葉 恬
(蘇州科技大學,江蘇 蘇州 215009)
2016年11月由團中央、教育部聯(lián)合印發(fā)的《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將“完善學生權益維護工作機制”列為十五條改革措施之一。[1]權益服務已經成為高校黨團建設的重要內容。高校學生會既是權益維護的主體,也是高校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重要組織載體。
高校學生會以往在機構設置問題上,雖然按照宗旨有為學生服務的精神內涵,但沒有涉及到具體的權益維護部門。隨著近些年黨團部門對學生維護的重視,很多高校將生活部改組為權益維護部,或者直接設立權益維護部門,每年學校團委考核也有將權益維護工作納入一塊獨立的考核點。
新的歷史背景下,新媒體時代為廣大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去交流,與以往傳統(tǒng)模式相比,新媒體具備形式豐富、互動性強、渠道廣泛、覆蓋率高、精準到達、性價比高、推廣方便等特點,同時在這個平臺上,大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富有創(chuàng)造性。[2]
在已有權益座談會、領導接待日的內涵豐富基礎上,很多高校創(chuàng)新活動思路,開發(fā)權益調研工作,由被動轉化為主動,積極收集學生的權益信息數(shù)據(jù),并及時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的方法傳遞調研報告給學校相關部門,起到了很好的“聚攏—傳遞—反饋”作用。[3]同時,也利用“3-15權益日”和“12-24平安校園日”等節(jié)假日開展權益維護工作。
高校治理在現(xiàn)有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之外,還應該將學生權力作為參與治理的重要方面。但在實際操作中,學生權力普遍沒有得到重視。高校職能部門在傳統(tǒng)工作思路中,往往不重視學生權力,學生權力沒有得到較多的政策支持。同時,因信息不對稱情況也時有發(fā)生,有些公開信息學校已經發(fā)布,但因為沒有主動說明和輻射,學生往往不知道而造成一些潛在的權益糾紛。
學生會作為利益表達的主體,通過合理的渠道向上反映學生訴求,解決學生問題。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學生會學生干部觀念不正確、缺乏服務意識。在學生干部的選拔過程中缺失一定的民主性。這種思想的指引下選拔出來的學生干部無法積極投入權益工作,甚至將權益工作的活動走秀化、功利化,反過來也讓普通同學不信任學生會的權益工作。另一方面,學生會作為權益維護的主體,有特定指導老師,很多向上反映的意見需要先經過指導老師,指導老師很多情況下會經過修飾往上面?zhèn)鬟_。
隨著00后大學生進入校園,學生呈現(xiàn)出新的特征。00后大學生個性明顯,有較強的個體意識,對外部世界不理解、懷疑甚至帶有批判性眼光。很多學生活動會選擇在人群密集的食堂和校園舉辦,但從近年反饋來看,效果不是很好,大學生普遍不愿意參加集體類活動,廣大學生主人翁意識欠缺。
幾乎所有學院學生會都在做權益維護相關工作,但是由于各學院、學院和學校之間缺乏聯(lián)絡溝通,很多工作重復不成體系,也沒有規(guī)模和品牌效應,同樣也不利用獲取更多的資源。和相關學校職能部門的聯(lián)系不緊密,很多反饋渠道并不明確,遇到權益問題的同學通常不知道向誰反映,向學生會反映后因為信息渠道的不暢通,最后導致解決時間滯后,或者問題得不到回復。
學生會作為權益維護的主體,因為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實現(xiàn)決策民主化,應該由只是完成團委老師布置的各項任務的傳統(tǒng)型學生會轉變?yōu)檎嬲艽韺W生、有獨立思想的主體。同時,學生會內部管理也應該加強學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權力本位的思想轉變?yōu)榉毡疚?,真正的為廣大學生服務。
新媒體時代的崛起,給學生權益工作帶來了很多機遇,在此基礎上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優(yōu)勢進一步進行延伸。首先互聯(lián)網+更加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的個性特點,能夠快速、便捷地拉近距離,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補充傳統(tǒng)權益維護模式的短板。
目前學生會權益維護部門和學校職能部門的聯(lián)系仍存在問題,很多問題的反映和溝通渠道沒有建設好,需要學校相關部門牽頭,建立起權益維護的信息聯(lián)系機制和答復機制,及時反饋學生信息,附加有質量和時間的要求。同時,校、院兩級學生會也需要加強協(xié)作,充分整合現(xiàn)有資源,使信息渠道能夠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