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
(平煤股份一礦 ,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引言:采用手動液壓油脂注油機時,需要手動操作,效率低、注油壓力小、勞動強度大,因此使用范圍受限制;采用電動潤滑油脂注油機時,實現(xiàn)注油機械化,但裝油不方便、結構復雜、出油率低,不能滿足高壓、大流量、高效的注油需要;并且上述兩種方式均不能連續(xù)注油,大批量檢修、保養(yǎng)時嚴重影響檢修效率。
一、技術方案:一種風動式油脂注油機,注油機包括架體,還包括固定設置在架體下方的儲油腔和設置在架體上的攪拌組件;所述儲油腔呈圓筒狀,儲油腔一端高、另一端低地傾斜固定在架體下方,儲油腔的高端設置有進風管、底端設置有出油管,所述進風管一端連通至儲油腔、另一端連通至空壓機的輸出口,所述空壓機固定設置在架體下方,所述出油管一端連通至儲油腔、另一端通過軟管連通至注油嘴,所述注油嘴由注油管和擋板組成,所述擋板套合在注油管尾部且與注油管密封焊接為一體;所述攪拌組件包括攪拌腔、攪拌軸和電機,所述攪拌腔呈圓筒狀,攪拌腔水平固定設置在架體上表面,攪拌腔上壁中部設置有進油斗,攪拌腔下壁中部設置有連通管,所述連通管一端與攪拌腔連通、另一端與儲油腔連通,所述攪拌軸位于攪拌腔內(nèi)部且與攪拌腔轉動連接,所述電機固定設置在架體上表面且與攪拌軸傳動連接;所述攪拌軸由主軸和攪拌桿組成,所述主軸包括頭段、攪拌段和尾段,所述頭段和尾段分別與攪拌腔的兩端中部密封轉動連接,頭段穿過攪拌腔與電機傳動連接,所述攪拌段呈螺旋狀,所述攪拌桿的數(shù)量為多個,多個所述攪拌桿交替間隔固定設置在攪拌段上。進一步地,所述出油管上設置有回油閥,所述注油嘴尾部設置有第一閥門,所述連通管上設置有第二閥門。進一步地,所述架體下端設置有若干個滾輪。進一步地,所述架體上表面固定設置有減速箱,所述減速箱的輸入軸通過皮帶與電機的轉軸傳動連接、輸出軸通過聯(lián)軸器與攪拌軸傳動連接,進一步地,所述攪拌桿遠離攪拌段的一端固定設置有攪拌片,所述攪拌片與攪拌腔的端面相互垂直。進一步地,所述進油斗呈上大下小的中空四棱臺狀,進油斗上部設置有蓋板,所述蓋板與進油斗轉動連接。
二、效果:架體上方設置有攪拌組件、架體下方設置有儲油腔,攪拌組件先將流動性差的油脂進行充分攪拌,以提高油脂的流動性,然后攪拌后的油脂進入儲油腔,通過空壓機提供的壓縮空氣將攪拌后的油脂注入待受油的設備中;在給受油設備注油時,將新的油脂注入攪拌腔內(nèi)進行攪拌,油脂攪拌后打開第二閥門,將新攪拌的油脂注入儲油腔中,實現(xiàn)連續(xù)工作。本實用新型的通過空壓機提供壓縮空氣為注油提供動力,動力穩(wěn)定、強勁,出油率高,加大了注油量,并且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三、原理:本實施例中的電機9采用上海創(chuàng)新生產(chǎn)的型號為Y132M-4的三相電動機,空壓機5采用丹浩生產(chǎn)的型號為OL190A的小型靜音空壓機5。為了防止注油結束后拆除軟管時,油脂從軟管流出污染周圍環(huán)境,所述出油管4上設置有回油閥12,注油結束后關閉第一閥門13,油脂能夠從軟管回流到儲油腔2內(nèi),無法從儲油腔2內(nèi)流出,本實施例中的回油閥12采用中原流體生產(chǎn)的型號為DIF的直通式單向止回閥。進一步優(yōu)化產(chǎn)品結構,本實施例中,所述攪拌桿802遠離攪拌段8012的一端固定設置有攪拌片803,所述攪拌片803與攪拌腔的端面相互垂直。注油時,啟動空壓機5,將注油嘴6的出油端抵至受油處,打開第一閥門13,空壓機5提供的壓縮空氣將攪拌后的油脂注入待受油的設備中,動力穩(wěn)定、強勁,出油率高,加大了注油量,并且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在給受油設備注油時,將新的油脂注入攪拌腔7內(nèi)進行攪拌,油脂攪拌后打開第二閥門14,將新攪拌的油脂注入儲油腔2中,實現(xiàn)連續(xù)工作。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只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故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
四、總結:一種風動式油脂注油機,注油機包括架體1,還包括固定設置在架體1下方的儲油腔2和設置在架體1上的攪拌組件;所述儲油腔2呈圓筒狀,儲油腔2一端高、另一端低地傾斜固定在架體1下方,儲油腔2的高端設置有進風管3、底端設置有出油管4,所述進風管3一端連通至儲油腔2、另一端連通至空壓機5的輸出口,所述空壓機5固定設置在架體1下方,所述出油管4一端連通至儲油腔2、另一端通過軟管連通至注油嘴6,所述注油嘴6由注油管601和擋板602組成,所述擋板602套合在注油管601尾部且與注油管601密封焊接為一體;所述攪拌組件包括攪拌腔7、攪拌軸8和電機9,所述攪拌腔7呈圓筒狀,攪拌腔7水平固定設置在架體1上表面,攪拌腔7上壁中部設置有進油斗10,攪拌腔7下壁中部設置有連通管11,所述連通管11一端與攪拌腔7連通、另一端與儲油腔2連通,所述攪拌軸8位于攪拌腔7內(nèi)部且與攪拌腔7轉動連接,所述電機9固定設置在架體1上表面且與攪拌軸8傳動連接;所述攪拌軸8由主軸801和攪拌桿802組成,所述主軸801包括頭段8011、攪拌段8012和尾段8013,所述頭段8011和尾段8013分別與攪拌腔7的兩端中部密封轉動連接,頭段8011穿過攪拌腔7與電機9傳動連接,所述攪拌段8012呈螺旋狀,所述攪拌桿802的數(shù)量為多個,多個所述攪拌桿802交替間隔固定設置在攪拌段8012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