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平
夏日的夜晚,螢火蟲輕舞飛揚、星光點點。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的朱小琴就如同小小的螢火蟲一樣,提著一盞小小的燈籠,為孩子們照亮科學的世界。
朱小琴原先在丹陽市大泊中心小學任教。因?qū)W校昆蟲科技特色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校長看中責任心強、工作認真的朱小琴,鼓勵她改行,入門任教科學學科。不會“拒絕”的朱老師“傻乎乎”地接受了挑戰(zhàn),懵里懵懂地開始在昆蟲科技教育、自然教學崗位上開始新的探索。
一路走來,朱小琴憑著那股“傻乎乎”的干勁,干出了“亮晶晶”的成果!
剛接受挑戰(zhàn)的朱小琴首要任務是學會昆蟲標本制作。學校聘請老科技輔導員每周來校帶她一天。為了能多學一點,她整天埋頭在實驗室學習制作標本。
由于當時條件的簡陋,沒有專用的昆蟲藥瓶,只能采用乙醚來麻醉昆蟲。按規(guī)定,用乙醚麻醉后的昆蟲需要過幾小時候才能動手制作,而且對昆蟲進行麻醉的時候,人最好不要在屋內(nèi),時間長了會有嘔吐的感覺。
朱小琴起先有這種感覺的時候,就到實驗室外面透會兒氣。有一次因為制作昆蟲標本時間較長,她暈倒在了實驗室。還好她被及時發(fā)現(xiàn)送到醫(yī)院,醫(yī)生說這是乙醚慢性中毒。她沒有退縮,出院后又投入到了昆蟲標本制作中。
為了繪制區(qū)域昆蟲標本圖景,朱小琴向校長申請一間空教室,意在把這些昆蟲標本進行分類展示,讓農(nóng)村孩子對區(qū)域昆蟲有個全面的認識。校長聽了她的想法大加贊賞,不僅給了間空教室,還配備了一定的經(jīng)費。她花了整整半年的時間精心設計,打造了融教育、藝術、保存于一體的“昆蟲館”,共展示了大泊地區(qū)21 個目289 只昆蟲。
“昆蟲館”的建立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專家、領導、兄弟學校師生都前來參觀學習,填補了丹陽市科普教育設施建設的空白。“昆蟲館”自建立以來的兩年時間內(nèi),接待參觀者約1 萬多人次,贏得了全校師生乃至全市師生的贊同與欣賞。學生在這里充分感知到“昆蟲世界”的魅力與神奇,學校因此被評為江蘇省首批科學特色學校。
在校園里,朱小琴身后總有一批可愛的“小粉絲們”,孩子們親切地稱她為“昆蟲老師”“螢火蟲老師”“魔力百變老師”……每一個稱呼都透射出孩子對她深深的喜愛與崇拜!
2004 年,大泊中心小學拆并,朱小琴來到了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來到新學校,她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率先帶領孩子開設了“昆蟲科技樂翻天社團”。大課間、午間休息、放學后,總能看到她和孩子一起“搗騰”實驗:“昆蟲是怎樣行走的?”“滿滿的一杯水中究竟能放多少個回形針?”“阿司匹林能否促進鮮花的保鮮?”……孩子們在科技社團真正“樂翻天”。她指導孩子們撰寫探究小論文,有60 多篇發(fā)表在《科學大眾》《少兒科技》《動手做》等報刊上。
為了滿足學生的多方面發(fā)展需要,朱小琴又牽頭成立了“華校少年科學院”,下設“昆蟲研究所”“地質(zhì)研究所”“氣象研究所”在內(nèi)的12 個研究所。為了孩子們,她主動向中學部的生物教師、地理教師、歷史教師等“請求援助”,聘請他們擔任不同社團的輔導員。對于“少年科學院”來說,朱小琴沒有模式可套用、沒有經(jīng)驗可借鑒,她向?qū)<艺埥?、向書本請教,摸著石頭過河。為了凸顯“少年科學院”的自主性,她組織了少科院院長、所長競選,以及社團招聘大會;為了讓孩子能有更多的體驗與收獲,她組織孩子走出校園、走進工廠、走進基地進行實驗調(diào)查;為了能讓孩子得到更專業(yè)人員的指點,她想到了外聘家長及高校志愿者……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道道科學精神大餐,同時也讓學生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國家新型實用型專利,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青少年科技模型競賽的獲獎證書接踵而至。特別是環(huán)保研究所針對“焚燒秸稈的污染”提出的“合理處理秸稈共創(chuàng)美好家園——建立廢料堆”的環(huán)保處理方案,得到了江蘇省原政協(xié)副主席許津榮高度贊賞,許副主席為此還即時回了一封信,表揚和勉勵孩子們。
“少年科學院”的成立是丹陽華南實驗學校教育發(fā)展史上的一個創(chuàng)舉,在“少年科學院”的影響下,目前,學校師生社團達到百余個,號稱“百團大戰(zhàn)”?!鞍賵F大戰(zhàn)”對于提升孩子們的科學素養(yǎng)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5 年高考后,學校8 名被清華、北大錄取的畢業(yè)生回到母校參加座談,當記者問到在母校的學習生活留下最深印象是什么的時候,他們談得最多的是在“華校少年科學院”中的鍛煉和成長。
“朱老師,螞蚱的鼻子長在哪兒呢?”
“朱老師,螞蟻的六只腳是怎么走路的,會不會像我們?nèi)艘粯???/p>
“朱老師,螳螂是昆蟲中的大力士,它能拉動多重的東西呢?”
…………
帶領孩子外出捉昆蟲的時候,孩子們總有問不完的問題。面對孩子的問題,朱小琴總是和他們一起想辦法做實驗??吹胶⒆觽儗嶒灪箝_心的樣子,她仿佛突然明白了昆蟲科技教育的真正意義。昆蟲科技教育不應只是帶領孩子捉昆蟲、做標本、去比賽,更要帶領孩子經(jīng)歷探究過程,享受探究的快樂。
于是,朱小琴帶領孩子們開展昆蟲專題研究,開展主題式學習,帶領學校科技骨干教師放棄休息。她利用暑期,翻閱資料、交流論證,為孩子編寫出一套6 本12 冊圖文并茂的昆蟲科技校本教材——《昆蟲與環(huán)保》;她還積極參與江蘇省“九五規(guī)劃”課題《開展昆蟲科技活動,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教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zhì)提高》以及“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綠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與實踐》,并主持“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巧造生態(tài)微景”:指向小學科學“生命科學”教育目標達成的實踐研究》……
帶領孩子觀察昆蟲、探究昆蟲,也逐漸形成了朱小琴“簡約自然的科學探究課堂”:探究問題少一點,但一定要有價值;探究活動少一點,但一定要有層次;探究材料少一點,但一定要有結(jié)構(gòu);探究形式少一點,但一定要有思維。2008 年12 月,朱小琴代表鎮(zhèn)江市參加了江蘇省小學科學評優(yōu)課大賽,并獲得了一等獎。南京師范大學的郝京華教授對朱小琴這樣評價道:“我們的科學課堂就要像這樣:簡單有層次、簡單有意思……”
昆蟲學家法布爾說過:“我不過是盞燈,照亮了我面前的一小塊路而已。”朱小琴希望用自己對昆蟲的渴望和追求去影響一些孩子,而不只是讓他們學到一點知識,需要通過學習過程讓孩子懂得該如何探索,保留他們的好奇心。于是,在學校建立新校區(qū)的時候,朱小琴又為孩子創(chuàng)建了“華??茖W院”活動基地——生命科學館、全國校園氣象研究基地、農(nóng)耕文明教育園、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體驗園、手工勞技(工匠)培植園……為學生開展社團研究提供了一個又一個平臺。
“點點流螢田野飛,幾許能量幾許輝?!敝煨∏侔炎约狐c點光亮獻給了她敬畏的課堂。她不知疲倦地在科學的世界里尋覓著、探索著、也收獲著,她用奉獻、堅守、創(chuàng)新點亮了小學科學教育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