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毓強(qiáng)
一、《黎星使宴集合編》一書的緣起
黎庶昌,字莼齋(1837—1898年),貴州遵義人,先拜莫友芝(1811—1871年)等人為師,后至江南曾國藩(1811—1872年)幕府,成為曾門“四大弟子”之一。他出任過青浦縣(今上海青浦區(qū))知縣及清朝駐英、法、德、西班牙四國參贊 (歷時5年)。光緒七年 (1881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以二品銜出任駐日公使(即大使)三年,因丁憂回國;光緒十三年(1887年)至光緒十六年(1891年),再度出任駐日公使三年。兩個任期凡六年[1]。他在第二個任期結(jié)束返國時,日本天皇“敘勛一等,頒授旭日大綬章 ”(授予中國第二位的是廖承志)[2]。
黎庶昌在兩個任期內(nèi),每逢上巳節(jié)(三月三)、重陽節(jié)(九月九)等中國傳統(tǒng)佳節(jié),均在東京使署或芝山紅葉館等處招請日本政界、文化界要人,赴會者二三十位至七八十位不等(有時也邀請當(dāng)時的朝鮮駐日公使)。宴會開始,黎庶昌率先賦詩,然后眾人唱和,儒雅之極。幾年下來居然積成七本詩集。光緒十六年(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清朝駐日使署出版了《黎星使宴集合編》,內(nèi)收中、日、朝三國文士770首詩、100多篇各類文章,共約20萬字[3]。
伯曾祖方濬益(1836—1899年),字子聽,原籍徽州休寧,寄籍安徽定遠(yuǎn),出身于書香門第方濬益與兩位堂兄方濬頤、方濬師有“方氏三杰”之譽(yù),復(fù)旦大學(xué)王振忠教授稱之為“名門望族”。[4]方濬益曾出任南匯縣、奉賢縣(今上海浦東新區(qū)、奉賢區(qū))知縣,與黎庶昌做知縣的青浦縣均屬松江府,因而他倆是同府、同時、同級的官僚,后方隨黎赴日擔(dān)任副手。
筆者因為收集、整理方濬益的資料,所以查閱了《合編》,無意間卻發(fā)現(xiàn)了黎庶昌尋訪新宮徐福墓的詩文。近30年來,筆者一直參與中國徐福會的研究與活動,竊以為至今尚未有人披露這段歷史。所以,特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公之于眾,以拋磚引玉。
二、黎庶昌訪新宮徐福墓詩文
現(xiàn)將黎庶昌的《初秋自奈良至新宮訪徐福墓絕句十二首》[5],全文抄錄如下:
(一)
曾披文部舊輿圖,古跡荒迷記易疏。
飛鳥祠邊徐福墓,誤從寧樂認(rèn)秦墟[1]。
[1]原注:奈良為神武天皇之橿原,或稱南都,或稱寧樂,其地有飛鳥山,余以為徐福墓在此,遍詢竟無知者,蓋誤記也。
(二)
紀(jì)伊國界萬峰巉[2],一水輪舟可任探。
便拂和歌山下路,遂遵熊野海之南[3]。
[2]原注:紀(jì)伊屬和歌山縣與奈良縣之大和國,中隔大山。
[3]原注:紀(jì)伊,當(dāng)上古未立國時,只稱熊野。
(三)
二百十日風(fēng)雨多[4],維舟大島奈愁何!
咫尺新宮不可到,三朝三暮候潮過[5]。
[4]原注:日本謠諺。
[5]原注:在大島阻風(fēng)三日。
(四)
平田幾頃稻花稠,雙樹為旌土一丘[6]。
人代茫茫渾莫辨,夕陽荒海古今愁[7]。
[6]原注:徐福墓在田壩中央,并非高冢,只平土一塊未墾,約寬三、四丈,上有古樹二株為記。
[7]原注:墓距海岸可二里。
(五)
歷記元文勒短碑[8],命卿水野氏多奇[9]。
歲時士女爭祈禱,來獻(xiàn)寒花與樹枝[10]。
[8]原注:題“秦徐福之墓”五字,傳為朝鮮李某書,元文元年立,當(dāng)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天保六年乙未,仁井田好古別撰有徐福碑,未刻。
[9]原注:維新以前,水野氏為新宮城主。
[10]原注:墓前盈積竹簡數(shù)十百具,中插花朵或樹枝,日本祀神之禮多如此。
(六)
斷岸風(fēng)漂著舳艫,里人猶自說秦須[11]。
三千入海童男女,知否當(dāng)時盡到無!
[11]原注:古老相傳,福初到時在新宮東北海岸,日本里七里許,故地名秦須。尚有碑志,地甚狹隘,后乃徙于此。
(七)
猶存七冢壓田唇,故老相傳福所親[12]。
嫡裔如云飄散盡,更從何處問秦人[13]?
[12]原注:旁有七冢,皆相距數(shù)百步。余僅見其三。
[13]原注:或言福之子孫多姓秦者,今皆散處各處?;蜓蕴贊审A福、岡平一郎系福之后人,嘗有贈物寄新宮神社?;蜓杂行煨漳衬吃诤透枭匠溽t(yī)士,皆疑莫能名。
(八)
滔滔碧海掣長鯨,弩射濤頭照眼明。
遺法尚余秦士在,相將賽墓報徐生[14]。
[14]原注:相傳捕鯨之法得自徐福,故今捕魚船上第一人猶稱“秦士”;得鯨,必至墓前報賽。
(九)
眼中滄海幾揚塵,避世桃源得問津。
我勝南陽劉子驥,二千年后一畸人[15]。
[15]原注:自徐福入海至今二千一百數(shù)十年。
(十)
禮猶求野訂遺聞,福芾同音契典墳。
讀史乃知徐巿誤,俗書偶脫草頭文[16]。
[16]原注:福、芾同音,日本人或?qū)懜W鬈?,巿乃芾之偽。已有辨及者?/p>
(十一)
不興神仙與藥求,履瀛如砥有輪舟。
蓬萊處處皆成聚,近日秦人遍五洲。
(十二)
村町郡長喜余臨,葆護(hù)從今益系心。
封墓建祠留古跡,海風(fēng)吹起伯牙琴[17]。
[17]原注:福之遺物存神社者未足信,而墓則甚確。又福祠舊址尚存。封樹之責(zé),是有望于新宮人士也。
三、黎庶昌詩文之分析
黎庶昌是在庚寅年初秋(1890年農(nóng)歷九月中下旬),從東京出發(fā)先到奈良,再從奈良到新宮尋訪徐福墓的,時年53歲。為什么“初秋”不是農(nóng)歷九月上旬呢?因為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他還在東京的紅葉山館(當(dāng)時東京最高檔的園林餐廳)設(shè)宴。而他在當(dāng)年12月20日就卸任了,所以此時他應(yīng)該知道自己即將離任,算是臨別日本前對徐福墓進(jìn)行一次實地考察。
黎庶昌絕句十二首,因為附有他的原注,所以資料、背景還是比較充分的,彌足珍貴。
第一首寫的是,他原以為墓在奈良神武天皇的橿原(或稱南都、寧樂,有飛鳥山),他遍詢當(dāng)?shù)厝诵旄D乖诤翁?,無人知曉,原來是誤記了。
第二首表明,他已搞清楚徐福墓究竟在哪里了——與奈良相隔大山的和歌山縣的紀(jì)伊國(舊稱熊野),因為大山阻隔,只能坐船沿海岸線前往。
誰料,他遇到了風(fēng)雨,花了三天三夜等候潮水——這就是第三首所反映的情況。
接下來的第四首,是他抵達(dá)新宮徐福墓了。他描寫了自己看到的第一印象:墓在田壩中央,并非高冢,只是一塊并未種植的平地,寬三、四丈,上有2棵古樹。墓距海岸2里許。
第五首,他詳細(xì)記錄了在徐福墓前所見所聞,其中墓碑“秦徐福之墓”,相傳為日本紀(jì)州藩祖德川賴宣命儒臣朝鮮人李梅溪所書[6],櫻町天皇元文元年立(掌權(quán)的幕府將軍是德川吉宗),當(dāng)在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仁孝天皇天保六年(1835年,乙未),當(dāng)時的繼任新宮城主“水野土佐守忠央”命屬臣仁井田好古撰寫“徐福墓顯彰碑文”,1000多字的原文流傳了下來。但我們現(xiàn)在參觀所看到的石碑則是1940年新建的[7]。
第六首原注的一條信息十分重要,即他記錄了當(dāng)?shù)厝毡距l(xiāng)民的傳說:徐福剛抵達(dá)的地方,是在新宮東北海岸,地名叫作“秦須”,由于地勢狹窄,徐福一行就遷徙到這里了。
為什么說重要呢?因為今天日本的新宮市與熊野市都有徐福遺跡,而新宮市的東北方,正是今天的熊野市。這兩個市相距并不遠(yuǎn),卻分屬于和歌山縣、三重縣,所以他們雙方的交流“并不通暢”。我們?nèi)ミ@兩地考察、參觀時,兩地的日本朋友總會問:你們認(rèn)為當(dāng)年徐福究竟應(yīng)該在哪一邊?你們怎么看這個爭論?
現(xiàn)在好了,黎庶昌的記載就是一個佐證,那就是他在1890年實地考察時,當(dāng)?shù)厝烁嬖V他,傳說是徐福先到熊野,后遷移至新宮。這說明兩地徐福都停留、居住過,只是先后而已。
還有,黎庶昌所記徐福最早登陸的海岸是熊野市的“秦須”,而現(xiàn)在則寫為“波田須”,這兩種寫法在日語里的讀音是一樣的,都念作“HATASU”,“秦”和“波田”都念“HATA”。至于何時由“秦須”改為“波田須”不得而知了。
第七首寫到了七冢,那是徐福的七位重臣之墓。據(jù)文獻(xiàn)記載,原來是像北斗七星那樣圍繞這徐福墓的,但被日人盜掘過,曾出土了陶器、青銅器。黎庶昌去時還看到了三座。不過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七冢之碑”則是1916年重建的。黎庶昌還說,藤澤驛福、岡平一郎可能是徐福后人,曾經(jīng)贈物給新宮神社。還聽說有徐姓某某在和歌山做醫(yī)生。
第八首的原注很有意思,寫的是當(dāng)年的日本人認(rèn)為捕鯨法來自徐福,所以當(dāng)時捕魚船上的首領(lǐng)仍被稱為“秦士”,一旦捕到鯨魚,就要到徐福墓前禱告的,不知今天的日本人是否還保有這種風(fēng)俗。
第九首,他自比甚至于超過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劉子驥了,表現(xiàn)出了幽默感。
第十首寫到了福字的三種寫法,即“?!薄败馈薄皫垺敝g的關(guān)系。
第十一首是唯一沒有原注的。這是黎庶昌記述了當(dāng)時大量中國人僑居、移民世界各地的狀況,這與清末出現(xiàn)了輪船有關(guān)。所謂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唐人街。
第十二首是最后一首,可以視作是黎庶昌此行的小結(jié)了:新宮的村、町、郡各級首長均歡迎他的光臨,紛紛表示今后要用心保護(hù)好徐福墓。黎庶昌身為駐日公使,應(yīng)該算是代表清朝政府所進(jìn)行的一次官方訪問,這很可能是徐福東渡2000年后的首次。黎庶昌的到訪,促進(jìn)了日本人保護(hù)徐福墓的決心,也續(xù)寫了中、日雙方一衣帶水的友好情誼。
【作者簡介:曾是《徐福志》(中國海洋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5月)編委?,F(xiàn)為中國徐福會理事、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理事等?!?/p>
參考文獻(xiàn):
[1]《清季中外使領(lǐng)年表》.故宮博物院、福建師大合編.中華書局1985年10月第1版,P28.
[2]重野安繹《奉送黎公使歸國序》.《合編》,P254.
[3]《合編》.“點校前言”,P4.
[4]《“無徽不成鎮(zhèn)”圖說——休寧方氏與定遠(yuǎn)爐橋鎮(zhèn)》.王振忠撰.《尋根》雜志2002年第2期,P28-40.
[5]《合編》,P198-200.
[6][7]《徐福志》.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xié)會編.中國海洋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P26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