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化思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文化思想的靈魂,對于了解探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具有重要意義。文化的本質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產物,既揭示了人的本質存在,也反映了社會的發(fā)展水平。[1]馬克思的文化思想,始終堅持物質第一性的原則,并立足于社會實踐,而實踐的主體是人。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馬克思最鮮明的品格就是人民性,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中必須要以人為本,同時也要注重以人民為主體在社會中踐行核心價值觀,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列寧提到的“文化”本質有三個層面的含義,文明層面的文化、意識心理層面的文化、科教文藝層面的文化,包括人類活動取得的所有精神和物質的進步,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潛意識和心理。習近平談到新的文化不可能憑空而來,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與時代相結合,才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東西。教育強則國強,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中必須通過教育來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新時代在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過程中,必須要在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yǎng)上下功夫,只有人民有信仰,才能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正確引導人們的行為方式,個人文明來推動全社會的文明。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繼承了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的文化思想,毛澤東提出發(fā)展文化要扎根于自己本國土壤,強調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就是人民的文藝,他的思想也富含紅色革命文化,并體現出堅定地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革命道德情操,不怕犧牲的勇敢精神、民族獨立的志氣,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據此,習近平提出發(fā)展文化要扎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土壤,汲取外來文化之精華,加強我國的國際文化傳播能力,提升我國文化影響力。習近平在文藝工作會上的思想充分體現出了人民在文藝中的主體作用,發(fā)展文藝必須要為人民服務,反映人民心聲。習近平還提出新時代要大力弘揚寶貴紅色革命文化,堅定執(zhí)著地追求理想、實事求是地闖出一條新路、依靠群眾求勝利。
鄧小平在文化建設中非常重視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他所提到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僅包含教育和科學,還包括一些道德、信念、紀律等人類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道德的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江澤民多次指出,社會主義既不能物質貧乏,更不能精神空虛,要加強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胡錦濤提出要創(chuàng)建開放、高效、活力的文化體制機制,重視人民群眾精神發(fā)展的需求。據此,習近平提出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人民提供充分的精神源泉,對文體制進行深化改革,進一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發(fā)展多樣的人民喜愛的文化活動。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豐厚的內涵,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其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提供了生長土壤,也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供了正確的理論引導。
儒家的“貴和尚合”文化推崇和諧,追求和善、和平,倡導合作等,它所倡導的“貴和尚合”是自我和合,與別人和合,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自我和合就是要通過人格修養(yǎng)來實現,儒家的這種重視人格修養(yǎng)的思想為習近平提出加強愛國主義精神的建設與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豐厚的滋養(yǎng)和不斷的源泉。老莊的“天人合一”主張“天”“人”與“自然”相合,最終合于“道”。強調人必須尊重客觀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中華文化崇尚和諧,涵蓋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盵2]習近平多次強調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之道,體現的是萬物運行的規(guī)則,人之道體現的是人類社會的規(guī)律;只有二者相對應,就符合了發(fā)展大勢,這些思想深入到當今時代,人與人才能相親相愛,人與自然才能和諧共生,社會才能文明和諧,才能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內涵豐富、意蘊深刻,它的形成離不開歷史的傳承,同時它也是立足實踐,與時俱進,面向未來的。它將更好地傳播了中國聲音,更加立體全面地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