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亞琴
(甘肅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0)
彩陶是在器物未入窯燒制的泥胎上,用礦物質顏料在胚胎上繪畫后,再入窯經過800度以上的火溫燒制,使礦物質顏料和胚胎在火的煉燒中產生化學反應,使礦物質顏料牢固地融合在陶器的胚胎上并結為一體經過煅燒之后的顏料永不變色而且永不脫落,我們把這種先繪畫后燒制的陶器稱為——彩陶。
大地灣文化彩陶的發(fā)展距今已有8000年至7000年的歷史,是我國考古發(fā)現(xiàn)中記載迄今為止最早含有彩陶的考古學文化,在大地灣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彩陶。大地灣時期的彩陶器形以生產生活器具為主,形狀有圓底缽、三足缽、圈足碗、小口瓶、尖底瓶等。彩繪花紋主要以窄帶紋、寬帶紋、魚、鳥紋相結合的花紋和幾何紋為主。
仰韶文化彩陶的發(fā)展距今約有7000年至5000年的歷史,是我國黃河中游地區(qū)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它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包括從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的整個地區(qū)。我國歷史上的首次彩陶發(fā)掘考古是在河南省三門峽市繩池縣的仰韶村進行的。我國第一次彩陶考古發(fā)掘,是瑞士學者安特生先生在仰韶村這個地方開始的,于是“仰韶”這個名字便流傳開來。
馬家窯文化距今約有5000年至4050年的歷史,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fā)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它在甘肅地區(qū)歷經約一千年的發(fā)展。它的早期發(fā)展包括從仰韶文化晚期的石下嶺時期(類型)開始,歷經馬家窯時期(類型)、半山時期(類型)、直到馬廠時期(類型)才結束。
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000年—4600年左右,分布于西至河西走廊的武威,南至青海省東北和四川省的北部,北至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南部,東面包括整個甘肅省的東部地區(qū)。馬家窯時期彩繪圖案構成復雜巧妙,彩繪多為黑色為主,器形也十分的多樣。顯示出了一種全新的文化類型,器形精美多姿,標志著我國彩陶文化發(fā)展進入了鼎盛期。
半山類型距今4650年—4350年左右,它主要分布在甘肅的隴山以西的渭水上游,蘭州附近的黃河沿岸到青海省貴德盆地等區(qū)域。半山類型是以甘肅省臨夏市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而得名。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顯得更加精美,制作工藝也更為復雜。其彩陶不但陶胎很薄,器表也非常的光滑,這都是經過制陶者的精心打磨和拋光的。這時期的彩陶近半數(shù)達到了最完美的藝術效果和境界,堪稱彩陶精品。
馬廠類型距今約4350年—4050年左右,因最早發(fā)現(xiàn)于青海省民和縣馬廠塬而得名,它分布范圍與半山類型大致相同,只是更向西延伸,發(fā)展到了河西走廊的西端玉門一帶。
絢麗多姿的中國彩陶就是從馬廠時期告別了它最輝煌的時期,從而也標志著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繁榮昌盛時期即將結束。
齊家文化距今約4100年—3700年左右,齊家文化可分為三個類型:七里敦類型、秦魏家類型和皇娘娘類型。在馬廠類型衰退的同時,齊家文化自東向西替代了馬廠文化,它以質地細膩和器壁輕薄為特色,其彩陶簡樸自然、清新別致、自成風格,文化內涵十分豐富。
四壩文化距今約3900年—3400年左右,主要分布在甘肅的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區(qū),東起山丹、西至安西以及新疆東部的哈密盆地一帶。
這一時期的陶器質地較粗多為夾砂陶,器形別致主要以罐、壺為主,四耳壺、腹耳壺是代表性器物,有的造型較為奇特,紋飾也很別致有剔紋、堆紋等。彩繪也多以動物紋為題材,所繪的線條在勻稱整齊中富有變化,同時增強了陶器本身的藝術感染力,更顯示出四壩文化時期彩陶所蘊含遠古先民們游牧生活的文化氣息。
辛店文化距今約3400年—2800年歷史,它是在甘肅省洮河東岸的臨洮縣辛店鎮(zhèn)發(fā)現(xiàn)的辛店遺址。主要分布于黃河上游及其支流的湟水、洮河與大夏河流域。
這一時期的彩陶紋飾通常用寬帶紋、雙鉤紋、波折紋、平行線紋、S形紋和太陽天象紋、連續(xù)三角紋、動物紋等為特點。彩繪顏色采取黑紅雙色并用。太陽天象紋和鳥紋、雙鉤紋是辛店文化廣泛使用的紋樣,天象自然也是這時期人們最為崇拜的物象了。
沙井文化距今約3000年—2500年歷史,因最早發(fā)現(xiàn)于甘肅省的民勤縣沙井村而命名,是甘肅省年代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也是中國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
它主要分布在甘肅省的永登、古浪、武威、天祝、永昌、張掖、民勤等地。屬于中國彩陶結束的時期。其陶器多數(shù)在器身上半部分施一層紅色的陶衣。彩陶發(fā)展到沙井文化時期為止中國的彩陶文化結束了,青銅文化時代開始興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