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碧波
(甘肅醫(yī)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研室,甘肅 平涼 744000)
(一)符合道德標準。中國人以儒學為主要教學體系,重視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中明確提出道德標準和底線。作為兒子‘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作為女子要‘女子無才便是德,’三綱五常,四書五經,這是中國古代整個社會的標配。重視道德方面的培養(yǎng)其主要目的就是培養(yǎng)人們的修養(yǎng)和道德品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代士大夫的標準放四海而皆知。在古代人看來,通過道德實踐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推動整個社會的道德思想進步,因此道德在中國哲學中占據重要地位。
(二)具有實用特點。東方與西方不一樣,西方喜歡先假設一條理論然后再去證實它,但東方人就不一樣了,東方人喜歡知行合一,實踐和理論相結合,走的是實事求是的路線。需要實踐才能提出理論。這就是為什么西方能夠提出萬有引力,提出地球是圓的而東方人卻提不出來。
(三)引導人生價值。道教提倡無欲無求,垂手而治天下,追求精神的灑脫和對人生的逍遙觀念。佛教提倡慈悲為懷,善待世間萬物。儒家提倡君子立于天下,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正是這些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構建了中國哲學。這種人生哲學重視人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和意義。中國哲學引導我們做什么樣的人,怎么樣做人,具有獨特的吸引力。
(四)教育人際處事。中國哲學如太極,講究的是黑白交替,萬物相生相克,唯和諧二字爾。太極里面包含著動靜,晝夜交替黑白對比的色差的和諧。中國哲學為人處世上講究一碗水端平,待人接物不偏不倚,中庸中立之道。為了達到和諧的要求,儒家信奉和,意思就是以“持中”的原則去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統(tǒng)一。
中國哲學在現代高校思想教育中占很大的比例,也起著重要作用。對以后學生到社會上為人處世有導向作用。中國哲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可以樹立正確的科學觀、人生觀、價值觀。為了能夠進一步分析中國現代高校思想教育的應用策略,現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認真遵從中國哲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原則
其一,方向原則。中國哲學應用于現代高校思想教育中是社會發(fā)展、思想素質和覺悟提高的必然趨勢。但中國哲學里并非都是無懈可擊的,這就需要我們對于中國哲學進行有選擇的挑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中國哲學的選擇是一方面,高校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是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和對學生的塑造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花朵,是國家未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關鍵的一環(huán),這一舉措有利于促進中國哲學和學生的文化融合。
其二,滲透作用。有詩云‘潤物細無聲’,老師教導學生就是一種滲透式的教學,是中國哲學滲入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原則。有的老師教導學生抓不住重點或者教學方式錯誤,有的老師過于重視中國哲學,但對于教學方式方法沒有很好的領會,還在用讓學生靠背誦來加深印象的老方法。這樣一來,學生記住的只是那些枯燥無味的詩句,而不是古時可以吟唱,讀完感覺唇齒留香的千古絕句。學生只知道這是千古絕句,但它妙在哪里,卻一問三不知。這就是我們現代教育的缺陷所在,教師應該用潛移默化的做法去讓學生有清晰明了的理解,同時也可將中國哲學融入到學生的日常校園生活中,讓其變得有血有肉,真實可觸,進而提升學生的思想文化修養(yǎng)及道德素質。
其三,主體原則。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清楚主體是當代的學生,要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確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選擇相對活潑的課堂授課方式,不僅能提高授課時的課堂效果還能引導學生自覺投身入中國哲學的學習與建設中來,讓學生為中國哲學添磚加瓦。而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方式,不僅降低課堂上學生與老師的互動,還導致學生對于中國哲學發(fā)展的缺乏興趣,這對于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產生了消極影響。
其四,辯證原則。中國哲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遠的影響,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要以辯證的角度去看問題。在中國哲學中也會存在與時代格格不入,具有時代局限性的內容。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只一味地去接受。身為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看到這樣的歷史局限性,并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知道美與丑,好與壞,這是對學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二)強化中國哲學在現代高校思想教育過程中的應用水平
現代社會要想讓學生感同身受不能一直拿著舊時候說事。就比如詩詞中描寫山勢陡峭的詩句,身處平原的學生會對此感同身受。這時候就需要借助于多媒體設置,網絡上搜索圖片或者視頻,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去感受,而不是對著干巴巴的詩詞冥思苦想。接受中國哲學的熏陶可以有很多的方式,并不是要我們一直拘泥于舊事,更新鮮的題材和更加接地氣的話題,都能瞬間拉進學生和老師的距離,這也是當初著名詩人白居易所寫詩句一定要讓普通民眾聽懂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