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冰
摘 要:慈善超市在我國成立十余年來,在慈善領域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大部分慈善超市目前都處在舉步維艱的境地。分析我國慈善超市經營困難的原因,指出由于我國缺乏慈善超市賴以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慈善”和“超市”在我國很難融合,應該視不同情況對現有的慈善超市進行改造。
關鍵詞:慈善超市;經營困難;原因;未來思考
中圖分類號:C913.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4-0072-03
一、我國慈善超市的概況
慈善超市在我國已有十余年歷史,具有接受社會和政府捐贈、對捐贈物品進行加工和出新、向特困家庭發(fā)放救助物品、面向社會進行市場化經營等功能。對于慈善超市的概念和內涵,學界爭議不大。民政部于2013年7月24號發(fā)布的《關于創(chuàng)新慈善超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將慈善超市定義為:“慈善超市是以社會公眾自愿無償的社會捐助為基礎,借助超級市場的管理和運營模式,為困難群眾提供物質幫助的公益慈善機構,是社會財富第三次分配的重要載體?!盵1]應該說,這個概念比較具有代表性,較準確地揭示了慈善超市的內涵。慈善超市最重要的兩個特征,一是慈善,慈善超市的成立和運行都要以慈善為宗旨,背離了這個宗旨,就與普通的超市無異。另一個特征是超市,即以超級市場的運作方式經營和管理,這與傳統(tǒng)的社區(qū)慈善接收站點相區(qū)別。
2004年5月12日,民政部發(fā)布了《關于在大中城市推廣建立“慈善超市”的通知》(民函[2004]109號)。此后,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動和促進下,慈善超市相繼在各大中城市建立起來。但新建的大部分慈善超市在經營不久之后便普遍出現難以維繼的窘境:貨源品種單一,資金不足,超市日均人流量極少,救助對象范圍較小,救助水平有限。一些慈善超市因為斷炊而陷入窘境,有的甚至干脆關門謝客。
二、我國慈善超市經營困難的原因
在目前我國大量的慈善超市運營艱難,難以維計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對慈善超市及其所處的環(huán)境做一個綜合的考察和評價,從中找出共性的原因。
(一)我國缺乏慈善超市存在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
慈善超市無論是捐贈者抑或是受助者,其主體都是普通老百姓。事實上,我國民政部推廣設立慈善超市的初衷也正是鼓勵市民以隨時就近的方式捐贈物品,并使捐贈對象能夠隨時就近地自主選擇自己所需的物品。慈善超市的發(fā)展,有賴于平民的慈善意識和慈善行為。在國外,經過多年的慈善文化積累,形成了成熟的平民慈善文化氛圍,很多人認為慈善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隨手做慈善已經形成了習慣。平民慈善是美國慈善文化的靈魂,美國的普通民眾非常熱衷慈善事業(yè)。據調查,美國年收入1萬美元以下的家庭,他們會捐出收入的2.5%,而年收入在10萬美元以上的家庭,他們會捐出收入的2.2%[2]。而在我國,大型的慈善機構如紅十字會、青基會等均為官辦,雖然近幾年來也出現了不少草根慈善組織,但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和適宜的社會環(huán)境,其運行舉步維艱。在發(fā)生了汶川地震等大災難后,廣受矚目的也是一些大企業(yè)和富人的捐贈,平民慈善很少受到關注。普通人在生活中沒有慈善意識,雖然也想力所能及地幫助困難人群,但卻不知道該怎么操作。慈善超市在中國成立近十年間,很多人不知道不了解慈善超市。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很多城市家庭都有大量的物品閑置,面對這些物品人們通常束手無策,不知道通過慈善超市把它們捐給更需要的人。
另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國外的捐贈者和受助者之間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心理互動。所有的慈善都是以幫助而非施舍為宗旨,慈善捐贈者進行捐贈通常是出于對弱者發(fā)自內心的同情與關愛,發(fā)自內心的對社會的責任感,而不是對窮人一時的憐憫與施舍。捐贈者的目的是讓那些窮困的人通過社會的鼓勵和幫助重新站起來??傮w來講,國外的慈善是建立在尊重而不是憐憫基礎上的幫助。與慈善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一種典型社會行為不同的是,“施舍”更貼近于中國文化,這當然不是否定中國存在慈善,自古就有的“做善事”也應該是慈善。慈善的一個重要緣起就是宗教,西方基督教教義倡導憐愛,因為上帝愛自己的子民;而中國化的佛教則教導信眾與人為善,行善積德。在當代的視角下,慈善和施舍有著明顯的不同。慈善是一種廣泛的社會行為,它有著健全的機制,而施舍則是一時一事的隨機行為。另一方面,慈善的行為主體往往是在一種對等的地位上給予對方幫助;而施舍的行為主體與接受者存在著明顯的地位不平等問題,施舍者似乎在上。比如說在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中,他們本身已經處于弱勢,承受外在社會壓力和內在的心理壓力,媒體的非人性化,讓慈善轉變?yōu)榱耸┥?。而這只是中國慈善不完善的一個剪影,在中國,受助者很多時候都要被公布姓名和受助金額甚至要面對鏡頭,這種被施舍的心理就會更加強烈。對于城市貧困人群而言,很多時候他們會覺得接受捐贈是件丟人的事情,接受一些二手的衣物或用品有損自尊而拒絕進入慈善超市。
(二)慈善超市在我國并非市場和社會的天然產物,而是政府工程、面子工程
慈善超市并非我國的首創(chuàng),而是泊來物。追其根源,是一百多年前牧師埃德加·P.赫爾姆斯創(chuàng)立的。他把城市較富裕地區(qū)的二手家居用品和衣服收集起來,然后雇用和培訓窮人整理這些物品,再把它們轉售給或者贈予那些需要這些物品的窮人。這里面除了傳統(tǒng)的捐贈,還增加了修理二手物品并轉賣的環(huán)節(jié)。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工作機會,也使窮人們獲得了更體面的捐贈物品。現代的Goodwill企業(yè),把這種慈善形式進一步完善。一方面通過收集和銷售捐贈品獲得收入,另一方面利用這些銷售捐贈品的所得,提供職業(yè)培訓,就業(yè)安置服務及其他社區(qū)計劃,并通過與企業(yè)政府簽訂合同的方式,創(chuàng)造收入和工作機會。目前Goodwill雖然定位為非營利性企業(yè),但運營良好。2015年,Goodwill公司的年度總收入達51.7億美元,其中83%的收入用于各種就業(yè)培訓項目,為312 000人提供了有關金融、信息技術、健康照料、英語等方面的就業(yè)培訓,并使他們找到了工作,為3 700萬人提供了當面的或網上的就業(yè)咨詢服務[3]。這些成就的取得完全是在一個良好的社會法律環(huán)境下,企業(yè)自身的一個自然的發(fā)展和成長的過程。在Goodwill產生發(fā)展和壯大的整個過程中,很難看到政府直接的干預和引導。
與西方慈善超市的產生和發(fā)展不同,我國的慈善超市一開始就是政府主導的產物。2004年在政府倡導成立慈善超市之前,我國零星地分布著少數具有慈善超市性質的“愛心超市”“扶貧超市”“愛心捐助家園”。2004年5月12日民政部發(fā)布《關于在大中城市推廣建立“慈善超市”的通知》中指出,慈善超市為城鄉(xiāng)貧困群眾搭建了一個新的救助平臺通過人性化的超市運作模式,切實體現了民政部門以人為本、為民解困的宗旨,對完善社會救助體系起到積極的作用。通知要求各級民政部門要深刻認識推廣建立慈善超市的重要意義,進一步轉變觀念,推動這項工作深入、持久、健康地開展。之后,在中央領導首肯和國家民政部門的號召與大力推動下,我國的慈善超市才真正有規(guī)模地發(fā)展起來。截至2017年底,全國慈善超市超過9 000家。由此可見,我國的慈善超市不是在市場和社會中自然孕育和發(fā)展起來的,而是政府一手“制造”出來的。而政府在“制造”之前,并沒有充分地進行調研,特別是對Goodwill與我國慈善超市所處外部環(huán)境的差異沒有充分考慮,這就造成了我國的慈善超市缺乏外部適宜的慈善土壤環(huán)境,自身缺乏適應中國本土環(huán)境進行“造血”的能力,很快就陷入了生存危機。
(三)“慈善”和“超市”在我國很難完美融合
從概念上來講,慈善超市要做慈善,就要以服務困難群眾為宗旨;要做超市,就要市場化,而這兩方面有時恰恰是矛盾的。在缺乏慈善文化、民間慈善力量薄弱的大環(huán)境下,我國慈善超市的產生和發(fā)展均由國家機關(主要是民政部)發(fā)起和推動,在實際運行過程中,超市大部分成本和開支都是由政府撥款或資助解決,超市的負責人基本上是政府機構或事業(yè)單位的人員。超市各項工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完善和拓展政府的社會救助職能,為城市的貧困人員服務。但是這樣操作下來后,我們發(fā)現慈善超市完全沒有了超市應有的活力,所得盈利很少,無法彌補超市經營成本,慈善超市的持續(xù)經營需要政府部門持續(xù)供血。但如果慈善超市全面市場化了,那么它的主要服務對象就由貧困人群變成了一般大眾,可以想象的結果是慈善的成分越來越少,最終演變?yōu)橐话愕某?,偏離了慈善超市設立的初衷。所以我們看到,由于缺乏合適的慈善文化土壤,在國外能夠結合得很好的“慈善”和“超市”在我國卻很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要做慈善就很難讓慈善超市具有較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要做超市就很難保持住慈善超市的慈善本質。
(四)慈善超市的就業(yè)援助作用在我國很難發(fā)揮
西方的慈善超市自創(chuàng)立之初,便致力于提供就業(yè)援助服務,其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幫助人們找到和維持良好的工作,讓人們通過自己的勞動擺脫貧困。對于大部分殘疾人和窮人而言,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就可以解決他們因為缺乏教育而面臨的就業(yè)和生活困境。而且通過這種方式做慈善可以使被救助的人感受到成功和尊嚴,激發(fā)他們的希望和自信,也為他們長久地擺脫貧困提供了保障。為了實現這個目標,Goodwill想方設法為貧困和殘疾的人們提供就業(yè)機會,不但雇用受助者到慈善超市就業(yè),成為管理人員、理貨員和培訓人員,也與政府和企業(yè)簽訂合作項目,為受助者創(chuàng)造收入和工作機會。據統(tǒng)計,每個工作日每隔42秒就有人在Goodwill的幫助之下找到一份好的工作,Goodwill為超過240萬的美國和加拿大人提供了就業(yè)培訓和就業(yè)服務[4]。在我國,慈善超市的定位基本都是募集和發(fā)放社會捐贈物,政府并沒有充分重視慈善超市就業(yè)功能的發(fā)揮。慈善超市的工作人員多是政府部門兼職人員以及志愿者,大部分慈善超市都沒有給貧困人員提供就業(yè)培訓和就業(yè)服務的功能??傮w而言,我國慈善超市扮演的仍是實物施救者的角色,對解決就業(yè)問題的作用非常有限。
三、對慈善超市未來發(fā)展的思考
基于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慈善超市之所以在我國很難生存,根本原因是因為慈善超市這個泊來物在我國缺乏其生存的慈善文化土壤。而慈善文化和慈善環(huán)境的改變決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在我國目前階段,筆者認為,慈善超市這種形式不適合我國國情,應視不同情況進行改造。
(一)將慈善超市改造成社會捐助接收站點,或者與城市原有的社會捐助接收站點合并
我國建立慈善超市的初衷是,以隨時就近的方式接受市民的捐贈,并使受助者以自選的方式挑選到自己需要的物品。但目前來看,這個目的并沒有很好地實現。我國慈善超市雖然有了超市的形式,但其所從事的業(yè)務主要是接受捐贈和向受困群體發(fā)放救助物,只是在發(fā)放方式上,慈善超市借用了超市敞開自助式的選購模式,讓受助者能夠從擺滿社會捐贈物的貨架自取所需,但取得的物資品種事實上十分有限。慈善超市主要在大中城市設立,但大中城市的市民捐贈最多的是衣被類,但城市中的貧民所需要的卻不是這些物品,他們更歡迎的是糧油米面等日常生活必需品。而這些物品很少有人愿意捐贈,這就造成了目前慈善超市的一個尷尬局面,捐贈的物品少有人問津,而且還要占用超市有限的存儲空間,最后往往還是由各慈善助捐站點統(tǒng)一收集后捐往西北貧困地區(qū)。而受助者樂于接受的糧油米等物品超市只能以現金購買。接受的物品無法變現,發(fā)放的物品必須用現金購買,而現金基本上都是由各級民政部門撥付的,這與民政部門直接將這些資金或用品發(fā)到貧困群眾手里又有什么區(qū)別呢?更何況慈善超市本身的運轉需要店面、裝潢、人工等各項成本,這種成本往往大大超過捐贈物品的變現收入,這些就導致了慈善超市運營艱難的局面。而如果慈善超市建立在農村或者偏遠地區(qū),也許受助者愿意接受衣被類的二手物品,但對于這些經濟總體不發(fā)達的地區(qū)而言,可能愿意捐贈這些物品的捐贈者又少之又少了。所以,慈善超市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無論在發(fā)達地區(qū)或貧困地區(qū)都面臨著捐贈雙方無法協(xié)調的局面,很難實現我們希望中的這種就近地、日常的慈善。另一方面,如果說超市的選購方式比較人性化,那只需將社會捐助站的發(fā)放方式稍作修改,通過一定的程序設計讓受助者在社會捐助站也能有選擇性地接受捐贈物品。另外,除了實體點,社會捐助站還可以在自己的網站上拍賣社會捐助物品,也可以實現部分慈善超市的功能。
(二)將慈善超市改造成以市場導向為主的超市
這類慈善超市實行市場化企業(yè)化運作,可以采用“前店后廠”的模式,后廠負責接受捐贈物品,并對捐贈物品進行適當的加工后再銷售,也可以采用一般的超市經營模式。服務對象既有貧困群眾,也有一般市民,既可以憑證(票)免費領取生活必需品,也可以用現金在超市以市場價購置所需物品。超市的盈利大部分用來再次購買生活必需品用于扶貧事業(yè),對于這類慈善超市,如果最初的投資是由政府或慈善組織投入的,那么可以將超市的利潤抽取一定的百分比作為慈善事業(yè)捐資。
參考文獻:
[1]? 民政部關于創(chuàng)新慈善超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Z].2013-07-24.
[2]? 王仁.平民慈善是美國慈善事業(yè)的靈魂[N].中國社會報,2007-05-30.
[3]? 謝家琛,李鴻興.慈善超市體制機制改革研究——以上海模式為例[J].社會福利,2018,(9):49.
[4]? 袁晶.我國慈善超市的定位與發(fā)展——與goodwill的對比分析[J].社會工作:學術版,2011,(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