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朋
摘 ?要:通常來說,漢語句首的主語所指是已知確定的事物,但是存在著許多不定指名詞作主語的現(xiàn)象。在這類句子中,經(jīng)常會用增加名詞修飾成分,增加時間、空間因素等手段進行信息建構。但更為重要的是,因交際雙方的語用目的不同導致的對句子信息層次結構的需求不同。在“故事講述”的體例中,不定指主語句可以作為事件整體傳遞給接受者,從而忽略主語的不定指含義。
關鍵詞:不定指主語句;信息建構;語用目的;信息層次結構
一、關于不定指名詞主語句
一般來說,漢語句首的主語所指稱的是已知、確定的事物,而不確定、未知的事物則傾向置于句子后半部分作賓語。如:“客人來了”和“來客人了”,前者“客人”傾向于定指,交際雙方都知道“客人”是誰,“客人”指代的事物處在雙方已有的認知域中;后者交際雙方都不知道“客人”是誰,“客人”指代的事物處于雙方已有的認知域之外。但是漢語中也存在著許多不定指名詞作主語的句子。如:“這時,一名男子突然闖入這一行人的眼前”。范繼淹(1985)指出,不定指主語句是漢語的一種句式,并不罕見,也不特殊,但其出現(xiàn)又是相對受限的。不定指形式“一量名”結構就不能出現(xiàn)在上例中:“*一個客人來了”。因此,本文嘗試探討主語對“不定指形式”選擇的內(nèi)在規(guī)律和準入條件。
通常認為,漢語句子的信息結構為舊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從互動的角度講,人們在用語言進行信息傳遞時,往往將交際雙方共知的信息放在句子的前面,作為話題導入整個交際過程;后面要傳達的是圍繞著話題發(fā)生的新信息,句子完成時,也就達到了信息傳遞的目的。傳達新信息也體現(xiàn)了交際的價值。正是“舊信息+新信息”的信息結構,使得句首主語位置排斥以“一量名”結構為代表的不定指形式,如:“ *一個蘋果我吃了?!本涫椎摹疤O果”前面不能再加“一量”結構。一量名結構是典型的不定指形式,在這個交際過程中,“一個蘋果”所指代的事物不在聽話者的認知范圍之內(nèi),很難以其作為起點導入整個話語過程。
對于不定指名詞主語句,已有不少學者進行了深入研究。范繼淹(1985)指出,不定指名詞主語句的謂語都是動詞,沒有形容詞謂語句。朱曉農(nóng)(1988)認為,沒有形容詞謂語句的原因是形容詞謂語是用來描述某個對象的,對象不定就無法描述。曹秀玲(2003)認為,不定指名詞主語句僅能出現(xiàn)在事件句中,不能出現(xiàn)在事態(tài)句中。唐翠菊(2005)認為,不定指名詞主語句謂語部分都屬于過程時狀,真正影響不定指名詞主語句用于前景還是背景的,是句子的及物性高低。徐烈炯(1997)指出,句子是否成立的關鍵在于句子傳達的信息量是否滿足Grice提出的數(shù)量準則,文中還列舉了增加信息量從而提高句子接受度的放大法:利用下位詞;數(shù)量詞和名詞中間加修飾成分;擴充動詞短語;在名詞短語前增加時間、處所等成分;給句子提供預設語境。陸爍、潘海華(2009)認為,不定指名詞主語句用于表達的是一個出乎交談雙方預料的“新情況”,越是異于共同背景的“新情況”,越能構成明確的簡單判斷,于是主語在核心域內(nèi)受到約束,不定指名詞獲得相應的“存在”語義解。
二、不定指名詞成分的信息建構
眾所周知,語言信息傳遞過程就是信息在接受者認知域中進行建構的過程。用舊信息作為話題導入整個傳遞過程的建構模式,決定了句首位置對不定指形式的排斥。這樣一來,我們可以通過增加不定指名詞的信息量進行信息建構,增強它在接受者認知域中的信息詳密度,使其具有作為話題的特質,然后再圍繞已經(jīng)建構的信息進行下一步的信息傳遞。下面我們以“一量名”不定指主語句為例,對不定指主語信息建構進行分析。
(一)增加名詞的修飾成分
在一些不定指名詞主語句中,可以在名詞前面加限定成分。例如:
(1)一個年輕的女子向我走了過來。(余華《此文獻給少女楊柳》)
(2)一幢三層樓建筑物被燒毀,經(jīng)濟損失巨大。(《人民日報》,1995-01-10)
(3)一個身體強壯的年輕人,出乎意料地健步登上舞臺,將5萬元現(xiàn)金交給晚會。(《人民日報》,1996-12-05)
例(1)~例(3)中,在主語位置通過限定詞對名詞進行描述或限定,增加了主語結構的詳密度,使其增加了可以作為話題的舊信息特質,進而可以圍繞它繼續(xù)推進信息的傳遞。
一般來說,在不定指名詞成分中,名詞前面的限定詞越豐富,它進入主語位置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
(4)一位紳士出現(xiàn)在臺階上。(自擬)
(5)一位年輕紳士出現(xiàn)在臺階上。(自擬)
(6)一位身穿黑衣的年輕紳士出現(xiàn)在臺階上。(自擬)
(7)一位身穿黑衣、頭戴一頂有光澤的帽子、態(tài)度嚴肅的年輕紳士出現(xiàn)在臺階上。(阿瑟·柯南道爾《福爾摩斯探案集》)
例(4)~例(7),隨著主語前限定成分的不斷增多,句子的可成立度也逐漸提高。
(二)語境信息的構建
對主語位置的不定指名詞形式的信息建構,并不局限于句子內(nèi)部,在很多情況下,也可以利用句外的語境因素。在對事件信息進行傳遞時,除了事件主體和過程,時間因素和空間因素也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在很多不定指名詞主語句語境中,經(jīng)常會有指代時間和空間的語言成分。
1.時間信息的構建
無定名詞主語句句首最常出現(xiàn)的是表示時間的成分。例如:
(8)2001年初春,一位老人幾經(jīng)周折找到報社,投訴裝修的質量。(《人民日報》,1995-01-18)
(9)正在這時,一個老警察從外面進來,看見我,好像是想起了什么事情,問我:“你叫什么名字?”(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1)下課了,一個年輕人連忙從書包里拿出一塊帶有病狀的地瓜秧,向王老師請教。(《人民日報》,1995-01-09)
句首的時間成分為后面的語言成分承載的事件提供了具體的參考點,以人物和事件所處的時間為起點,導入后續(xù)的人物和事件。有時句首的時間成分會獨立成句,位于不定指主語句前,其功能和句首的時間成分一致,都是給句子提供相應的背景信息,使接受者可以將后續(xù)人物或時間置于一個合適的心理空間內(nèi)。例如:
(12)1992年12月22日深夜,當他在凌晨1點多鐘,主持完節(jié)目走出辦公大樓的時候,一輛黃色的出租車正在閃著車燈等他。(《人民日報》,1995-01-09)
2.空間信息的構建
除了時間信息以外,空間信息也是人們定位場景和事件的重要參考因素。例如:
(13)在河南省唐河縣桐寨鋪鎮(zhèn)第一奶牛育肥場的場院內(nèi),一個外國女士和一位中國婦女緊緊地擁抱著,激動的淚水同時從二人眼中涌出。(《人民日報》,1995-01-09)
(14)在燈光輝煌的聚星大道右側,一座氣派恢弘的七層大樓映入眼簾。(《人民日報》,1995-01-15)
(15)沿鄭州汽車站西行百米,一座氣勢宏偉、雕梁畫棟的仿古代建筑,赫然寫著“灣里廟貿(mào)易中心”。許多記者慕名來訪,商賈熙來攘往、攤位密密匝匝,一片市井繁華。(《人民日報》,1995-02-05)
在我們收集的語料中,還有不少用例的句首,既有表達時間信息的語言成分,也有表達空間信息的語言成分。有了明確的時空定位,新人物和新事件的導入就會更加自然和順理成章。例如:
(16)元宵剛過,在北京的一家醫(yī)院里,一對雙胞胎呱呱落地。(《人民日報》,1995-01-12)
(17)今年年初的一個中午,在臥龍自然保護區(qū),一只大熊貓從深山中走上了公路。(《人民日報》,1995-01-10)
有時還會有表達抽象時空意義的語言成分。例如:
(18)在上個賽季舉行的一場意甲聯(lián)賽中,一名那不勒斯球迷被刺身亡。(《人民日報》,1995-02-26)
(19)晚餐后的夕陽里,一群穿著藍色襯衫的戰(zhàn)士走進了博物館。(《人民日報》,1995-01-18)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可以對不定指名詞主語進行各種形式的限定,在主語或者更靠前的位置用句內(nèi)或者語境因素對不定指名詞進行信息建構,使其獲取了話題的特質之后,再繼續(xù)推進下一步的信息傳遞。
三、信息建構的進一步分析
通過對1000條語料的主語進行統(tǒng)計,我們發(fā)現(xiàn),帶修飾語和不帶修飾語的不定指名詞成分相差并不懸殊。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不定指主語修飾語數(shù)量情況統(tǒng)計
修飾語數(shù)量 0 1 2 3 4 5 總計
新聞報刊類 210 80 24 2 1 0 317
小說類 240 312 86 13 3 2 683
總計 450 393 112 18 8 7 1000
從表1可以看出,不定指名詞帶修飾語的有550條,占55%;不帶修飾語的有450條,占45%。這說明實際語料中存在著大量的無修飾語的光桿不定指主語。那么,如此多的光桿不定指主語都能夠合理存在,說明不定指名詞形式的成立應該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而且在有修飾語的情況下,修飾語的數(shù)量也是集中在1~2個,而不是越多越好。
除此之外,我們還發(fā)現(xiàn)“一量名”不定指名詞主語句對于謂語部分的構成也有要求。我們來看幾種頗具典型的不能成句的例子:
(一)形容詞謂語句
形容詞謂語句在不定指名詞主語句中的成立度相當?shù)?。范繼淹(1985)指出,無定名詞主語句中不能出現(xiàn)形容詞謂語。朱曉農(nóng)(1988)認為,形容詞謂語句在不定指名詞主語句中的成立度低,是因為形容詞謂語句常用于描寫,如果描寫對象不定,那么句子就無法開展下去。例如:
(20)*一個作家非常勇敢。(自擬)
(21)*一個作家勇敢極了。(自擬)
上述兩例中,不定指主語“一個作家”所指代的對象不定,后面就很難繼續(xù)展開描寫。在性質形容詞作謂語的句子中,一般都用于表達對主題的判斷,然而主題判斷的對象必須是有定的,這和不定指主語句的性質產(chǎn)生了沖突。而當形容詞謂語句的功能不是主題判斷,而是用來描寫或者敘述,那么句子的成立就沒有問題。比如以下兩例形容詞謂語句:
(22)一位青年作家就非常勇敢,他在沒有人幫忙吹喇叭抬轎子的情況下,自己一人去大學簽名售書,看到銷售情況不好又改為簽名贈書。(《作家文摘》,1996年B刊)
(23)一輛汽車壞了,停在馬路上,一群人圍著呆看,所得的結果是一團烏油油的東西。(魯迅《論睜了眼看》)
在以上兩例“一量名”不定指名詞主語句中,雖然謂語為性質形容詞,但句子是能夠成立的。這是因為形容詞謂語句以小句形式存在于復句之中,后面的小句為整個句子提供了豐富的信息量,句子的描寫性變得很強,這時形容詞謂語句喪失了大部分作主題判斷的功能,而是與其他小句一起,組成一個句群,共同傳遞整個事件的信息。如果把后續(xù)小句刪除,信息的事件特質不能自足,就無法成立了。例如:
(24)*一位青年作家就很勇敢。(自擬)
(二)評價補語和可能補語句
(25)*一個男生考得很好。(自擬)
(26)*一個男生考得上北京大學。(自擬)
上述兩例中的謂語成分分別是評價補語結構和可能補語結構。評價補語結構表示說話人對人或事物的評價和看法;可能補語結構表示對情況的推斷。和形容詞謂語句一樣,這兩類補語也是對主語成分進行主題判斷,這就要求主語必須是定指的,否則說話人的評價和推斷就無法進行。同樣,如果句后有其他補充成分的情況下,句子也可以成立。例如:
(27)一個男生考得很好,得意洋洋地拿著試卷左看右看。(自擬)
(28)一個男生考得上北京大學,可是他竟然不打算去考。(自擬)
上述兩例中,通過后續(xù)小句的補充,使得整個句子由對主語的評價和描述變成主語參與的某個事件的信息傳遞。在這個過程中,不定指主語與其后面的句子成分一起,共同構成要傳遞的事件信息,句子的成立度就變高了。
四、不定指名詞主語合理存在的語用分析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許多句法因素和語用因素都可以影響不定指名詞主語句的可成立度。如上所述,在其他條件確定的前提下,主語部分自身或者句首的時間、空間因素等所作的信息建構,以及謂語成分的構成,都會對不定指名詞主語句的可成立度產(chǎn)生影響。而且上述的影響因素在其他參數(shù)有所變化時,對成立度的影響也隨之改變。
對于不定指名詞主語的分析應該跳出句法的范疇,從語用的角度著手研究。漢語“舊信息+新信息”的句子結構,將語言行為雙方共知的信息作為話題置于句首,就是要符合雙方共知性預設,以便圍繞話題進一步推進信息傳遞。一些不定指名詞主語句不被接受的原因就是因為違反了共知性預設的原則。以上所分析的主語部分的信息建構,也就是在增強接受者對不定指主語成分的共知性預設。
我們認為,漢語句子主語成分的共知性預設的合理與否,與說話人的信息傳遞目的和信息結構模式有很大的關系。不同的信息結構模式在語言形式上表現(xiàn)為不同的句子結構,特別是不同的句式。以典型的話題句——主謂謂語句為例,在“蘋果我吃了”一句中,將雙方共知成分置于句首作為話題,后面的謂語部分是圍繞話題“蘋果”進行的描述。在我們收集的不定指名詞主語句語料中,沒有發(fā)現(xiàn)獨立成句的主謂謂語句。主謂謂語句的謂語部分對主語具有強描寫性,這要求交際雙方對主語部分有高度的共知性。同樣,上文中提到的形容詞謂語句和可能補語、評價補語句的謂語也有很強的描寫性,對于話題部分的共知性也有要求,因此,可以獨立成句的這兩類不定指名詞主語句也極少。
在上文的例(8)中,時間成分位于句首進行信息建構。其實從信息傳遞結構的角度來看,此例與主謂謂語句、形容詞謂語句等有著顯著的不同。跟主謂謂語句、形容詞謂語句的謂語部分是作為述謂成分描寫主語不一樣,例(8)的信息傳遞是將包括時間、地點、人物、過程在內(nèi)的整個時間信息傳遞給接受者,并且在句內(nèi)將事件的各個元素按照邏輯順序——時間、地點、人物……依次展開,整個事件作為一個整體,對接受者來說都是新信息。這種句子一般出現(xiàn)在故事講述的信息傳遞過程中。在講故事的場景中,一般是對接受者單方面的信息輸入,他們不會也不需要期待句首會有一個共知成分用于交際雙方的話題討論。
關于上述兩種信息傳遞結構的不同,可用下圖來表示:
A.蘋果 ? ? ? ? ? ? ? ? ? ?我吃了。
層次1
層次2
B.2001年初春,一位老人幾經(jīng)周折找到報社,投訴裝修的質量。
層次1
A例信息傳遞有兩層結構,說話者先說共知成分“蘋果”,讓接受者清楚雙方交際的內(nèi)容,然后再圍繞“蘋果”進行內(nèi)容表述。兩層結構的第1層要提供給接受者已知信息,然后信息傳遞才有進行下去的可能性。B例信息傳遞過程在句內(nèi)只有一層結構,整個句子作為一個事件整體傳遞給接受者。在例(22)、例(23)中,即使句首沒有時間、地點成分,但是句子在“故事講述”的場景下,也完全可以將不定指名詞主語句作為事件整體傳遞給接受者。也可以說,B例也有兩層信息結構,但是第一層結構是置于句外的,是讓接受者處于“故事講述”的語境,知道信息輸出者打算傳遞一個新的事件,然后再將不定指名詞主語句作為事件整體傳遞給接受者。
綜上所述,漢語句子由“舊”到“新”的信息結構,體現(xiàn)了使用者在使用漢語傳遞信息時固定的思維模式。而信息的新舊與否又往往取決于交際雙方的共知性預設。一般來說,將舊信息放在句首作為信息傳遞的話題是比較常見的,當主語為已知信息時,主語即可作為交際的共知性預設;當句首成分為無定形式時,共知性預設一般是在句外、甚至是在篇章之外的認知域中。信息的傳遞分層次進行,不同的句子中包含著不同的信息結構和信息層次,句首成分為無定形式的句子中,句首成分和謂語成分往往處于同一個信息層次。
參考文獻:
[1]范繼淹.無定NP主語句[J].中國語文,1985,(5).
[2]朱曉農(nóng).語法研究中的假設—演繹法——從主語有定無定談起[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8,(4).
[3]曹秀玲.“一(量)名”主語句的語義和語用分析[J].漢語學報,2005,(2).
[4]唐翠菊.從及物性角度看漢語無定主語句[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3).
[5]徐烈炯.數(shù)量名詞短語作主語的限制:語用角度的研究[A].徐烈炯.指稱、語序和語義的解釋——徐烈炯語言學論文選譯[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6]陸爍,潘海華.漢語無定主語的語義允準分析[J].中國語文,2009,(6).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Indefinite Subject Sentence
Liu Xinpeng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Center for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6, China)
Abstract:Generally subject of Chinese sentence indicate definite things. However,there are lots of indefinite subject sentence in Chinese.Measure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such as adding modifying elements for the subject and temporal or spatial elements before the sentence.One more important factor is different needs for hierarchical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of the sentences decided by different pragmatic aims of the communicator.In regulation of storytelling,indefinite subject sentence could be delivered to the recipient as a whole event,thereby we can ignore indefinite meaning of the subject.
Key words:indefinite subject sentence;information construct;pragmatic aim;hierarchical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