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嘉
聲樂課作為學前教育幼師專業(yè)的基礎課,是學習者樂于接受、喜愛、理解的一種藝術形式,更是貫徹音樂教育教學目的的重要途徑。教授者在教學中,既需要學習者獲得基本的唱歌知識和呼吸、吐字等技巧,又需要根據(jù)學習者的實際年齡特點以及生理、心理條件開展教學,促進他們的身心發(fā)展。以下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分別進行詳細介紹。
在聲樂課教學中,由于學習者之間的聲音條件存在著差異,因此教授者應注重根據(jù)每一名學習者的聲音特點,制定教學計劃以及授課方式,并在此基礎上因材施教。此外,教授者在此環(huán)節(jié),還應注重對個別學習者進行啟發(fā)式誘導,為他們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習者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
王蘇芬說過,歌唱離不開科學的訓練,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教授者在教授音樂過程中,應注重培養(yǎng)和訓練學習者建立正確、良好的歌唱姿勢。因為,正確、良好的唱歌姿勢不僅需要學習者具備良好的學習心態(tài),還直接關系學習者在氣息方面的運用。與此同時,在整個聲樂體系中,呼吸是學習者歌唱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更是學習者歌唱的基礎,需要教授者引導學習者懂得歌唱中呼吸的重要性,重視歌唱呼吸的基本功,促使他們可以在平穩(wěn)堅定的呼吸支持上獲得音色和音量的變化。除此之外,教授者在教學中,還應該注重合理運用歌唱的共鳴,促使學習者在打開喉嚨后,穩(wěn)定喉嚨打開口腔,調節(jié)氣息,增大音量,擴展音域,美化音色,促使學習者的高、中、低三個聲區(qū)的聲音協(xié)調一致。
在中職幼師專業(yè)聲樂教學中,教育者可以根據(jù)學習者在學習聲樂時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要求,合理利用聲樂集體課,將集體課的優(yōu)勢和潛力發(fā)揮出來。聲樂集體課主要是指教育者在教學中,將幾節(jié)課結合在一起開展教學,強化學習者演唱的時間。另外,教育者還可以抽取班級內的某一名學習者演唱,其余的學習者對其進行點評,借此幫助學習者識別聲音的好與壞,從而幫助他們可以形成正確的歌唱形成。當然,在集體課聲樂課中,通常都是有的學習者在演唱,有的學習者在傾聽,因此如果教育者在此之上對某一名學習者提出糾正時,其他學習者也會從中受益,不僅利于學習者從中掌握與教學相對的技能,將學習者培養(yǎng)成一名合格的幼兒教育者,還利于他們今后勝任教學任務。
聲樂分層教學主要是指教育者在教學中,根據(jù)班級內學習者自身的素質以及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和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將學習者分成幾個層次并在此基礎上制定教學目標,借此完成聲樂教學。在實際教學中,學習者在聲樂學科的能力發(fā)展水平不平衡現(xiàn)象極為嚴重,再加上中職學習者的聲樂基礎不均勻,致使學習者原有的知識技能學習水平參差不齊,不利于他們的個體性發(fā)展。鑒于此,教育者在教學中,應合理選取分層教學法完成教學任務,并在此基礎上激發(fā)學習者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強化他們對聲樂學習的潛能。聲樂學習是一門看不見,摸不著且比較抽象的學科,因此只靠教育者在教學中對學習者耐心的教導是很難啟發(fā)學習者的。聲樂教學是一門技術性與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且這門學科較為豐富,靈活多變,教育者通過啟發(fā)式教學法,可以使學習者學會分析、掌握聲樂練習。
樂感主要是指人對音樂反映的敏銳,且能迅速地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感受力,將音樂情感化、形象化,但是我們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自己所教授的學習者不具備這種樂感。比如,他們普遍在聲樂中面無表情,兩眼發(fā)愣。鑒于此,教育者在教學中,應注重結合音樂理論和文學輔導,鼓勵學習者可以深入生活實際,提高他們對藝術的理解和音樂上的表現(xiàn)力。當然,教育者還可以鼓勵學習者多多參加一些文藝實踐,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習者從中體會歌曲中的情感。
總之,實踐證明教育者在聲樂教學中,不僅是一個漫長艱苦的過程,還需要學習者具備較強的恒心和毅力,從而可以在今后的學習中掌握和運用授課藝術,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水平,擁有自己的教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