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湘雅醫(yī)學院2015級臨床五年制 陳欣)
據(jù)統(tǒng)計,我國近14億的人口中慢阻肺患者就有一億多,40歲及以上人群慢阻肺的患病率為13.6%,數(shù)字十分龐大,死亡率也極高,居全球第一,成為我國居民第三大致死病因。雖然慢阻肺發(fā)病率僅次于高血壓、糖尿病,但在防控宣傳力度上遠不及前兩者。慢阻肺癥狀缺乏特異性,并且常常落后于肺功能的下降,早期肺功能的下降常常被忽視,導致疾病進展或者確診太晚,這種種原因都造成了目前很多患者仍然控制不佳的現(xiàn)狀。因此,慢阻肺的早期診斷是疾病防治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本文重點介紹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診斷率的方法。
有學者在對上海市崇明縣60歲以上人群常見病認知調查中發(fā)現(xiàn),只有不到2%的人知道該病的名稱、危害因素及其后果,因此教育和宣教尤為重要。應從群眾、醫(yī)務人員、社會三大方面入手,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煙、合理膳食、適量體育鍛煉等,從日常做起,控制危險因素;提高相關知識的宣傳力度和居民的健康觀念;鼓勵積極就醫(yī),充分利用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資源。
鐘南山院士與冉丕鑫教授提出,在患者出現(xiàn)肺功能下降但無明顯癥狀時進行藥物干預將有效提高肺功能,控制病情進展。鐘南山院士還提出應像普及血壓、血糖監(jiān)測一樣將肺功能檢查常規(guī)化。
萬歡英等致力于從遺傳學、生化、生理病理三大類指標中遴選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有可能與中國人群慢阻肺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的指標,構建理想的預警模型,并運用于早期慢阻肺患者的篩查中[1]。
肺功能檢查在確定氣流受限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實際的臨床實踐中,肺功能檢測普及度不高,研究顯示,我國慢阻肺患者中曾經接受過肺功能檢查的比例僅為12%。如果能在各級衛(wèi)生機構中提高肺功能檢查的普及率,將會有一大批患者能得到正確的早期診斷,及時控制病情,避免病情的進展同時減輕醫(yī)療費用。
來自國外基層醫(yī)療機構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年齡、性別、吸煙包年、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因素構建的調查問卷,有助于發(fā)現(xiàn)慢阻肺高危人群,與肺功能檢查相結合可以達到有效提升慢阻肺早期診斷率的目的,提高慢阻肺綜合診治水平,實現(xiàn)對慢阻肺患者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預防。
人體呼出氣體中的揮發(fā)性有機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攜帶大量的生理和病理信息,因此,基于呼出氣VOCs分析將可為慢阻肺的診斷提供有效的生物標志物,從而為快速評估疾病狀態(tài)提供新的方法學支持。研究發(fā)現(xiàn)乙醛、乙酸乙酯、丙炔、丁酮/丁醛、丁胺、2-甲基丁醛和丁酸在慢阻肺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因此,上述7種VOCs被認為是顯著的慢阻肺生物標志物。
此外,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慢阻肺患者和健康對照者血清中的B型鈉尿肽(BNP)、高敏C反應蛋白(hs-CRP)及紅細胞分布寬度(RWD)水平具有顯著的差異。
基于上述的研究分析,生物標志物的篩查將是一種全新的評估慢阻肺手段,從而為慢阻肺的早期診斷提供新的思路。
有研究顯示CV/VC%(閉合容量/肺活量%)與MMEF呈負相關,而后者的異常率均高于前者的計算值和實測值。在FEV1.0%≥80%的患者中,MMEF的敏感性也高于FEV1.0%[2]。因此,MMEF可作為一項早期診斷慢阻肺可靠、敏感指標。
HRCT對慢阻肺的早期診斷具有較高的敏感性,是一種靈敏的隨訪方法,主要從定量分析肺容積評估、肺密度變化和主觀分析肺實質破壞情況三大方面對肺氣腫進行評估。有調查表明,在肺功能檢查正常但存在呼吸系統(tǒng)癥狀時進行HRCT檢查,結果顯示近一半的人存在肺氣腫,肺彌散功能明顯下降[3]??梢姡琀RCT在慢阻肺早期診斷、指導臨床用藥、隨訪觀察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慢阻肺的防治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認知率低、診斷率低、控制率低都是目前需要克服的難題。減少吸煙、空氣污染等危險因素和推廣肺功能檢查將是今后慢阻肺防治的重中之重。同時,慢阻肺患者也應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對慢阻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了解本病的病因、飲食禁忌、護理要點等,規(guī)范用藥,及時監(jiān)測病情,積極參與到疾病的防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