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陳樹耿,王傳凱,束小康,陸海峰,賈杰,
1.上海市靜安區(qū)中心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上海市200040;2.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上海市200040;3.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學院,上海市200240;4.上海市閔行區(qū)馬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上海市201111
上肢痙攣在腦卒中患者中常見,對患者上肢功能恢復影響很大,往往導致患者長期處于BrunnstromⅢ期無法進步,不能出現(xiàn)分離運動[1]。人的上肢功能占全身功能的60%,上肢功能的恢復與否對患者的康復結局尤為重要[2]。上肢痙攣的非藥物處理包括針刺、牽伸、體外沖擊波以及神經肌肉電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3-6]等。藥物處理包括肉毒毒素注射[7],服用抗痙攣藥物以及手術處理[8]等。重復外周磁刺激(repetitive 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rPMS)被用來治療尿失禁、吞咽困難、胃腸道疾病以及呼吸肌功能缺失[9-12]等。Yang等[13]報道rPMS對腦卒中后肩關節(jié)半脫位的療效。Krewer等[14-15]發(fā)現(xiàn),rPMS可以改善腦卒中后患者的感覺功能,減輕疼痛,但是對痙攣的影響有限,對運動功能沒有明顯幫助。Marzloose等[16]指出,rPMS可能是緩解痙攣的一種臨床方案,但證據不很充分。本研究探討rPMS對腦卒中患者上肢痙攣和運動功能的即刻影響。
選取2018年5月至8月本院腦卒中患者14例,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腦卒中的診斷標準?;举Y料見表1。
納入標準:①年齡18~80歲;②發(fā)病2周以上,病情穩(wěn)定;③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評分≥25分;④單側發(fā)??;⑤受累側上肢1個或以上關節(jié)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分級≥Ⅰ+級;⑥受累側無金屬植入物或開放性傷口;⑦受累側上肢無血栓;⑧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有心臟起搏器;②有精神類疾病無法配合;③受累側上肢有較嚴重疼痛無法配合治療;④并發(fā)其他內科疾病;⑤其他疾病導致關節(jié)活動受限。
本研究經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先采用MAS以及改良Tardieu量表(modified Tardieu Scale,MTS)中的R1和R2進行患側上肢痙攣評估,包括肩外展、前屈,肘屈曲、伸展,腕背屈、掌屈。然后用Fugl-Meyer評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ies,FMA-UE)對患側上肢運動功能進行評估。行rPMS干預25 min。重復行以上評估。
表1 患者基本資料
1.2.1 痙攣評定
MAS是目前臨床運用最為廣泛的痙攣量表,MTS也逐漸被應用[17-19]。MAS分為0、Ⅰ、Ⅰ+、Ⅱ、Ⅲ、Ⅳ6級,分別賦值0、1、1.5、2、3、4。MTS按以下3種速度測量關節(jié)被動活動度:盡可能慢的速度(V1);肢體部分在重力作用下落下的速度(V2);盡可能快的速度(V3)。V3所得關節(jié)活動度為R1,V1所得關節(jié)活動度為R2。R1和R2分別代表關節(jié)在慢速和快速被動活動下肢體的痙攣狀況。
1.2.2 運動功能評定
FMA-UE包括反射、肩、肘、腕、手等9大項,33小項,分為0~2分,總分66分,總分越高說明上肢功能越好[20]。
1.2.3 rPMS
患者坐在高度經過調整的座椅上,上肢自然置于體側。刺激腕伸肌時,治療師幫助患者在無痛情況下將前臂置于旋前位;刺激腕屈肌時,在無痛情況下將前臂置于旋后位。如有疼痛,只暴露腕屈肌和腕伸肌,不必完全置于旋前或旋后位。采用MagPro R30磁刺激儀器(丹麥TONICAELEKTRONIK A/S公司)及匹配的MMC-140線圈。
根據MAS分級制定刺激處方。線圈置于皮膚上不施加壓力,分別刺激肩內收肌群和外展肌群、肩后伸肌群和前屈肌群、肘屈肌群和伸肌群、腕伸肌群和屈肌群4組肌肉。MAS分級≥Ⅰ+的肌肉予5 Hz刺激,共750次,每串刺激15次,串間間隔3 s;如拮抗肌MAS分級≥Ⅰ+,給予同樣參數(shù)刺激,否則予20 Hz刺激,共5100次,每串刺激30次,串間間隔3 s。強度均為靜息態(tài)時運動閾的100%[21]。治療師一手固定患者上肢,另一手握線圈,每組肌群從近端到遠端移動刺激,移動1遍速度為每串持續(xù)時間。
rPMS后,患者FMA-UE評分明顯改善(P<0.01),但對運動功能無較大意義。肩內收/后伸肌群、肘屈/伸肌群、腕屈肌群MAS均有改善(P<0.05)。肩外展/前屈、肘屈/伸、腕伸R1均有改善(P<0.05),肩外展/前屈R2有改善(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各項評分比較
rPMS在外周的作用機制與NMES類似。NMES對肢體痙攣有一定治療作用[5],臨床證據較多。而rPMS的應用相對較少。
本研究顯示,rPMS可即刻改善腦卒中后痙攣。除了臨床較為少見的伸腕肌痙攣外,rPMS對患者肩肘腕痙攣都有效果。腦卒中后痙攣導致的慢速牽拉受限在肩關節(jié)較為常見,所以R2中只有肩關節(jié)改善較為明顯。
rPMS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產生什么影響目前證據不足。Struppler等[22]通過PET觀察到,患者rPMS后完成運動任務時,與干預前相比,初級感覺運動皮質激活程度與rPMS前相同,同時對側頂葉皮質和扣帶回相鄰部分輔助運動區(qū)顯著激活,雙側新紋狀體和小腦激活明顯減少。rPMS導致肌張力降低,可能通過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本體感受性輸入的誘導而產生,rPMS在生理上與主動運動產生的輸入相似,進而激活神經網絡的重組[23]。這也與賈杰教授提出的“中樞-外周-中樞”閉環(huán)康復理念相符[24]。中樞在rPMS后的重組與與患者痙攣降低的相關性值得進一步驗證。
患者rPMS后FMA-UE評分少量提升可能與rPMS提高上肢肌力有關[25]。本研究中,仔細分析患者FMA-UE提高的項目,發(fā)現(xiàn)它們與關節(jié)痙攣的改善有關,所以也可能是痙攣的緩解促進運動功能提升[1]。
rPMS對痙攣最適宜的處方還尚無定論,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目前研究大多對拮抗肌進行刺激。在本研究采用痙攣肌和拮抗肌同時刺激的方法,是否比單純刺激拮抗肌更有效,需要去進一步驗證。rPMS的長時效應以及與其他方法的療效比較,需要長期的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rPMS對腦卒中患者上肢和手痙攣以及運動功能有即刻影響,有望為改善患者上肢痙攣以及運動功能提供新的康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