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瑞典也是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后來,政府下定決心治理環(huán)境,垃圾分類成為首要議題。瑞典政府曾試過在垃圾收集點設立監(jiān)督員,實地引導、逐個檢查,對頂風作案者予以處罰??扇鸬淙瞬辉缸约荷畹臍堄辔锉划敱妵^窺視,大力反對。
左右為難的瑞典政府意識到,教育還是要從娃娃抓起,于是將垃圾分類納入國民教育大綱,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學習相關知識,參觀垃圾回收的過程,再回家向成人普及理念、互相監(jiān)督。
經過了一代人的努力,那些讓人眼光繚亂的分類規(guī)則,早已是瑞典人的細碎日?!A恳钟猩蜔o色的,紙類要分報紙和硬紙盒;瓶子要洗干凈,蓋子和瓶身要分開;壞了的臺燈,也要分成燈泡、金屬和塑料……
如果有人犯懶,不愿意做精細分類,也不是不行。瑞典居民每年都要交垃圾處理費。費用以重量計,垃圾越少,費用越低;垃圾分類得越徹底,收費越便宜?;焱兜脑?,價格則要翻倍。
此外,垃圾分類也不是完全的義務勞動,也有些許經濟回報。對于飲料瓶、礦泉水瓶,瑞典推行押金制度。消費者購買一瓶礦泉水所支付的費用里,包含了瓶子的押金費。無論是易拉罐、塑料瓶還是啤酒瓶,只要把它們放到專門的回收機器里,就能拿回之前支付的押金。目前,瑞典瓶瓶罐罐的回收率達到93%。
至于剩菜剩飯,瑞典很多超市會提供免費的廚余垃圾紙袋。這些紙袋粘有密閉封條,可以和食物一起降解。除了紙袋外,廚余垃圾桶旁邊,也有可降解的塑料袋。為了避免氣味散出,居民還被要求將袋口封得嚴嚴實實。
在瑞典,不僅有污水管道,還有垃圾地下通道。很多小區(qū)旁邊設有垃圾中央收集站,從中延伸出來的各個管道,穿墻而過、進入地里,連接著社區(qū)不同種類的垃圾桶。
居民刷卡支付后,便能打開垃圾桶的箱門,將垃圾放入其中。桶內設有自動感應裝置,一旦裝滿,閥門自動開啟,垃圾們應聲而下,在強勁風力的推動下,順著管道,以每小時70公里的速度,奔向中央收集站的大箱子里。
為了避免不同種類的垃圾撞車,電腦一次只讓一種垃圾通過。每兩周,卡車會過來把集裝箱運走,送往相應的處理中心。在一些新小區(qū),這些管道還直接連接各家各戶的廚房。家庭廚房里安裝一個食物粉碎機,吃剩的食物被粉碎后,進入管道,展開地下之旅。這樣操作干凈、衛(wèi)生,還節(jié)約了大量的人力、運輸成本,解決了定時定點投放的難題,也避免了垃圾箱滿后的滿地狼藉和惡臭縈繞。
當然,這需要巨大的投入,還關系到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和城市整體的規(guī)劃布局,造價高昂,建造過程繁瑣艱巨。但為了城市的干凈整潔,為了提高垃圾回收的效率,瑞典人覺得這是必要的投入。
高額投入的背后,也有龐大經濟利益的驅動。
瑞典全國每年垃圾產量為四百萬噸,而僅有1%垃圾填埋處理,也就是說,99%的垃圾都得到了回收利用。而在七十年代,回收比例不到40%。這是如何做到的呢?
除了規(guī)定居民有義務進行垃圾分類、生產者有義務回收自己的產品外,瑞典政府還透過資金補助或優(yōu)惠政策的方式,鼓勵企業(yè)投入綠色科技,不斷開發(fā)循環(huán)利用技術。
如今,瑞典回收后的礦泉水瓶,可以實現一比一還原。即壓縮分解后的原料,可以用來制作一個新瓶子,不浪費一點材料。廚余垃圾轉化成沼氣,為汽車和公交車提供能源,剩余的渣滓用來做堆肥。而垃圾回收最大的去向,在于焚燒發(fā)電。
作為一個北歐國家,瑞典一年中有8 個月需要供暖。焚燒垃圾產生的能量加熱水爐中的水,可以給全國20%的家庭供暖。加熱水產生的蒸汽,又通過發(fā)電機組給家庭供電,為5%的家庭提供廉價電力。
這些垃圾焚燒廠,外觀美麗,干凈整潔,沒有難聞的氣味,在設備的層層凈化過濾下,連最討人厭的二惡英,排放都近乎為零。所以根本不用擔心“鄰避效應”,有的工廠離居民區(qū)只有一步之遙。
現在,瑞典幾乎人人都知道,4噸垃圾等于1 噸燃油能源。在機器自動化的高效運轉下,一家12人的工廠,每年的盈利額高達550 萬歐元。
他們唯一的苦惱是:垃圾不夠用。
雖然全國50%的垃圾都用來焚燒,但也僅僅占焚燒廠實際處理能力的兩成。大量的產能被閑置,瑞典人想方設法地從國外進口垃圾。一開始,他們瞄準鄰國挪威。但后來挪威自己投資建廠,利用垃圾來發(fā)電發(fā)熱。于是,兩國展開了激烈的“垃圾爭奪戰(zhàn)”。
除了挪威,瑞典每年還要從意大利、英國、荷蘭進口百萬噸垃圾,填補缺口之余,也能向這些國家收取可觀的垃圾處理費。怎么看都是一本萬利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