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瑾瑜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以群體動力學、社會學習理論、人際交互作用分析理論、個人中心治療理論等為理論基礎。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團體心理輔導逐漸在我國自大學校園向中小學校園延伸,其內容也日益豐富,具有本地化和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
團體心理輔導的四大影響機制是獲得情感支持、嘗試積極體驗、發(fā)展適應性行為、重建理性認知。良好的團體心理輔導氛圍是效果產生的基礎,團體心理輔導能夠創(chuàng)造一種被保護、被理解的場所,為參加者提供一個彼此深入了解的機會,提供客觀了解他人并和自己對比參照的機會,可以使參加者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和他人,建立新的自我認同模式和對他人的接納態(tài)度,糾正過去不良的認知,建立合理的信念。在心理輔導教師的主持或參與下,小組成員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自由討論,利用團體的相互影響、啟發(fā)、引導和幫助,形成團體的共識和目標,產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對自己的問題有所領悟和了解,進而改進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
團體心理輔導按照功能可分為成長性團體心理輔導和治療性團體心理輔導兩類。成長性團體心理輔導著重于成員的身心發(fā)展,幫助成員自我認識、自我探索進而自我接納、自我肯定,注重成員生活知識和能力的充實以及正向行為的建立。學校中的團體心理輔導大多為成長性團體心理輔導。
團體心理輔導在學校中的運用一般有以下途徑:團體心理輔導式班會、團體心理輔導式心理健康活動課、學校心理社團、心理興趣小組、具有相同發(fā)展困擾和類似需要的成長小組。
團體心理輔導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巨大。借鑒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和技術進行班級管理,可以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班級心理氛圍,喚起學生的內在發(fā)展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達到增進班集體的凝聚力、促進學生個體和班級團體的共同成長的目標,對建立班級歸屬感、增強班級凝聚力以及促進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成長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運用團體心理輔導,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身潛能,增強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使同輩群體的力量得到積極的增長和發(fā)展,克服心理惰性;可以幫助學生改善人際關系,讓學生之間融洽合作,共同進步;可以增進集體參與意識與責任心。團體心理輔導適用于自卑心理、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納、考試焦慮、同伴關系、心理壓力、適應問題、人際交往、自我認同、網絡成癮等問題解決,實踐結果表明團體心理輔導具有良好的干預效果。
1.團體心理輔導場地的確定。
豐富而有效的團體活動是效果產生的載體,團體心理輔導的場所桌椅等要能滿足活動開展時的座位排列,環(huán)境布置要適合活動主題,能夠確保私密性、功能性、互動性以及不受干擾。
2.團體心理輔導帶領人員的確定。
團體心理輔導的帶領者是團體中的核心人物,在團體心理輔導中扮演著組織策劃者、引領者、信息提供者、資源聯系者及陪伴者等角色,確保團體心理輔導達到預定的目標。在學校中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的教師應具有一定的心理學專業(yè)知識、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知識并熟練掌握團體心理輔導的技術操作,有一定的實踐經驗。由專職心理輔導教師來實施教學最為理想,班主任也是中學團體心理輔導式心理健康教學實施者的較好人選,班主任須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掌握技術和實施技巧,并在活動開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團體心理輔導對教師的要求較高,教師不僅要具有相應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理論基礎;還應具有教學的機智,能根據實際情況控制和調整輔導節(jié)奏,隨時處理突發(fā)事件;有能力協調成員的差異和沖突,支持和鼓勵每一位成員更好地參與和投入;善于發(fā)現和抓住活動中的每個細節(jié),從中分享一些對部分參與者能產生特別觸動的地方。
3.招募甄選團體成員。
可以通過廣告和通知等宣傳手段邀請成員自愿報名參加,心理輔導教師也可以根據平時咨詢情況選擇有共同需要的人,建議他們報名參加。
在團體活動正式開始之前,領導者與每一位即將參與到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中的成員進行一次單獨會談,與其約定團體活動的時間、地點以及告知他們可能會發(fā)生的情況,詢問其對團體的期望、對團體的疑慮、對團體契約的建議等。
會談中需要考慮成員的性別和成員的相互熟悉程度,彼此不熟悉人數應多于原本相識人數。輔導對象應有學習和了解他人的愿望,想在同類團體中與人交往,愿意在團體中與他人分享經驗與觀念,獲得團體的接納與支持,解決團體中共同的心理問題。為了保持團體心理輔導的效果,成員最好過去未曾參與同主題的團體,有條件的話,也應考慮團體成員的個性特征。
4.團體心理輔導整體流程的確定。
團體心理輔導需要明晰活動的總次數、頻率以及每次的開展時間。中學生以每周開展一次,每次1.5~2 小時較為合適;小學生則宜頻率高、時間短,每次40 分鐘左右比較合適。團體心理輔導的總次數以8~14 次為宜,具體可以根據團體心理輔導的性質進行調整。同時,還應該確定團體心理輔導所依據的理論。
清華大學樊富珉教授研究認為,由于不同的團體心理輔導參加成員、目標及活動方式不同,所以每個團體心理輔導都會經歷不同的發(fā)展。但是無論什么形式的團體心理輔導,大致都有四個階段,即團體的創(chuàng)始階段、過渡階段、工作階段和結束階段。
完整的團體心理輔導須經歷開始階段、過渡階段、工作階段和結束階段。團體創(chuàng)始階段團體心理輔導的任務包括團體熱身、介紹活動、澄清目標等,目的是使成員彼此認識、試探,建立團體基本規(guī)范;團體過渡階段促進團體成員彼此信任,鼓勵成員表達和處理沖突情緒;團體工作階段進一步增強團體凝聚力,激發(fā)成員思考,引發(fā)團體成員討論,通過團體合作,尋找解決對策,鼓勵成員在團體中學習并獲得最大收益;團體結束階段回顧與總結團體經驗,評價成員的成長和變化,對成員個人做出評估。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校園團體心理輔導使用繪畫、圖卡、繪本、沙盤、視頻等媒材。在團體心理輔導中使用各種媒材,給成員一種新鮮有趣的感覺,通過“象征性描述”的方式,激發(fā)成員在各種輔導活動、創(chuàng)作活動中帶進更多的自我探索,促進領導者和成員、成員和成員之間的表達、溝通、了解和探討。
1.繪畫媒材。
繪畫治療技術是以繪畫為中介活動的一種藝術性表達治療技術。它通過繪畫的方式,讓來訪者產生自由聯想來穩(wěn)定和調節(jié)情感,在追求藝術美的過程中達到治愈心理問題的目的。繪畫治療技術應用廣泛,并可以在不同的年齡層次中開展。
2.圖卡媒材。
心靈圖卡是一種簡單而實用的直覺聯想工具,利用心理投射原理,融合經典精神分析的自由聯想和榮格的意象原型及集體潛意識,與沙盤治療、心理劇治療和房樹人等心理技術有相近的心理學原理,在使用上也更兼具趣味性和便攜性,也有人稱之為“移動的沙盤”。
在團體心理輔導中使用圖卡媒材,既有說故事又有自我探索:投射,可以如鏡子一般,幫助成員重新發(fā)現自己,多角度了解自己;說故事和故事接龍,可以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開啟直覺力,增進成員的想象力;在團體中探索自己和他人的溝通模式,增強成員的自我覺知,鍛煉傾聽與反應能力,在溝通互動中獲得支持、感悟與心靈成長。
3.繪本媒材。
繪本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甚至只用圖片的方式來表現一個故事或情節(jié)。心理繪本療法是以繪本為媒介的一種輔助性情緒輔導與心理治療的方法,因其深入淺出的特點適用于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市場上的繪本可謂琳瑯滿目,領導者可以根據團體主題和成員特點進行選擇。
4.沙盤媒材。
沙盤能夠釋放團體成員的創(chuàng)造力、內在感覺、知覺和記憶,并將他們帶到外在現實且提供具體的證據。沙盤媒材主要包括沙盤、沙盤桌、沙子、象征人或物的小物件、相機,還可以根據團體的特點準備不同顏色的沙子和水。沙盤媒材既可以放置在獨立的沙盤輔導室,也可以放置在團體心理輔導室。沙盤媒材在團體心理輔導中的使用可以團體沙盤游戲來進行,團體成員按照抽簽或猜拳決定的順序,分輪進行沙盤的制作,所有的成員做完一次即為一輪,整個過程中成員間盡量不進行語言的交流和互動。團體人數可根據需要來定,一般4~8 人,時間為60 分鐘左右。
5.視頻媒材。
視頻是集文字、聲音、圖片、動畫為一體的媒體形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具有極強的視聽性和逼真性。微視頻具有短小精悍、故事完整且生動有趣的特點,正好彌補了團體視頻材料在時間控制和情節(jié)完整性兩方面難以兼顧的弊端,使其成為團體心理輔導最適用的媒材之一。團體心理輔導中的視頻媒材包含:影視類——影視作品片段;心理節(jié)目類——《心理訪談》等心理類節(jié)目片段;微課類——心理相關知識的微課視頻;微視頻類——具有完整情節(jié)的心理故事的短小視頻;演講類——諸如TED 等演講中有關心理的部分。微視頻的來源包括豐富的網絡資源,也可以由領導者或團體成員進行拍攝制作。
6.游戲媒材。
游戲作為團體心理輔導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對團體心理輔導的效果有著深刻的影響。游戲能促進團體團結,增強成員之間的信任感,幫助成員探索自己,促進自我覺察,發(fā)現自己新的潛能,增加自我的信心。游戲可以消除成員的拘謹,讓他們得到合理宣泄情緒的機會,嘗試表達自己,增加和成員的溝通。游戲與團體主題的有機結合,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過活動增強成員親身體驗,激發(fā)對問題的深入思考。
游戲媒材主要運用于團體心理輔導中的破冰相識、氛圍培養(yǎng)、主題體驗等方面。游戲媒材起到突出主題與教育的作用,讓成員設身處地地感受,將成員的思考往深層次引導,而不是簡單的浮于表面。
團體心理輔導在學校教育中運用最多的形式是團體心理輔導式心理活動課和團體心理輔導式班會。在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區(qū)別于一般團體心理輔導。
一般團體心理輔導有同質團體和異質團體之分,根據不同的對象組織不同的團體,而團體心理輔導式心理活動課和團體心理輔導式班會以自然班為單位,團體成員情況各異,是一個松散的準團體組織;一般團體心理輔導的成員數不超過20 人,而學校自然班級人數往往在40人左右,團體心理輔導如果成員超過40 人,就較難將團體的氣氛始終控制為和諧、穩(wěn)定,如果存在不能專心投入的成員,會影響輔導的效果;以班級的形式來進行,分享與交流方面耗時比較多,在控制輔導節(jié)奏上較有挑戰(zhàn);此外,學校心理活動課和主題班會一般是以40 分鐘一節(jié)常規(guī)課時來進行的,時間相對較短。因此,在具體實施時需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團體心理輔導的設計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