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藕塘中心小學是一所蘇南農村小學,20多年來一直在進行兒童勞動教育的思考和實踐。學校建設“少年農學院實踐基地”的物型場域,進行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和校本課程特色化建設,加強勞動教育教師團隊的培訓,利用家校合育、社區(qū)共建等途徑,努力打造適合兒童全面發(fā)展的新勞動教育體系。
學校因地制宜,建設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少年農學院”課程基地,遵循需求性原則和整合性原則設計了“小荷微農場、小小農展館、小荷美食工坊、小小組培室、無公害檢測屋和小荷感知園”六個主題場館。在小小農展館中,學生透過老物件觀察過去農村的生活場景。在小小組培室里,學生親手進行馬鈴薯、草莓等植物的繼代培養(yǎng)。在小荷微農場中,每班各有一塊方桌田,學生進行蔬菜的播種、澆水、施肥、收獲、義賣,體驗“小菜農”從播種到收獲的酸甜苦辣。無公害檢測室配置齊全,學生可以參與操作,檢測蔬菜、水果、水產品等的安全狀況,培養(yǎng)動手實踐能力,樹立健康生活理念。小荷美食工坊里,學生體驗制作美食的過程,通過品味美食文化,體會勞動的艱辛,明白“粒粒皆辛苦”的內涵。小荷感知園則讓學生感受到創(chuàng)新科技在勞動教育領域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六個主題場館,形成勞動教育物型文化場,學生可以看到中國“農耕文明”從古到今的發(fā)展縮影,學生能體驗農業(yè)從刀耕火種到數(shù)字化操控的穿越,能參與農作物從播種到收獲品嘗的體驗過程,通過在春種秋收中親歷體悟,體會勞動的艱辛及收獲的喜悅。
勞動教育的目標具有多維性,包括勞動觀念、勞動態(tài)度、勞動習慣、勞動情感、勞動知識、勞動技能(技術素養(yǎng))、勞動思維(包括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力)等7個方面?;诖?,我們制定了《少年農學院課程標準》,明晰了少年農學院課程開發(fā)的認知、能力、情感、品格四個方面的總體目標。認知目標:通過日常觀察和搜集有關信息,熟知農業(yè)相關知識。能力目標:形成基本的勞動實踐技能與經驗;能提出大膽設計和設想,對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能用簡潔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情感目標:通過體驗感悟,培養(yǎng)愛自然、愛科學、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品格目標:養(yǎng)成勤勞節(jié)儉、堅毅擔當、自律樂群、自主創(chuàng)新等基本品格。
我們通過問卷調查、抽樣訪談、外圍調研等形式,確定了“花、菜、桃、物”四個研究主題,開發(fā)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校本教材《我們的樂園——走進少年農學院》,設計“我是小小種桃人,以‘桃’為媒愛家鄉(xiāng);我是小小花藝師,以‘花’為媒愛自然;我是小小蔬食家,以‘菜’為媒愛生活;我是小小研究員,以‘物’為媒愛探索”四大課程板塊。每個板塊又有6個主題并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菜單供學生選擇。
我們依據(jù)課程標準、基地條件、時令特點和學生實際,圍繞少年農學院的四大主題板塊編寫了各年級《課程實施綱要》,進一步細化各年級每學期的學習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任務。以“我是小小蔬食家,以‘菜’為媒愛生活”主題板塊為例,低年級課程學習著眼于認知方面,通過參觀小荷微農場的方桌田、蔬菜大棚,認識生活中常見的蔬菜;通過周末和家長去農貿市場買菜,說出蔬菜的名稱,了解蔬菜的營養(yǎng)價值。中年級的課程學習則注重技能和情感方面,通過學種1~2種蔬菜,掌握種菜的基本方法和知識,并體驗勞動的甘苦。高年級的課程學習則注重研究和品格方面,通過參觀社區(qū)、菜場、蔬菜基地等活動,組織學生采訪、調查,了解當?shù)厥卟朔N植的發(fā)展情況,掌握簡單的蔬菜育苗、移栽和儲存方法,并撰寫調查報告或研究小論文。同一研究主題,三個學段,遵循縱向貫通、橫向統(tǒng)合、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體現(xiàn)了對不同學段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遞進式培養(yǎng)。
“課程目標—主題內容—學習方式—活動開展”,一條校本勞動教育課程開發(fā)鏈,為勞動教育實施提供了現(xiàn)實路徑。
家庭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沒有家庭的參與,勞動教育是不完整的。因此,我們注重家校合作,發(fā)動家長共同參與勞動實踐資源的開發(fā),給學生勞動實踐提供條件,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與需求,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提高綜合素養(yǎng)。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指導學生學會自己整理床鋪、書包、書桌,教會學生洗碗、洗衣、掃地等家務勞動。每個寒暑假前,學校都會根據(jù)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布置學生利用在學校美食工坊學到的本領制作一道美食與家人分享。
每逢重要節(jié)日,我們還與共建社區(qū)協(xié)同開展各種活動,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勞動機會,以此來引導學生在勞動中學會自主,學會合作,學會主動做事情?!皩W雷鋒活動”中,學生走進社區(qū)服務中心打掃衛(wèi)生;“九九重陽節(jié)”,學生走進“頤養(yǎng)園”,用農學院里自己種植的蔬菜為老人包餃子。
于此,勞動已不簡單地理解為洗衣、做飯、打掃衛(wèi)生等體力勞動,它更表現(xiàn)為一種教育形式,它是知識的躬身修行。我們通過家庭共育、社區(qū)共建,推動勞動教育潤物無聲地浸潤每個孩子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