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二龍 譚 瀟 劉選梅
(邵陽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0)
臨床微生物檢驗是當下在臨床醫(yī)學中一門極為重要的課程,有針對性的進行實驗開展更加有利于滿足臨床醫(yī)學對相關專業(yè)人才的要求,是一種能夠更好的培養(yǎng)獲得具有較強科研能力較高素質的醫(yī)學檢驗人才的一種有效方式,這項工作的核心在于對這些學生于專業(yè)技能、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和精神方面,是采用其他教學方法不能實現(xiàn)的效果。每一次實驗的設計與安排,都是運用理論知識,鍛煉操作技能,結合臨床意義,并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過程。就當前醫(yī)學中的微生物實驗,在課程的具體開展中還是有諸多問題的,所以必須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及形式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從而讓此門課程不斷的融合和改造,在教學方式和方法上進行探索,從而促進實驗教學改革進程。
醫(yī)學檢驗專業(yè)的人才,在進入到工作崗位后是直面患者標本的,具體包括臨床樣本采集、分析、檢驗、結果分析、獲得結論。此結論是對病人進行臨床診斷、治療的依據(jù)之一。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是確保檢驗開展并準確獲得結論的基本前提。在進行微生物檢驗課程的最開始,教學人員即以以往在臨床上因為工作態(tài)度問題產生嚴重后果的一些列案例進行分析,從而讓學員從意識上明白其從事的檢驗工作的重要性及責任。也讓學員充分對醫(yī)患糾紛時發(fā)的當下,一定要以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從事工作為群眾服務的同時也能很好的保護自身。
在具體開展實驗工作前一定要對生物安全進行充分了解,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無菌操作,是微生物檢驗中的關鍵核心,也是非遵循不可的鐵則。讓學員樹立無菌操作意識是開展微生物檢驗實驗的基本前提。我們通過不厭其煩不斷反復對無菌操作進行強調,以期學員扎實的掌握這門技能。只要基于極為嚴苛的無菌操作方能對檢驗標本進行準確檢測并獲得的結果有保障和可靠性,也只有這樣才能防止標本內的病原微生物對環(huán)境和工作人員進行污染,盡可能的避免在醫(yī)院中出現(xiàn)感染[1]。充分的認識,方可制定出切實有效的生物安全防護規(guī)程和制度,并進行實踐。同學們首次到微生物檢驗室的時候,教學人員首要做到事情必須是讓學員對《生物安全告知書》進行仔細了解,并嚴格要求同學們在實驗室中必須嚴格遵循這些規(guī)章制度及操作規(guī)程。
在開展實驗課時通過和臨床實例進行結合,能夠把抽象空洞的理論知識進行直觀化,通過這種方式也可以很好的引起并激發(fā)同學們的興趣及積極性,老師也能夠和同學們很好的互動,形成很好的課堂氛圍。在進行基本實驗技能訓練,并將某些完全出于理論驗證,沒有可以對基本技能進行訓練意義的項目,有針對性的加入一些實驗操作,再和一些病例進行結合開展教學,從而讓實驗更具有綜合性、創(chuàng)新性、設計性,如此更好的培養(yǎng)同學們的自學、思考、探索能力及綜合素質。通過和病例結合的方式,讓教學也更具有說服及感染力。
當前開展的實驗教學,同學們往往是比較重視實驗過程輕視實驗結果且不能對結果進行深入判斷和分析,通常是基于老師給出的結果進行對照來確定自己的實驗結果。微生物檢驗和其他驗證性的實驗是有所區(qū)別的,可以這樣說每一次檢驗獲得的結果不可以用對或錯的方式來判斷。獲得的任何實驗結果都具有客觀性或合理性,最重要的是要結合全部實驗條件客觀科學的分析其價值[2]。若實驗結果與預期有差異,應該讓同學們以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和方式,并結合已有知識進行深入分析。比如常用的革蘭氏、抗酸染色等實驗,可以對教條式方法進行探索,通過對染色方式、時間的不同,再結合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討論,從而得到產生不同結果的原因所在,這就是一種探究性實驗。
讓同學們親自動手進行實驗前、后相關的工作:微生物實驗的前期準備是比較繁瑣的,其具體包含清洗、包裝、滅菌、培養(yǎng)基配制、菌種活化、各種試劑配制等等,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決定著實驗成功與否。實驗結束后的處理工作,涉及污染、器具收納、菌種保藏等等,任何環(huán)節(jié)都必須細心。有同學們參與或獨立進行實驗準備、善后,就其增強無菌意識和工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采用此種訓練使學生熟悉整個實驗操作程序,對預做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進行分析,并可在實驗準備過程中找出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學會如何做好微生物檢驗的質量控制,從而讓同學們的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得到提升,并提升同學們的實踐能力和初步的實驗室管理能力。
(一)學校實驗室缺乏先進的儀器設備和技術,應與附近的醫(yī)院、醫(yī)學檢驗類企業(yè)建立合作,充分利用其平臺的優(yōu)質資源,將微生物相關的自動培養(yǎng)、分析,鑒定,藥敏檢測等系統(tǒng)都展現(xiàn)給同學們,大大拓展同學們的視野,讓同學們獲得無法在課堂上不能學到的東西,提升教學質量[3]。
(二)臨床上直接面對的是基于病人標本內獲得病原微生物,具體開展工作的專業(yè)人員通過對標本進行標準化無菌操作和嚴謹?shù)膽B(tài)度,這兩方面對讓同學們形成良好且深刻的無菌操作意識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很好的讓同學們形成責任感和積極性,從而為以后高素質臨床檢驗人員培養(yǎng)打下基礎。
(三)以見習的方式進一步讓同學對理論知識進行理解,同學們也可以更好的認識到相關基礎知識的重要作用,比如說微生物自動檢測儀器在進行細菌檢測時,都是基于細菌的一些列生理生化反應;不管自動檢測儀器和技術發(fā)展到什么程度,致病菌的判定都要基于革蘭氏染色,也只有基于此才能進行下一步檢測工作。
(四)組織同學們至血站進行學習,對血站檢測的實驗方法、項目進行詳細介紹,讓同學們在血液采集、貯藏、不同產品制備、相關的嚴苛的規(guī)章制度有面對面了解的機會。
(五)目前,各臨床醫(yī)院都在按照各個項目的標準操作規(guī)程和文件開展具體的操作及標本鑒定。為了更加貼近于實際,因此在學校開展相關教學工作時要將這些標準化操作和教學進行結合,從同學們開始學習的時候就要進行標準化的操作,從而讓教學和實踐統(tǒng)一性及一致。[4]。
1)請實踐經驗豐富的相關檢驗專家、學者定期進行新理論、技術等方面的專題講座,介紹臨床常見病原體的分布及耐藥性變遷新動向,讓同學們對臨床微生物檢驗方面的工作重點、實踐需求、研究熱點等方面進行了解,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也是對書本知識的有益補充和更新。2)鼓勵和引導同學們從互聯(lián)網上獲得相關信息,就當下熱點問題進行綜述,讓同學們更加積極主動的了解當下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前沿,就一些新的病原體及其致病性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3)使同學們可以更好的了解以實驗設計、改進方法或步驟的方式提升檢出率、縮短檢測時間,例如培養(yǎng)方式的改進,在檢測方法方面形成高靈敏度、迅速、針對性的方式(如分子生物學)等。4)同學們在具體去實習之前,安排其對微生物檢驗的一些方式方法進行收集,由專業(yè)老師檢查實習及學生實習后帶回的信息和材料。5)為了將微生物的信息化技術引入到我們的實驗教學,我們告訴學生,任何微生物的檢驗都是由共通點的,有針對性的微生物的某一特性,能夠通過相關的數(shù)據(jù)庫或者生物信息庫進行相應的查詢。
多層次的教學模式的使用,可以提升基本技能,將設計和操作并重,讓同學們用盡可能短是時間養(yǎng)成獨立的思考、工作的習慣和能力,如此也可以盡能力的縮短其在進入到微生物檢驗相關崗位時適應的時間。在以后,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進一步補充完善改革的相關內容,從而培養(yǎng)更多、更符合社會求取,擁有扎實基礎、嫻熟技能、可以很好的將理論和實踐結合、科學嚴謹檢驗態(tài)度和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及細心的人文關懷等職業(yè)素質的新時期綜合型的臨床微生物檢驗專業(y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