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凌風 劉文利
性傾向通常包括三個方面:性別認同、性吸引和性行為,包括對他人的持續(xù)情感依戀、愛慕、性欲望與幻想。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都是異性戀,但是人類的性傾向是多元的,除了異性戀,還存在其他的性傾向,如同性戀和雙性戀。
關于“性傾向是天生的,還是后天形成的”這一問題,研究者們對基因、大腦、激素、發(fā)育、養(yǎng)育環(huán)境、社會和文化等因素進行了研究,但至今還沒有確切證據(jù)表明性傾向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但無論性傾向是天生的還是后天形成的,或是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形成的,都是正常的,都應該得到尊重。
同性戀群體經歷了去病化和去罪化的過程。1973 年,美國把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中剔除;2001 年,中國把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中剔除,這意味著同性戀的去病化。1997年,“流氓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去除,意味著同性戀的去罪化。關于同性戀群體的婚姻權利,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規(guī)定,至2019 年7月,同性婚姻已經在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合法化。在為人父母的權利方面,同性戀者也同樣享有為人父母的權利。在一些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允許同性戀伴侶通過領養(yǎng)或生殖技術,享受養(yǎng)育孩子的天倫之樂。
全面性教育中包含多元性傾向的內容。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以下簡稱《珍愛生命》)在不同年齡段涉及了多元性傾向的相關內容。
在三年級下冊“性與健康行為”單元主題一“青春期的困惑”中,介紹了生理變化和心理變化兩個知識點。在心理變化知識點中,呈現(xiàn)了人際關系變化的困惑,而同伴吸引的困惑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這里的同伴吸引不僅包括異性的性吸引,也包括同性的性吸引。
在四年級下冊“性與健康行為”單元主題二“青春期的性幻想與性夢”中,解釋了什么是性幻想及性幻想的作用,不僅有對異性的性幻想,也有同性之間的性幻想,讓學生了解有些人的性幻想對象可能是同性,這也是正常的。
在五年級上冊“家庭與朋友”單元主題二“消除歧視”中,提到了對性傾向的歧視,并強調了歧視的危害:傷害他人的自尊、自信,影響社會的公平、公正,破壞社會的安全、和諧,并介紹了應對歧視的方法和關于反歧視的法律法規(guī),旨在培養(yǎng)兒童尊重差異、包容多元、平等待人和保護遭受歧視的個人等價值觀和相關行為。
在五年級下冊“性與健康行為”單元主題二“青春期的愛情”中,介紹了異性之間的愛情和同性之間的愛情,運用斯騰伯格愛情三元論(親密、激情和承諾)為學生講解愛情,旨在讓學生正確認識愛情,形成積極的態(tài)度,學會用適合的方式表達愛。
在六年級上冊“性別與權利”單元主題一“性傾向”中,從科學的角度介紹了性傾向的類型: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都是異性戀,但是有少數(shù)人會對同性或者對異性和同性都產生性吸引;介紹了目前關于性傾向原因的研究結果;強調了不同性傾向者的權利,傳遞了以平等、包容、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少數(shù)性傾向者的價值觀念。
女孩的性發(fā)育大約從9~10 歲開始,男孩的性發(fā)育大約從11~12 歲開始。在青春發(fā)育期,生理和心理的變化速度是不匹配的,生理發(fā)育的成熟和心理發(fā)育的不成熟容易使男孩和女孩對自我角色的認知不清晰,青春期是兒童形成自我概念和完成自我認同的關鍵時期,教育和文化對自我概念和自我認同的形成非常關鍵。
在學生性發(fā)育開始前講解有關性傾向的知識,可以避免學生對于自我認同的恐懼。如果在小學高年級沒有機會學習有關性傾向的知識,部分性少數(shù)學生可能會因為自己對同性產生性吸引而感到害怕、恐懼,并通過非正規(guī)渠道了解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很可能良莠不齊,甚至帶有偏見和錯誤,這無疑對性少數(shù)學生的發(fā)展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是在恐同或者性傾向污名化的環(huán)境中,如果缺乏對性傾向知識的科學講解,就會影響性少數(shù)學生個體的自我認同和發(fā)展。
研究發(fā)現(xiàn),初中是校園暴力與欺凌的高發(fā)階段,校園暴力與欺凌的數(shù)量在初中會急劇上升,而導致校園暴力與欺凌的原因主要包括基于性傾向、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的欺凌。同性戀學生除了會經歷異性戀學生遭遇的多種形式的校園暴力與欺凌,他們還面臨著異性戀霸權文化、性別刻板印象、對性傾向的偏見等帶來的壓力。校園暴力與欺凌造成的負面影響,如抑郁癥狀和自殺傾向,對同性戀學生的影響普遍比異性戀學生更加嚴重。
對性傾向進行客觀全面的講解,有利于減少學生通過其他認知渠道獲取不準確的信息而導致的對性少數(shù)群體的污名化和偏見。同時,研究發(fā)現(xiàn),在小學第一次接觸到“同性戀”一詞的大學生比初中或高中第一次接觸“同性戀”一詞的大學生對性少數(shù)群體更加寬容,這說明在早期教育中開展全面性教育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異性戀學生在基于性傾向的校園暴力與欺凌中往往起著直接或間接的作用,他們可能是暴力、欺凌事件的實施者、旁觀者或性少數(shù)學生的支持者。向大多數(shù)異性戀學生講授關于性傾向的相關知識,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異性戀學生平等、尊重的價值觀,減少對同性戀群體的偏見和污名,同時也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整體校園氛圍。
以往預防兒童性侵害的教育大多關注男性對女性的性侵害,在《珍愛生命》五年級上冊“性別與權利”單元主題一“預防兒童性侵害”中,則提到兒童性侵害可能來自異性(男性對女性、女性對男性),也可能來自同性(男性對男性、女性對女性)。對于預防兒童性侵害,不能忽視女性對男性的性侵害和男性對男性的性侵害。通過教育,兒童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兒童性侵害的預防。但是這里需要指出,同性戀者并不等同于戀童者。
沒有任何研究證據(jù)顯示學習同性戀的知識會讓人變成同性戀。這個謬論的產生,也是因為對性傾向相關知識的不了解或環(huán)境對同性戀的污名導致的。
性傾向的探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有的人可能很早就能確定自己的性傾向,如在小學高年級、初中階段,有的人可能很晚,如在大學甚至工作后。在這個過程中,個體會通過人際交往去分辨友誼和愛情,如有的學生可能會存在“我和我的一名同性朋友關系特別好,我是不是同性戀”這樣的疑問。在這種情況下,父母需要客觀地告訴孩子:“你正處于或者即將處于對性傾向的探索過程,隨著你一點點地長大,你會慢慢發(fā)現(xiàn)什么是友誼、什么是愛情,就像你從一個小孩子慢慢長高長大一樣?!?/p>
是什么讓父母擔心孩子“變成”同性戀?可能是父母潛意識里對同性戀抱有偏見,會不自覺地認為它是不好的,也可能是深知目前的大環(huán)境對同性戀的包容程度還不夠,所以,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選擇一條困難的人生道路”。
父母的擔心和害怕其實都是正常的,不管孩子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父母首先可以做到的是理解、接納和陪伴一個“真實”的孩子。告訴異性戀孩子:生活中有人和你的性傾向不一樣,但是你們都一樣可以擁有美好的明天;告訴同性戀孩子:人的價值不由性傾向決定,每一種性傾向都是正常的、平等的,爸爸媽媽永遠愛你。其次,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這項權利,尊重別人的這項基本權利,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促進形成更加寬容、友善的社會大環(huán)境。
關于同性戀的“后天說”有這樣幾種說法:(1)父愛缺失。如果一個家庭父親角色長期缺失,在這個家庭長大的兒子會變成男同性戀,因為他會對男性產生一種不認同和敵意。(2)母親過于強勢。過于強勢的母親會導致兒子恐懼女性,而變成同性戀。(3)單親家庭。單親家庭的孩子容易成為同性戀。(4)感情上受到創(chuàng)傷。對異性的感情受到創(chuàng)傷,讓人“再也不相信愛情了”,轉而喜歡同性。(5)陰影。女性遭遇性侵后轉而再也不敢靠近男性,成為女同性戀。(6)模仿學習。被同性戀的知識信息和人物“帶偏了”。
但是以上幾種說法在研究方法和樣本選取上受到了質疑和批判,同時,一些結論的得出是基于對同性戀的污名,如“性別倒錯”,男孩小時候愛玩女孩的玩具,長大后會成為同性戀。
從遺傳、大腦結構、激素等研究結果都并未得出一致結論,即并不能確定同性戀就是天生的。有人提出,同性戀戀人無法以異性戀的繁殖方式繁衍后代,如果同性戀是天生的,那么這種基因是如何保存下來的呢?一些研究者采用“生存博弈”來回應該觀點,即同性戀家庭的晚輩親系的存活率更高(如同性戀的姐姐的孩子),但該說法也未得到一致的研究數(shù)據(jù)的支持。
性傾向究竟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科學界尚無定論,也沒有研究證據(jù)表明學習性傾向有關知識會讓異性戀變成同性戀,同時,對同性戀的“扭轉治療”也不能使同性戀變成異性戀。作為一種少數(shù)的性傾向,不同研究得出的在人群中的比例是不同的,但大多數(shù)研究得出的結果都穩(wěn)定在3%~5%?!盀槭裁次矣X得現(xiàn)在同性戀越來越多了呢?”也許變多的不是同性戀,而是更加開明、包容的社會,以及生活在這個社會里,共同為權利和平等攜手并進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