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中華文化的一個載體,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文化魅力。書法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舉措。在教學中我們除了教給學生書法技巧,更要注重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了解書法這門源遠流長的藝術,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藝術審美素養(yǎng)和優(yōu)秀的文化品質。
書法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漢字經(jīng)過漫長的發(fā)展和演變,形成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文字發(fā)展史是書法教育的內容之一。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后期,最初形成了定型文字——甲骨文,到了西周后期,甲骨文演變?yōu)榇笞?,后來去繁就簡發(fā)展為小篆,同時產(chǎn)生扁方形的隸書,之后又演變?yōu)檎虏?、今草、狂草,最后,自成一體的楷書在唐朝開始盛行,而介于楷書與草書間的行書,成為我們日常書寫常用字體。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征。篆書典雅古樸,隸書靜中有動,草書風馳電掣,楷書端莊工整,行書易識好寫。當學生了解了書法的悠久歷史后,自然會生發(fā)熱愛祖國文字的情感。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書法在思想交流、文化傳承中的社會作用。我國是文明古國,很早就與外國有文化交流。比如隋朝時,中日互派使臣,日本使者在中國長安留學17年,回國時帶去了豐富的中國書籍文化資料,其中就包括中國書法。日本的片假名大部分是從中國的楷書簡化而來,而平假名大部分是從中國的草書演化而來。當學生了解這段歷史后,必然會熱愛祖國的文字,增強民族的文化自豪感。
正如著名作家王蒙在《中國教育報》上所說:“書法教育的過程,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通過上述史實資料,幫助學生加深對我國書法文化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認識到學寫字、寫好字就是發(fā)揚祖國傳統(tǒng)文化。
中國古代書法強調“學書立品”,推崇書品人品俱高的書法家。西漢學者楊雄曾經(jīng)說過“書為心畫”,柳公權有著名的“心正則筆正”之說。書法作者必須有一個美的心境,美的“場域”??v觀歷史,從古至今凡被尊稱為書法家的人,除書道藝術上受人贊譽之外,其人品多受世人稱頌。
教師在書法教學中,可以適時講述書法家的故事,引導學生走近這些有高潔品行修養(yǎng),剛正人格力量的名家:刻苦治學、扶貧濟困的王羲之;愛國衛(wèi)家、忠心耿耿的顏真卿;謙虛謹慎、堅韌不拔的虞世南;處世達觀、坦蕩正氣的蘇軾;疾惡如仇、一身正氣的鄭板橋……以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欽佩之情。通過這些書法名家高尚品行的濡染,讓他們明白道德修養(yǎng)是藝術修養(yǎng)的基礎,讓“雅正清剛”的為人之道在學生心中植根。
魯迅先生說:“我國的書法藝術是東方的明珠瑰寶,它不是詩卻有詩的韻味,它不是畫卻有畫的美感,它不是舞卻有舞的節(jié)奏,它不是歌卻有歌的旋律?!?/p>
我們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如何欣賞書法作品。書法作品的美體現(xiàn)在點畫的分布、字形的組合、線條的質地、節(jié)奏的韻律、章法的布局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關注書體美:篆書端莊、隸書舒展、楷書精致、草書灑脫、行書瀟灑;感受章法美: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呼應關系,字的大小、方扁、倚正等是怎樣布局的,章法上的疏密、留白、節(jié)奏等是否恰當。除此之外,教師更應該引導學生領會書法的意境美,這不僅需要用眼力去觀察,更需要用心靈、情感來挖掘作品中蘊藏的生命與靈魂,我們可以從《蘭亭序》里領略王羲之的灑脫練達,體會其揮毫時的酒酣淋漓;從《祭侄稿》里感受顏真卿的凝重穩(wěn)健,同情其痛失親人的傷感悲愴;從《寒食詩》里體會蘇東坡的豪邁氣度,品味其萬般無奈的惆悵失意。
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書法作品的欣賞能力,他們就能手摹心追,穿越千年和古人的心靈對話,聆聽他們的傾訴和心曲,獲得更美好的藝術體驗。
如果我們細細品味,會發(fā)現(xiàn)漢字美的原因之一在于它能彼此包容、互相避讓,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教學時,我們要抓住書法藝術中蘊含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這一特點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比如在講解“避讓”這一書寫規(guī)律時,告訴學生避讓使筆畫與筆畫之間,偏旁與偏旁之間產(chǎn)生親和感、依存感,從而形成一種整體美感。以“從”字為例,左邊的“人”要讓右邊的“人”,所以左邊“人”的捺書寫時便變成了點,這就是避讓。如果不避讓,非要寫捺,就不像個“從”字了,而是左右兩個“人”各自顧影自憐。由此可見,寫字時注意了避讓,這就是謙讓與和諧的體現(xiàn)。再比如在講解“下托上”這一書寫規(guī)律時,以“昌”字為例,兩個日字方框,單獨一個日字為長方形框,書寫時下部的日字框要變?yōu)楸獗獾奶菪慰?,像個穩(wěn)固的座基,才能把上面的日字框托起來,整個“昌”字才顯得穩(wěn)重大氣。正如寫字一樣,在人際交往中,彼此不斤斤計較,有謙讓、奉獻精神,大家相處起來才愉快和諧,這個集體才會更團結向上。
如果教師是個有心人,在講解書寫規(guī)律的同時融入和諧美德的情感滋潤,及時表揚班級里在謙讓、奉獻方面做得好的學生,巧妙滲透人際交往的情感教育,就達到了潛移默化地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目的。
學習寫字,把字寫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項長期工程,教師要引導、幫助學生養(yǎng)成堅持、嚴謹練習的習慣,培養(yǎng)恒心毅力。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書法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我們終其一生也只能學其皮毛,因此學書法一定要心存敬畏之情、嚴謹之心,老老實實從臨帖入手,這是在向古人取法。其次,在練習過程中學生難免出現(xiàn)畏難、松懈,甚至放棄的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墨池”“筆?!钡戎R性、趣味性兼具的古人學書小故事啟發(fā)激勵他們不要放棄,還可以個別談心,讓學生明白在寫字過程中確實會遇到一些困難,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次挑戰(zhàn),放棄退縮的結果必然是失敗,只有鼓起勇氣攻克它,才能取得勝利。最后,在幫助學生建立堅持的信心以后,教師要趁熱打鐵,認真示范,生動講解,細致指導,尤其對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要及時贊美,使他們得到鼓舞,找到自信,讓他們明白:面對困難,不畏懼、不退縮,迎難而上戰(zhàn)勝它,才是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更懂得:在人生道路上也要像練習書法一樣持之以恒,堅毅前行。
綜上所述,情感教育在書法教學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情感,學生必然會在情感共鳴中提高書藝,同時也能養(yǎng)德、啟智、育美,為他們美好人生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