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學超
欣賞教學除了唱歌、樂器、樂理等知識外,還包含舞蹈、文學、歷史、人文地理等知識,它既不受歌唱、樂器的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也無須考慮購買樂器的經濟負擔,只要有一雙耳朵便可欣賞,而且教學對象非常廣泛。所以,在學校音樂課中,欣賞教學甚至比唱歌教學、樂器教學都重要??梢灶A見,欣賞教學在學校音樂素質教學中的地位將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
新《音樂課程標準》中已明確指出音樂教育要以審美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而音樂欣賞是一種最直接的審美活動,用音樂本身的力量,使欣賞者置身于音響的天地中。通過教學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品德、智力、審美力的全面發(fā)展,更能體現《標準》中的四個價值,即審美體驗價值、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價值、社會交往價值、文化傳承價值。因此,如何上好音樂欣賞課是擺在每位音樂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新《標準》指出: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通過音樂藝術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yǎng)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只有以學生為審美主體,讓學生有效參與音樂欣賞活動,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我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有以下幾點體會。
首先,可以讓學生傾聽音樂作品,讓學生有一個初步印象,然后根據學生自己的感受,為作品起個恰當的名字。對于學生起的名字老師要給予鼓勵,教師還可以問他為什么這樣起。這樣,學生便能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講出來,與大家一道分享,而不是老師一個人枯燥地說教,讓學生聽了乏而無味,這樣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及文學修養(yǎng)。
其次,起了名字以后,接著讓學生來編故事。音樂作品分有標題和無標題音樂。無標題音樂對于作品所描寫的內容往往是不太確定的,這也是音樂藝術的魅力所在:可以由欣賞者自由自在地根據自己的感受去理解,認為是什么就是什么。因此,可以大膽地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編織有關音樂的故事。編好、編差都應給予鼓勵,讓學生暢所欲言!
最后,音樂是一種美的藝術,它包括音樂的旋律美、節(jié)奏美、和聲美、復調美;聲樂或器樂的音樂美,配器美,結構美,速度、調式、調性、節(jié)拍、節(jié)奏的對比美等,以及學生對某一片段說不上的美感,均可讓學生大膽地來說一說,你認為美在哪兒,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講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智。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我認為要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和發(fā)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fā)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
有的學生擅長寫作,而寫作也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功,因此,當學生聽了一部作品后首先有自己的感受,將其感受寫出來,不僅可以鍛煉其寫作能力,而且能引起他的注意力,他必須專心傾聽,方能寫出真情實感來。作文的形式不拘一格,可散文,可詩歌,可小說。最后將學生的作文在全班公開朗讀,讓全班同學共同分享其感受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此法能讓學生真正去感受和體驗音樂的魅力。另外,新《標準》中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到:小學音樂課程中的音樂創(chuàng)造,目的在于通過音樂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潛質。在教學過程中,應設定生動有趣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內容、形式和情境,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對音樂創(chuàng)造活動的評價應主要著眼于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過程。學生通過寫的一個過程,從而能把抽象的概念更具體化、形象化,既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又體現音樂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原則。
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lián)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音樂課應充分發(fā)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在實施中,綜合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
我們大家都知道,音樂和舞蹈是一對孿生的姐妹,青少年以及兒童天生好動,讓他們跟隨音樂的節(jié)奏節(jié)拍進行律動是他們最樂意的事情。用體態(tài)來表現音樂,是一種高級的、高難度的活動,課堂氣氛也容易達到高潮。因此可以將此形式安排在課的尾聲。跳舞的安排可以是分組的、集體的或是自由的,其動作不一定要統(tǒng)一,可以讓學生自己編舞,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
當這一系列或部分活動進行完之后,作為教師要做最后的總結,如曲名、曲式、情節(jié)、意境、風格、情緒等,教師都應談談見解。因為音樂有很多模糊性,因此,只能是教師的見解,而不能否定學生的見解,對于學生的見解應給予肯定、鼓勵和保護。
通過以上的“說、寫、畫、動”,真正可以面向全體學生,在多學科綜合的前提下,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既注重個性的發(fā)展,又重視音樂的實踐與創(chuàng)造來實施音樂教育中的欣賞教學,真正體現了新《標準》中一些基本理念。總之,在音樂欣賞的教學中,將“聽”與其他的藝術形式巧妙地結合,可以讓學生從多種角度去聽賞音樂,參與欣賞過程,成為音樂欣賞的主人,從有聲的音樂中獲得無聲的情感體驗,受到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