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作為幼兒學習活動“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教師,如何密切關注幼兒的探究興趣,引發(fā)其探究性學習呢?對此,我們進行了多層次的思考和實踐。
環(huán)境是幼兒的“第三位老師”,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性的科學環(huán)境能夠有效引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
心理環(huán)境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前提。幼兒在寬松、自由、有安全感的環(huán)境氣氛中,能使他們集中精力去嘗試和探索。
新《綱要》指出:“為幼兒的探索活動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fā)表不同的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睂嵺`證明,寬松自由的氛圍,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的基礎。在孩子的探究過程中,成人不要嘲笑孩子提出的一堆“怪問題”,不要責怪孩子弄臟了活動場地,等等,以免打消孩子的積極性。例如:在活動“沉與浮”中,幼兒通過實際的操作,知道哪些物體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是沉在水底的。而樂樂小朋友又發(fā)現:鐵是沉在水底的,但船是鐵做的,為什么不沉在水底呢?就他提出的問題,我鼓勵孩子們回家通過調查、找資料等多種形式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從而使這次探索活動得到了升華。
我園的辦園理念是“親近自然,融入生活,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多年以來,我園一直堅持創(chuàng)設本土環(huán)境,讓孩子在大自然中主動探究,獲得發(fā)展。如在戶外草地上,孩子們可以捕捉蝴蝶、尋找螞蟻、采集樹葉;在種植園里,孩子們可以親手播種、管理、收獲,在實踐過程中進行科學探究。
除了戶外環(huán)境,幼兒園的室內環(huán)境也處處都有科學教育,如我園的科技長廊、科技大廳、各班的自然角、科探區(qū)、生活區(qū)等,孩子們可以照料、觀察自然角的動植物,可以用放大鏡、顯微鏡觀察自然角動植物的變化,在生活區(qū)可以用多種工具嘗試剝玉米的方法,在洗手的時候會發(fā)現肥皂泡沫的趣味性。
科學源于生活,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材料,不僅適合于幼兒多感官感知,而且有利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例如:在生活區(qū),我們提供了玉米、花生、核桃等各種果實,并且提供了剝果實的各種工具,幼兒可以嘗試用各種工具來剝果實,感受剝果實的力度、時間等區(qū)別,感受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效果??梢?,生活化的材料既賦予了幼兒更多的探究空間,又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積累了生活經驗。
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這些個體之間難免會存在一些差異,我們應尊重幼兒以適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探究并體驗成功。因此,考慮到幼兒的個體差異,教師在投放材料時,要體現層次性,以滿足不同發(fā)展水平幼兒的需求。例如:“串項鏈”游戲,第一層次幼兒將珠子穿起來就可以,第二層次按單一的排序規(guī)律(顏色或者形狀、大小等)穿珠子,第三層次按較復雜的排序規(guī)律串珠子。幼兒可以選擇不同層次的玩法進行游戲。
科學活動中的材料,既要符合幼兒的原有基礎,又要考慮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升。當教師觀察到大部分幼兒經過探索已經掌握了某些材料的玩法和用法,達到了之前預設的目標時,就要及時調整材料,增設一些在原有基礎上提升了難度且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材料。例如幼兒掌握了用回形針測量盒子的方法后,我們提供了積木、筷子、尺子等多種量具,讓幼兒測量班上的桌子、椅子、書等,并鼓勵幼兒用多種方式記錄測量結果。
材料的提供要能夠啟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愿望,有利于幼兒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例如,在“沉和浮”的游戲中,我們提供了回形針、紙、泡沫、瓶子、石頭、剪刀、吸管、橡皮泥等材料,剛開始幼兒是把單一的材料放到水里進行實驗,后來他們發(fā)現將石頭放在紙上,紙立刻沉了下去,將石頭放在泡沫上,石頭浮了上來;將橡皮泥捏成了小船、鴨子,橡皮泥浮了上來。
觀察是獲得信息的重要方式,是獲取智慧的重要途徑,科學探究離不開觀察。教師要引導幼兒靜心觀察,運用多種感官和方式去感知和探索科學現象。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學的本質就是一個不斷自我糾錯的過程,質疑是科學發(fā)展的最寶貴的精神要素。在科學活動中,教師要允許幼兒有自己的觀點、想法,給孩子有表達不同觀點的機會。例如在一次晨鍛活動時,孩子們發(fā)現籃球架有影子,過了一會兒他們驚奇地發(fā)現影子變短了,“為什么影子會變短呢?”“等會兒還會不會再變短呢?”“怎樣才能知道影子會不會變短呢?”教師把問題拋給了孩子。孩子們開始觀察、測量影子的活動,在觀察中驗證了自己的猜想。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例如幼兒通過自己的實驗知道了水會變成水蒸氣,但是又有幼兒提出了:“水蒸氣會變成水嗎?”有的幼兒猜測可以,有的幼兒猜測不可以。教師沒有給予他們明確的答案,只是提供了他們需要的材料(電飯鍋、茶壺蓋、鏡子、托盤等),鼓勵他們通過實踐操作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并記錄結果。
在幼兒期這個科學素養(yǎng)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以游戲為主要形式,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豐富他們的科學經驗,為幼兒形成受益終身的科學態(tài)度和能力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