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永靖縣移民中學 焦世驥
物理作為一門基礎的自然學科,是以實驗作為教學的理論依據(jù),以數(shù)學運算作為解題手段的具有嚴謹邏輯性的科學課程。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物理的教學,使用科學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要將課堂的主導地位交還給學生,并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教師也可以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教學分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的概念。例如,在“運用打點計時器”測量速度時,教師首先就要將打點計時器的種類和使用方法教授給學生,然后分別使用電磁打點計時器和電火花計時器測量教具小車從模型定點滑下終點的瞬時速度。在進行這個實驗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分層,保證同組學生之間的層次不同,使每個學生在實驗的進行中都能夠發(fā)揮自己的能力,收獲一定的物理知識。
物理教學可以有效完善學生的物理應用思想,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也只有在實際的物理操作中才能實現(xiàn)綜合能力的發(fā)展。例如,在解決“勻變速運動”的追趕問題時,教師就可以實踐的方式讓學生進行總結。教師可以在物理教具模型跑道上放置兩量質地相同、質量相同的小汽車,在涉及追擊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模擬相遇的條件,這時學生經過模擬沙盤的實際操作,就會得出結論,汽車在勻速運動的情況下,相遇的必要條件就是兩輛汽車是否可以在同一時間到達空間內的同一地點。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下一步的實驗操作,分別研究兩個物理,列出兩者的位移方程,在利用時間矢量、速度關系和位移關系,科學的解釋出兩者追擊的極值臨街條件。經過學生的計算和實驗,可以得出結論,當小汽車進行勻減速運動時,不同出發(fā)地點的小汽車向勻速物體出發(fā)時,兩輛小汽車的速度相等,兩者沒有相遇則永遠也無法相遇,但是兩者之間距離的最小值就是避免碰撞的極限臨街條件。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操作,學生可以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進而樹立學習物理的信心,為實現(xiàn)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發(fā)展奠定好基礎。
物理是一門充滿實驗的實踐型科學學科,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實踐操作能力是當代高中物理教學的必然趨勢。因此,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合作參與物理教學活動,在合作活動中展現(xiàn)自己的光彩,傾聽他人的想法,促進學生之間的知識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營造出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受什么影響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在小組內部進行物理實驗,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具體受哪些外力的影響。在小組交流中,部分學生可能會直接使用教學道具進行物理實驗。如,在斜坡上放置方塊,方塊的下降速度一般,當學生把方塊上疊加砝碼時,方塊下落速度明顯加快。這時,學生就可以輕易地運用牛頓定律計算出數(shù)值,從而得出,物體的摩擦力大小與物體的所處的初始摩擦力有關,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小。此時,學生就可以得出結論,當質量相同時,摩擦力的大小也與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兩組實驗的結果都是正確的,教師就可以讓小組派出一名代表進行成果展示交流,學生也可以在交流中互相學習對方的知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