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厚龍 周國平/江蘇省海安市農業(yè)農村局
2018年,海安市被列為江蘇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市。一年多來,海安市切實加強領導,廣泛宣傳發(fā)動,落實工作舉措,試點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是改革成功的關鍵。一是清查幫扶部門捐贈的資產是否入賬,特別是電腦、打印機等辦公設備;二是清查財政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產,特別是灌溉車口要按照要求收歸集體所有;三是扶持經濟薄弱村標準廠房必須登記到村;四是對100元以下的小額農戶往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往來也可按程序報批核銷;五是大額應收款項不能取得對方簽字確認的,必須啟動訴訟程序;六是資源性資產的清核,以2011年國土部門頒發(fā)的農村集體土地登記證為基數(shù),核實近幾年的增減變動情況,確定清核結果。
科學設置股權是改革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為化解基層矛盾,維護農村穩(wěn)定,在股權設置上,海安市一般設“人口基本股”和“勞動貢獻股”。人口基本股依照改革時點在冊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實際成員人數(shù),每人一股;勞動貢獻股按照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參加勞動時間的長短(農齡)進行量化,每個成員農齡達到44年(16-60周歲)計算一股,農齡不足的按系數(shù)折算。
促進強村富民是產權制度改革的目標。海安市先后出臺了多種措施,加強政策扶持,逐步形成了以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為基礎,政策扶持為保障的村級集體經濟發(fā)展機制,有效激發(fā)了村級集體發(fā)展活力。一是落實村級二、三產項目稅收分成政策。制定了《村級新上項目稅收返還獎勵辦法》,凡村級新招引的二、三產業(yè)項目竣工投產形成的稅收,五年內按市級實得財力的75%,第六年至第八年按市級實得財力的37.5%獎勵到村。二是落實經濟薄弱村扶持政策。全市65個市級經濟薄弱村,由財政扶持300萬元建設或購置商業(yè)用房和標準廠房,租金收入歸村所有,每村每年保證收益17萬元,出租收入不足的由政府兜底。三是落實建設用地整理補償政策。村級通過整理農民棄宅進城(鎮(zhèn))、五保戶集中供養(yǎng)、副業(yè)用房拆除等增加的耕地,一律歸村集體所有。其中建設用地納入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復墾項目備選庫并驗收確認且完成市下達掛鉤拆遷復墾任務的村,每畝給予1萬元的獎勵,由市財政直接撥付到村,作為村級收入。四是落實集體資金保值增值政策。凡有富余資金的村,包括重點工程建設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補償費等,經過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后,按照相關監(jiān)管規(guī)定,在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通過市或區(qū)鎮(zhèn)融資主體實施資本運作,確保每年資金收益不低于一定比例。五是落實配套扶持優(yōu)惠政策。對村級集體物業(yè)租賃收入、稅務部門征收的房產稅、營業(yè)稅等,參照新上二、三產業(yè)項目形成稅收獎勵辦法執(zhí)行。對統(tǒng)一規(guī)劃建設的農民集中居住區(qū)、農民公寓樓等,所需的給排水、電力、廣播、電視、通訊、消防、環(huán)保等公用設施安裝和配套,有關部門和單位給予優(yōu)惠。對經濟薄弱村新上發(fā)展項目各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并實行優(yōu)惠利率。到2018年底,全市村級集體資產總額達33.46億元,村均集體資產1600萬元;村營總收入2.4億元,比上年增長4.5%,100%的村超過40萬元,80%的村超過50萬元,28%的村超過100萬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