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艷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第三小學,河北 保定 074200)
生活中源頭活水流淌,筆下文章就生意長流。只有善于觀察生活、感悟生活,才有富有個性特色的東西可寫,學生展示個性才會言之有物。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和激活每一個學生自己的感官和思路,發(fā)掘生活的素材,捕捉新鮮獨特的感受和思緒,使每一個學生的作品都由于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悟而創(chuàng)造潛能得到發(fā)展?!罢Z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習作要挖掘潛能、張揚個性。必須打破封閉的課堂教學,實施大作文教育,即要關注廣闊的生活,讓學生走進自然,體驗大自然的風霜雨雪、日出日落。
如:涼爽的秋天來了,偶爾早晨大霧彌漫。此時,我?guī)ьI學生到野外去感受霧,再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感受,描寫出霧的特點。其中孫曉娜是這樣寫的:“霧雖然沒有大雪壯觀,沒有小雨纏綿,但是它卻很溫柔,它像一位慈祥的媽媽愛撫自己的兒女一樣,撫摸著你的面頰、使你有一咱溫柔的之意、濕潤之感。霧不但溫柔,還很樸素。無論是粗心看還是細心看,它都像一道白色的幕布,披在山川、河流、樹木房屋上,幕布上沒有一道花紋,給人一種樸實無華的感覺”。學生把置身在濃霧籠罩中的“我”體驗到的感覺、情感、用比喻、擬人的方法,真切、生動地描繪出來。由于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學生把霧比喻成一道沒有花紋的幕布,為文章增添了綺麗的色彩,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樣的訓練不僅可以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觀察中把握事物的規(guī)律和特點,奠定寫作的基礎。
其次是以生活的真情實感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小學生天真活潑、好奇心強,容易接受新事物。他們接受知識往往由興趣開始,他們傾注于生機勃勃的田野、波瀾壯闊的大海,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只有讓他們面向實際生活去發(fā)現生活中美,去觀察自己感到有情有趣的事,他們才會樂于觀察描繪,用孩子的筆,寫孩子的生活。
表達真情實感,最根本的是說真話。只有出于內心,抒發(fā)自己真實的,特有的感受的文章,教師自然的、健康的,讀者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葉圣陶先生說:“作文教學之目的在于令學生能直抒情感,了無隔閡;樸實說理,不生謬誤?!笨梢?,“直抒”和“樸實”對訓練學生作文是很重要的。
比如,指導學生寫《爬山》這篇文章時,我?guī)ьI學生去爬山,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爬山之前的興奮,爬山時的艱辛,爬山之后的愉悅。當學生登上高山之巔欣賞自己家鄉(xiāng)美景時,真正體會到了流連忘返的感覺;遠遠望去海面上白帆點點,山間綠樹紅花,林中鳥聲清脆宛轉。他們情不自禁地跳啊、唱啊,整個山頂都沸騰了。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油然而生,寫作激情即從心底涌起。因為是學生全身心的感奮和活躍,習作狀態(tài)生機勃勃,這篇作文只用了四十分鐘,寫得不拘一格,不落套子。有的側重于景色的描寫,有的抒發(fā)了熱愛家鄉(xiāng)之情,自由奔放、灑灑落落。
學生的作文除了表達真情實感外,還要根據事實展開合理的想象,讓學生的作文富有創(chuàng)造性。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激發(fā)。
比如,在教小學語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我首先在讓學生弄懂課文中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再引導激發(fā):小女孩在臨凍死的時候做了一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別人知道嗎?誰也不知道。但作者根據小女孩當時的情況展開了一系列的想象,使小女孩得到她需要得到,但又無法得到的暖和快樂。這些豐富生動的想象是多么合理。因為小女孩一直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沒有歡樂,沒有人疼愛。她多么渴望得到溫暖,得到食物,得到歡樂,得到親人疼愛。我們讀后覺得這個小女孩特別可憐,特別讓我們同情,同時,我們與作者產生共鳴,這就在于作者想象的入情入理。
接著學習《窮人》,我就讓學生續(xù)編這個故事。學生根據這篇課文內容,進一步揣摩了人物的心理,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多種形式描寫化人物心理活動的方法,大膽地展開合理的想象,使原文的情節(jié)再合理地發(fā)展,構成新的故事。如:有的同學續(xù)編了“桑娜和她的丈夫為了撫養(yǎng)孩子,妻子不分晝夜為別人織網、補網;丈夫風里來,雨里去。天天出海打漁,日子終于有了盼頭了……”;有的同學則是這樣續(xù)編的:“……由于營養(yǎng)不良和過度勞累,桑娜支持不住了,她病倒了……在她奄奄一息的時候,還用微弱的聲音說:‘你一定要照顧好兩個可憐的孩子’……”。不但創(chuàng)造性地續(xù)編了這個故事,還把桑娜善良的心理展現出來,使故事生動形象,感人至深、富有真情實感。學生的想象潛力已最大限度地被調動了,進而挖掘了內部的靈性,使其更大地生成和發(fā)揮。
總之,作文教學已不可抗拒地面臨尊重個性、展示個性、塑造個性的時代。只要是以學生為主體,挖掘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喚醒他們的表達欲望,放飛他們想象的翅膀,給予他們自由表達的空是,用真情換真心,學生的習作才能美麗、新奇,富有童真和鮮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