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京寧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形式,同時滲透品德教育,還要學習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的一門課程?!吨行W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健康教育的主要載體課程為《體育與健康》,中小學健康教育師資以現(xiàn)有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和體育教師為基礎。因此,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體育教師既要上好實踐課,提高學生運動能力,也要上好健康教育理論課,傳授健康知識和技能。
對健康教育來說,學習是為了應用,讓學生記住知識點只是第一步,學會如何在生活中應用才是學習的根本目的。筆者認為,設計與實施健康教育課應遵循“學以致用”的理念。本文以《體育與健康》水平四“運動負荷的自我監(jiān)測”一課為例,來進行具體闡述。
筆者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面臨體育中考的初三學生對體育鍛煉比較重視,通常會利用假期進行2000 米、3000 米,甚至更長距離的耐久跑練習。隨著自主鍛煉的開展,學生的困惑也隨之而來:跑得距離長、時間久,會不會運動過量而傷害身體?總跑一樣的距離,會不會因運動不足而難以提高運動成績?怎樣練習耐久跑才科學?自主練習時的距離、時間、心率多少才合適?……
從學生的困惑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在運動實踐中缺乏“合理安排運動負荷”與“利用心率監(jiān)測運動負荷”的能力,也就是“運動負荷的自我監(jiān)測”是學生“用的盲點”?;诖?,在課前,筆者將“運動負荷的自我監(jiān)測”一課的學習重點定為:掌握運動負荷的理論知識以及測量脈搏的三種方法。學習難點定為:通過自我監(jiān)測心率學會合理安排運動負荷。
教學中,筆者將教學重點分解為“科學運動三問”,圍繞這三個問題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針對“用的重點”,逐一解決思想困惑,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技能水平。
科學運動一問:運動增強體質的科學原理是什么?上課后,筆者首先跟學生一起歸納明確了體育運動的四大好處——“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為了消除學生對耐久跑的恐懼,筆者對運動后的疲勞進行了科學解釋。筆者以“刺激—反應—適應”這一生理學現(xiàn)象,結合學生的運動實際舉例說明:800 或1000 米跑練習會對心肺系統(tǒng)、肌肉關節(jié)等產生刺激,出現(xiàn)呼吸困難、肌肉酸痛等身體反應,但是在堅持一段時間的練習后,在運動強度、負荷量不變的情況下,身體會逐漸適應這樣的練習,心肺功能、肌肉耐力得到發(fā)展,不適的身體反應會逐漸消失。再增加運動負荷,就會進入下一輪的“不適應—適應”的過程,循環(huán)往復,體質就會不斷增強。通過這樣理論結合實際的闡釋,學生加深了對耐久跑的認識,有了科學理論的支撐,學生消除了對運動疲勞的恐懼和排斥,有助于學生以后的科學運動。
科學運動二問:我們該如何科學地運動?根據(jù)課前學生對運動過量的顧慮,筆者呈現(xiàn)了一則“運動過量發(fā)生橫紋肌溶解癥”的新聞,之后引導學生討論分析,理解了造成運動傷害的原因。了解了這些知識之后,學生對運動過量的顧慮也自然消散了,轉向對“運動負荷、負荷量、運動強度”的關注。而有關運動負荷的理論知識,是這節(jié)課“用的重點”,但運動負荷的知識比較理論化,學生理解記憶有難度。因此,筆者結合中考體育項目的練習,舉例說明運動負荷的構成因素及包含的指標。這樣在最關心、最熟悉的中考體育項目的情境中,學生較容易地掌握了“運動負荷”這一重點。之后,筆者引導學生依據(jù)日常體育鍛煉經驗,總結出“合理安排運動負荷的四條原則”,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運動負荷的相關理論。
科學運動三問:如何判斷我們的運動是否科學?這一部分,健康技能知識點主要是學會測量脈搏的方法。筆者引導學生學習了橈動脈、頸動脈、顳動脈的三種脈搏測量方法,而后學生通過自測、互測安靜脈搏,練就實踐操作技能。之后又學習了“靶心率”的概念并計算出自己有效而安全的心率區(qū)間。
學生對運動前后心率測量的準確性直接影響著對運動負荷的判斷,這是“用的難點”。
在教學中,筆者采取了“與百米飛人博爾特賽跑”的體驗式學習形式,一半學生作為第一組站在教室內的過道上,一邊觀看博爾特百米比賽視頻集錦,一邊進行自我練習(博爾特比賽時學生原地快速做高抬腿,博爾特比賽完學生做慢跑);另外一半學生作為第二組,女生做仰臥起坐,男生做俯臥撐練習,然后與快速跑學生輪換運動。整個活動時長為1 分鐘,學生需要測量安靜時心率、運動后即時心率以及運動后3 分鐘心率,并在學習任務卡上畫出自己的心率變化曲線,進行觀察和對比。
學習“測量不同運動前后的心率”,除了因地制宜的體驗式教學,教學中筆者還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等形式,這些學習形式的運用有助于解決“用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