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維
閱讀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最佳方式,從小學到中學,都應該重視閱讀教學。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將名著閱讀放到了重要的地位,每學期既安排兩本“名著導讀”,又推薦四本“自主閱讀”。但是,如果學生在初中階段缺少三年的閱讀規(guī)劃,缺少學期計劃,隨機、無序、碎片式地被動閱讀,且閱讀缺少過程性監(jiān)管和結(jié)果性檢測,那么這樣的閱讀是很難獲得實效的。
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我校初中語文教研組決定推行隨文閱讀的實驗?!半S文閱讀”里的“文”指的是教材,意思是依托教材,以教材中出現(xiàn)的作家為“經(jīng)”,以這個作家的作品為“緯”,開展的整本書閱讀活動。首先建構(gòu)有序的三年隨文閱讀框架體系,然后通過讀前的激趣及方法引領(lǐng)、讀中的監(jiān)測及過程管理、讀后的檢測及效果評價,形成完整閱讀鏈,使課外閱讀由碎片化走向整體化,推動真閱讀、深閱讀。
初中語文教材以單篇文章為主,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讀完教材文章,但閱讀目的單一,難以建構(gòu)文章間的意義關(guān)聯(lián)。授課后的拓展閱讀往往也是單篇文章,導致閱讀過于碎片化。為了改善碎片化閱讀現(xiàn)狀,實現(xiàn)教材與整本書閱讀的有效銜接,盡可能地實現(xiàn)“海量閱讀”,我們結(jié)合教材推薦篇目,再以教材中出現(xiàn)的作家為“經(jīng)”,以這個作家的作品為“緯”,挑選適合初中生閱讀的經(jīng)典著作,同時穿插國內(nèi)外經(jīng)典,形成了三個年級的60 本整本書閱讀規(guī)劃。此外,我們每學期還要挑選一位作家進行發(fā)散閱讀,讓學生閱讀三本以上這位作家的作品,使學生真正走進這位作家的文字世界、生活世界、精神世界。
以七年級上學期為例,七上語文教材編選了《濟南的冬天》(老舍)、《秋天的懷念》(史鐵生)、《金色花》(泰戈爾)、《荷葉母親》(冰心)、《鳥》(梁實秋)等課文,我們相應地推薦這些作家的7 部作品:《又是一年芳草綠》(老舍)、《奶奶的星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我與地壇》(史鐵生)、《生如夏花》(泰戈爾)、《繁星·春水》(冰心)、《雅舍小品》(梁實秋);再加推一本散文作品《向著美好奔跑》(丁立梅)以及兩本國外名著《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保羅·柯艾略)、《老人與?!罚êC魍?;最后加上教材推薦的兩本必讀書目共計12 本。其中重點選取比較適合初中生閱讀的史鐵生的三本書,進行發(fā)散式深度閱讀。
為了給學生的閱讀明確導向、定下基調(diào),我們將60 本推薦書目印制成閱讀手冊,取名為“悅讀先聲”,每年開學發(fā)給學生。手冊的內(nèi)容包括“走近作者、推薦理由、讀者評價、經(jīng)典語錄、閱讀建議”五個方面,并對作者、時代背景、內(nèi)容梗概、作品價值等方面作出簡要介紹,使學生明確三年的閱讀方向與目標,為接下來的閱讀實踐鋪墊蓄勢。
通過多種舉措,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激發(fā)學生閱讀的內(nèi)驅(qū)力,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內(nèi)需力,變“要我讀”為“我要讀”。常見的做法有以下幾種:
(1)課文“誘”讀。每學期一半書目源于隨文推薦,教材里有相應作者的節(jié)選章節(jié)或相關(guān)作品。例如:學習《秋天的懷念》一文,文中的母親形象感人至深,令人潸然淚下,母親臨終的遺愿是希望“我”和妹妹一塊兒好好活,但“我”和妹妹接下來怎樣生活?課文中并沒有交代。因此,在推薦閱讀史鐵生作品之前,教師拋出問題:作者和母親之間還發(fā)生了什么故事?母親去世以后作者和妹妹活得怎樣?以此作為引子,“誘導”學生帶著疑問懸念和濃厚的興趣主動進入史鐵生作品的殿堂。
(2)微課導讀。例如推薦宗璞的散文,我們錄制了一個《宗璞作品導讀》的微課,發(fā)給學生觀看。
(3)媒體引讀。電視媒體中一些講解名著的節(jié)目,也為“引”讀名著提供了契機,如可以觀看“易中天品‘三國’”,閱讀《三國演義》。
(4)作家領(lǐng)讀。例如七年級上學期我們的計劃是閱讀作家丁立梅的《向著美好奔跑》,讀前我們把丁立梅老師請到學校,給學生開設講座,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滲透讀法指導,定期開展閱讀方法指導講座,教給學生多種閱讀方法。例如,體裁閱讀法,即根據(jù)作品不同體裁選擇不同的讀書方法,一般而言,散文適合精讀、品讀,小說適合速讀、略讀,詩歌適合誦讀、唱讀等。再如,整體概讀法,即學會利用書前的序言、目錄(章回),把握作品整體內(nèi)容框架的閱讀方法。批注閱讀法,閱讀時對文章的精彩處、感動處、疑問處可進行圈點勾畫,寫下隨感,進行批注式閱讀。興趣產(chǎn)生閱讀動力,方法引領(lǐng)有效閱讀,讀前的興趣鋪墊、讀法指導尤為重要。
在學生閱讀過程中,細化閱讀過程管理,進行適當?shù)摹氨O(jiān)管”很有必要。常用的過程監(jiān)測方式有以下幾種:
1.每日一摘。減少常規(guī)語文作業(yè)量,把讀書摘抄作為每日必做作業(yè),要求學生每天至少摘抄100 字左右。學校每學期結(jié)束將評選優(yōu)秀“悅讀人生”先進個人,頒發(fā)獎狀獎品,激勵學生從經(jīng)典著作中汲取語言的養(yǎng)分。
2.每日一評。要求學生每天閱讀摘抄后,寫下50 字以上的點評。可以從內(nèi)容上進行概括,可以從語言上進行賞析,可以對人物進行評價,也可以從思想上進行梳理,這樣的點評促使學生在閱讀時學會思考,從文字表面走向探究式閱讀。
3.每日一問。教師利用每節(jié)課的課前5 分鐘來檢測學生前一天的閱讀情況。在這個時間里,教師隨機抽取一名學生談談閱讀感悟,然后讓其出一個問題考考大家。提問范圍為前一天讀書內(nèi)容,問題形式可以是填空、選擇、判斷等;內(nèi)容可以是對某一現(xiàn)象、人物作出評價;還可以是提出自己閱讀的疑問或困惑。學生經(jīng)常爭相命題,每天的讀書也讀得更仔細、深入。
4.每周一論。我們每周固定安排一到兩節(jié)閱讀課,留給學生分享、展示階段讀書感悟,開展專題探究讀書論壇。
我們采用多種評價活動來檢測整本書的讀書效果,整合吸收閱讀養(yǎng)分,喚起學生的成就感,有效引導學生從被動閱讀走向主動閱讀,從淺層閱讀走向深度閱讀。
1.每書一得。我們采用“讀、寫、評、展”相結(jié)合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閱讀層次,強化閱讀成效。例如寫讀后感,每本書讀完后學生都要寫讀后感,教師擇優(yōu)刊登在班級讀書報或?qū)W校校報上;再如撰寫推薦詞,讓學生把自己最喜歡的書目推薦給同學。
2.每書一測。帶著任務去讀書,讀后的檢測評價使得學生在閱讀時更用心,檢測方式主要有:(1)書面檢測。即每本書讀完后,學生都要做一張閱讀檢測小卷,試題是根據(jù)書目內(nèi)容,從理解感悟的角度引導學生,或開闊思路,或提升認識,或積累語言等。(2)活動檢測。開展多樣讀書活動,給學生搭建展示閱讀成果的平臺。例如讀完《生如夏花》《繁星·春水》后舉辦“詩詞朗誦會”;再如讀完《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后舉辦“中華文化之我見”的讀書演講比賽。(3)讀書檢測競賽。每學期初對學生假期閱讀情況進行檢測,模仿中央電視臺漢字聽寫大會的形式,每班派出5 名代表,在舞臺上依次答題。
3.每期一家。將每學期重點閱讀的一位作家作為學生重點研究的對象。在讀了這位作家多本作品后,學生自主選擇一個主題、一個角度進行深入研究,教師適當指導,鼓勵學生把成果寫成研究報告。
綜上所述,隨文閱讀為學生打造了一個完整的立體閱讀框架,構(gòu)建整體閱讀鏈,使越來越多的學生愛上閱讀、學會閱讀、享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