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qū)東廬中學 馬麗
信息化教學是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應用新型科學技術進行教學的具體方法之一。初中道德法治是初中階段一門重要的學科,也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具有綜合性強的特點。近些年來南京市道德法治中考命題皆強調以能力立意,而學科思維能力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將結合道德法治課程與睿易通技術教學的實踐,就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嘗試進行粗淺的闡述。
一般來說,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是指教師用一定的道德和法律規(guī)范對初中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學影響,從而使初中學生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品質的社會實踐活動。這種德育活動最重要和直接的理論基礎就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是以“現實的人”為出發(fā)點,主張從現實的、具體的個人去理解人,以尊重和發(fā)展“人的需要”為主題,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歸宿點。道德法治課程的信息化教學中,應尊重初中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堅持“以人為本”,了解初中生的需要,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內容,以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實施教學。如果興趣先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事半功倍,而且會激發(fā)學生自覺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
如:進行七年級上冊第三課第二框《做更好的自己》這一框課時,先播放5位同學的各種聲音(唱歌、讀書、笑聲)的錄音,每發(fā)出一種聲音,請全班同學猜出他的名字,再請出題者起立確認同學們是否猜對。引導學生反思:為什么我們的同學能猜對呢?學生回答:每個人的聲音、音質是有差別的。教師引導: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各自的特點。我們對此有何感受呢?學生回答:開心。我們對自己應該抱有怎樣的態(tài)度呢?學生回答:欣賞自己的與眾不同。教師點撥:我們要接納與欣賞自己。剛才我們已經說了為什么要接納與欣賞自己?現在我們來看看如何接納與欣賞自己?通過教學實踐證明,通過這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既提升了課堂的理論深度,又調動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了解認識問題的一般性方法: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通過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和思考,從中得到探索的樂趣和滿足,以此增加對學習的興趣,并初步了解科學的學習方法,為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提供方法支撐。
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并不受初中學生的歡迎,課堂上同學們的注意力不集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效率低、效果不明顯。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學內容脫離初中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沿用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忽視學生理解力的培養(yǎng),致使道德法治教育無法實現其價值,教學效果也不理想。而應用睿易通技術,我們打破了這種學習模式,更側重于學生對教材觀點的理解。
如:進行第三課第二框《做更好的自己》這一框課時,以潘長江的小品為例,表明他的“矮”讓他努力成為笑星,分析他的故事對我們接納自己有哪些啟示?同學們回答:要接納自己身材、相貌等不完美的地方,教師引導:即要接納自己的全部,不能只接納自己滿意的地方。這里就是以實際案例向同學們說明接納自己的內涵。再跟著潘長江還自嘲:“濃縮的都是精華!”這里對我們接納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又有什么啟示?學生回答:用幽默、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自己不滿意的地方。教師提示:他的樂觀還說明什么呢?學生答:他能坦誠面對自己的弱勢,這也是一種勇敢的表現,將自己的弱勢轉化為優(yōu)勢,也是一種智慧。教師歸納:接納自己不滿意的部分,需要樂觀的心態(tài),更需要智慧和勇氣。在這個案例中通過睿易通技術的應用為師生搭建平等交流的平臺,選擇同學們感興趣的內容應用于教學,拉近教學與初中學生的距離,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深化同學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進而提高初中道德法治的教育效果。根據中學生的記憶特點,中學階段開始步入記憶力全盛時期,是學習的黃金時期。在識記方面,隨著心理活動的有意性發(fā)展,有意識記日益占主導地位。初中道德法治三個年級的教材是相互聯系、層層遞進的,因此,應將構建的知識框架與初中生的記憶特點相結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學習效果。
建構主義強調如何使客觀的知識結構與個體交互作用而內化為認知結構,重視學習過程中學習的主動性、構建性,提倡合作學習和情境性教學法。這要求教師在對初中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時,不能無視初中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盲目按照自己的知識儲備、思維習慣強硬地灌輸道德與法律知識,而應該關注初中學生的生活,注意引導他們從自己的生活經驗汲取想法,學習新知識,生成新的經驗。睿易通技術的應用可以從內容、形式等角度更好地搭建教學情境,方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產生思維碰撞,交流協(xié)作發(fā)表自己觀點和看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是絕對的主導者,學生不是被動的吸收者,而是師生共同探索,學生之間增進合作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最終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標。
總之,初中道德法治教學應結合學生實際,對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進行不斷調整,優(yōu)化教學信息,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確保發(fā)揮這種教學方式的正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