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娟 楊漢才 許志定
廣東省羅定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廣東羅定 527200
心腦血管疾病屬于臨床常見疾病,通常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較多見,據相關研究顯示,心腦血管疾病會提高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1]。血漿D-二聚體作為纖維蛋白降解的產物,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利用對其水平的測定可以對纖維蛋白生成情況進行判定,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2-3]?;诖?,本文選取2017年7~12月我院收治的300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探究通過免疫比濁法檢驗血漿D-二聚體的臨床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7~12月我院收治的300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進行研究,所選患者均知曉并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次研究已經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根據疾病類型將所選患者分成急性心肌梗死組(n=100)、急性腦梗死組(n=100)、冠心病組(n=100)三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組男61例,女39例,年齡最大為72歲,最小為44歲,平均(57.6±7.2)歲;急性腦梗死組男58例,女42例,年齡最大為70歲,最小為46歲,平均(58.1±7.5)歲;冠心病組男59例,女41例,年齡最大為73歲,最小為43歲,平均(57.8±7.4)歲;另外擇取同期健康體檢者100名作為對照組,男56例,女44例,年齡最大為71歲,最小為40歲,平均(57.5±7.1)歲;四組患者各項資料數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選患者均行以尿激酶溶栓治療,取尿激酶10~150萬U與生理鹽水100mL靜脈滴注,靜滴時間控制在30min以內。
所選患者及健康體檢者均通過免疫比濁法檢驗血漿D-二聚體,對治療前后血漿D-二聚體水平進行分別測定。根據《醫(y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要求開展檢驗。所選患者及健康體檢者均在相同時間進行測定,在檢測之前對檢測系統(tǒng)精密性、完好性進行檢查,避免對檢驗結果產生影響。檢查方法如下: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3mL靜脈血,并在規(guī)定時間內將血液樣本注入肝素鋰真空采血管中。然后通過離心機對血液樣本進行離心處理,時間為15min,轉速為3000r/min,確保離心的充分性以及持續(xù)性。離心處理完成后,取出分離后的血漿,并放置在日立生化分析儀7600-020配合使用配套試劑,通過全自動生化儀測定血漿D-二聚體含量,嚴格按照設備及試劑使用說明操作,并記錄相關數據。
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進行分析,并與健康體檢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進行對比。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急性心肌梗死組血漿D-二聚體水平為(1.81±0.04)mg/L、急性腦梗死組血漿 D-二聚體水平為(1.70±0.04)mg/L、冠心病組血漿D-二聚體水平為(1.75±0.04)mg/L;經過臨床治療后,急性心肌梗死組血漿D-二聚體水平為(0.31±0.02)mg/L、急性腦梗死組血漿D-二聚體水平為(0.22±0.02)mg/L、冠心病組血漿D-二聚體水平為(0.33±0.02)mg/L;對照組血漿D-二聚體水平為(0.12±0.01)mg/L。治療后急性心肌梗死組、急性腦梗死組、冠心病組三組血漿D-二聚體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后急性心肌梗死組、急性腦梗死組、冠心病組三組血漿D-二聚體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三類型心血管疾病患者與健康體檢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比較(±s,mg/L)
表1 三類型心血管疾病患者與健康體檢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比較(±s,mg/L)
注:t0、P0代表組內對比檢驗結果;t1、P1代表治療后急性心肌梗死組與健康體檢者對比檢驗結果;t2、P2代表治療后急性腦梗死組與健康體檢者對比檢驗結果;t3、P3代表治療后冠心病組與健康體檢者對比檢驗結果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0 P0急性心肌梗死組 1.81±0.04 0.31±0.02 335.410 0.000急性腦梗死組 1.70±0.04 0.22±0.02 330.938 0.000冠心病組 1.75±0.04 0.33±0.02 317.522 0.000對照組 0.12±0.01 -t1 409.885 P1 0.000 t2 383.206 P2 0.000 t3 395.333 P3 0.000
本次研究中,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健康體檢者,且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經過臨床治療明顯降低了血漿D-二聚體水平,但受到血液中環(huán)境作用,局域性和小規(guī)模的纖溶系統(tǒng)仍存在于血液系統(tǒng)中,所以即便經過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仍比健康體檢者高。由此可見,免疫比濁法檢驗血漿D-二聚體水平對心腦血管疾病的判定具有較高的可行性[4-5]。臨床中,對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來說,臨床診斷非常重要,不僅可以對患者病情發(fā)展情況進行確定,還可以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6]。在心腦血管疾病診斷中,血漿D-二聚體水平作為一個重要標志物[7]。針對這一標志物的測定,傳統(tǒng)方法包括膠乳凝集法、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等,盡管這些方法操作簡單,但敏感度相對較低,所以近些年臨床通常以免疫比濁法為主要測定方法,對心腦血管疾病情況進行判定[8-9]。
免疫比濁法屬于抗原抗體結合動態(tài)測定方法,其是通過D-二聚體單體克隆抗體包裹乳膠顆粒,使其與血漿中D-二聚體相結合,促使其凝聚,增加反應環(huán)境的渾濁度[10]。在抗體濃度固定條件下,通過儀器對反應液濁度變化進行測定,與標準濁度變化曲線對比,計算血漿D-二聚體含量,此種測定方式檢測時間短,且成本低,因此具有顯著臨床價值[11-12]。
D-二聚體由交聯(lián)纖維蛋白降解而來,健康人群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比較低,但當機體出現(xiàn)血栓,則會提高血漿D-二聚體水平,主要是因凝血發(fā)生時纖維蛋白原對凝血酶產生作用,激活了機體纖溶系統(tǒng),使交聯(lián)纖維蛋白降解的產物更多地遺留在血液中[13-14]。通過γ鏈共價鏈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碎片交聯(lián),形成與γ鏈相連的成對D片斷[15]。如果人體血液中發(fā)生病理學損傷,則會出現(xiàn)凝血與纖溶之間的不平衡關系,使凝血功能亢奮性提升,進而提高血漿中D-二聚體水平,D-二聚體濃度不斷提升,說明血漿中有大量D-二聚體產生,將纖溶系統(tǒng)和凝血系統(tǒng)病理性激活,進而造成纖溶系統(tǒng)亢進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16]。
綜上所述,在心腦血管疾病中通過免疫比濁法檢驗血漿D-二聚體可以對疾病情況以及治療效果進行評估,臨床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