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臨湖小學 孟會勤
在小學數(shù)學學習中,一般都很在意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在平常的訓練中,當學生遇到難度比較大的應用題時,就可以將假設法運用其中。像這種假設的方法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是陌生的、從沒見過的,在我們所學的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會涉及假設法的這種思想,假設法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就是要把未知假設成已知,然后根據題目中所給的條件列出方程,這樣就會比較容易得出答案,利用這種方法解決數(shù)學中的實際問題,既可以使問題變得簡單化,又可以在學習中鍛煉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與表達能力。那么,在解決問題時,假設法到底應該如何運用呢?
在日常的數(shù)學學習中,我們可以根據題目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假設。在對問題假設的過程中,可以針對題目給出的已知條件進行分析,并且將自己所得出的結論與題目中的條件進行比較,最終總結出這道題的解題規(guī)律。
例如:一項工程,甲單獨做要20 天完成,乙單獨做要30 天完成?,F(xiàn)在甲、乙合做,中間甲有事請假幾天。工程完成后,前后共用了15天。問中間甲請假幾天?這道題屬于小學數(shù)學中很常見的一道工程例題,以工程為出題方向的題目有很多類型,但多數(shù)題的類型都是一致的,解題思路都是一樣的,所以,這種題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和做題上的靈活性。這道題就可以根據問題,假設甲并沒有請假休息,那么就超額完成了工作量,這個超額的工作量就是甲請假的天數(shù)應該做的工作量,這樣就能夠算出甲實際請假的天數(shù),當然也可以假設中間甲請假的天數(shù)。這樣這道題就能用多種假設法來解決。
例如:一個數(shù)增加20%后,再減少20%,結果比原數(shù)變大了?變小了?還是沒有變?像這道題就可以運用假設問題為單位“1”的方法,將問題中的未知設成已知。這道題中說的“一個數(shù)”我們并不知道是多少,仿佛解題陷入了困境,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將題目讀完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數(shù)不管是多少,都和我們的結果關聯(lián)不大,但是沒有這個數(shù)還不行,這時候就可以把這個數(shù)設為“1”。這樣就很容易地得出答案,將得出的答案與當時假設的“1”進行比較,這樣就能夠很容易地判斷出是變大了、變小了還是沒變。
在解題的過程中,有時通過問題假設法是無法找出做題的思路的,這時老師就應當引導學生變換一種思路去解決,不再局限于一點。比如當從問題無法著手時,就可以從已知入手,根據題目的特點,對應用題的已知條件進行假設,從而分析出所要求解的問題,并且按照這個思路尋找解題的方法。
例如:張大爺家養(yǎng)雞、兔共28 只,它們的腳共有70 只,算一算雞、兔各有多少只?這道題是小學數(shù)學中非常經典的一道題,幾乎伴隨學生整個小學階段,但不同年級的學生對這道題的解法也應當是不同的,隨著年級的逐漸升高,對這道題的理解也會不同。解決這道問題有抬腿法、關小籠法、假設法等等。用假設法解決時,要根據已知條件進行假設,假設這28 只都是雞,那么就應該有56 只腳,但實際上卻有70 只腳,比實際的腳數(shù)少了14 只,一只雞比一只兔子少2 只腳,那么兔子就應該有7 只,雞就應該有21 只。這樣,這道雞兔同籠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
例如:一個長方形的周長為36 厘米,如果把它的長和寬各增加3 厘米,那么新長方形的面積比原來長方形的面積增加多少平方厘米?在做這道題時,如果直接假設長方形的面積增加多少,那么根據已知的條件根本無法解答出這道題的未知量,所以就可以從已知條件入手,根據題意,可將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設成一個已知數(shù),然后根據長和寬增加3 厘米,得出新長方形的面積,就能夠求出新長方形的面積比原長方形的面積增加多少了。
數(shù)學學科是非常抽象的,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空間力與邏輯能力,在解決數(shù)學題時經常是從未知量探索到已知量,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所以學習數(shù)學是非常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性和知識創(chuàng)造性的。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多運用類似假設法這種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敢于大膽嘗試,并且這種方法也會將數(shù)學上的枯燥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完美地結合到一起,最終的目的都是使學生能夠發(fā)散思維,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