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周市華城美地小學 鄒 宏
所謂高效課堂,就是要在盡可能少的時間內,花盡可能少的人力、物力,獲得盡可能高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們進行了一課三上的教學研討,即一個課題由三位教師來進行教學,分一上、二上和三上,后面的教師在前面教學設計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再次教學,最終獲得我們認為的最佳教學方案,由三上的教師進行展示。下面是我對此次一課三上活動的一些感想。
我們教學的是一下的《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這課的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明白“滿十進一”這一算理,主要教學方式是通過直觀的擺小棒使學生知道當個位相加滿十后要向十位進一。
【一上案例】
以傳統(tǒng)方式為主的教學。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出示已學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口算題并要求說計算過程,學生回憶這類計算題的基本解題過程,為下面教學進位加法做好鋪墊。
(二)創(chuàng)設情境,探索新知
這個環(huán)節(jié)分四個層次來進行教學:
1.觀察畫面,提出問題
出示小亮、小明、小紅在公園玩畫片的情境,要求學生觀察主題圖從中找出條件并結合條件提出用加法解決的實際問題,以此引出四個實際問題及對應的算式,其中,24+6 和24+9 就是本節(jié)課所要教學的。
2.教學24+6
師生一起通過擺小棒的操作發(fā)現當單根的小棒滿十根了可以捆成一捆,由此得出“滿十進一”這個算理,并板書出“先算4+6=10,再算20+10=30”這一計算過程。
3.教學24+9
利用學生從計算24+6 中獲得的經驗,嘗試脫離小棒計算24+9并說說計算的過程。
4.比較24+6 和24+9 的異同
進一步明確兩位數加一位數的計算過程都要將這個兩位數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先算一位數加一位數,加得的結果再與整十數相加。在教師的提醒下,學生還發(fā)現兩位數24 十位上的變化,由此揭示這就是進位加法。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結合書上的練習,再次通過說、填、算等活動鞏固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算理及算法。
(四)課堂小結
最后通過交流再次總結計算過程,弄清“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一”這個算理。
【評析】
這是我一上的案例。教學中主要有兩個特點: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明確探究問題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探索知識的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fā)展,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境,引導學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動手操作,發(fā)展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主動性。通過展示情境圖,引出要解決的問題——①小亮和小紅一共有多少張畫片?24 +6。②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張畫片?24 +9。
(二)營造探究氛圍,鼓勵動手操作
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小棒,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在擺一擺,捆一捆中體會進位加法的算理。當然在課后學生的練習中也發(fā)現不少問題,根據這些問題,二上的施老師在我的教學上進行了修改。
【二上案例】
(一)復習舊知
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施老師帶領學生回憶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加法的計算過程后,自己再進行了一遍小結,在學生頭腦中加深印象。
(二)探究新知
第一個層次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施老師未作修改。第二個層次教學24+6 中,放慢擺小棒的過程,將放手讓學生擺變成先由教師提問:“該怎么擺24,6又擺在哪兒?”指名學生回答后,根據學生回答一起擺出,這樣避免了個別學生在毫無思緒的情況下手足無措,體會不到擺小棒的目的。同時也將我板書的形式改成流程圖樣式,更便于學生理解先算再算中各個數的來源,加深對算理的理解。
其他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施老師未作大的改動。
【評析】
這是一節(jié)注重清晰算理的課。施老師的教學是在一上基礎上進行的,可以說在備學生方面做得更充分。她教學的特點如下:
(一)發(fā)揮教師的作用,清晰學生的思路
新課程改革雖倡導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但在真正教學中也不可都放手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往往有時學生會與教師背道而馳,這時既得不到學習的效果,也浪費了大把課堂時間。此時,教師就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作為領路人,我們應該把學生領往正確的路口。在擺小棒前通過短短的兩個問題,使學生擺小棒的過程變得可控,他們能更輕松地去體驗擺小棒的過程,當然教師的引導只是在學生容易出錯的點上給予正面的提示。
(二)手、腦、口相結合,學生記憶更穩(wěn)固
在動手、動腦后,施老師更注重學生說的訓練,采用不同方式,從指名說到分男女生說,再到全班說,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得到訓練,在說的過程中促進對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計算過程的理解。在練習鞏固中,施老師也是采用了先讓學生說清計算過程,再進行填寫,填寫后再次要求復述。
施老師雖重視了說的訓練,但在有限的時間內未能如愿地把這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完成。學生雖然掌握較好,但效率不高。在此基礎上,三上的黃老師有自己獨到的想法。
【三上案例】
黃老師的課可謂是在前兩位教師教學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所得。
(一)減
這是一節(jié)計算課,重點是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及算理。因此,黃老師將根據主題圖提問變?yōu)橹苯佑呻娔X提問,學生根據問題說出算式,然后圍繞算式進行探索算法的教學。提一個用加法解決的問題對學生來說輕而易舉,所以這里如果還花時間去指名提問有些舍近求遠了,當然這一步省下的時間也為后面的教學提供了時間上的保障。
(二)變
說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這節(jié)課也進行了說的訓練,只是不同于前者,她減少了說的次數,變化了說的形式。在擺小棒時要求學生邊擺邊說,真正做到手、口、眼、腦的結合,更容易讓學生在腦中形成表象,建立算理。
(三)增
通過上面兩個突破性的改變,黃老師這節(jié)課爭取到更多練習的時間,除了書上練習外,黃老師還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增加了一些有利于進一步鞏固“滿十進一”算理的練習,如估一估得數是幾十多(包含進位與不進位的),關鍵看個位相加是否滿十。另外,還以學生喜愛的游戲形式設計了一個猜猜小花后面躲著誰的練習,出示:43。通過兩題的對比,學生在競猜中又一次明白了進位與不進位的區(qū)別和成因。
綜上,課堂教學是否高效,沒人比學生更有發(fā)言權,他們獲得了多少,掌握了多少直接反映課堂教學的成效。如何把一節(jié)課的時間規(guī)劃好,使利用率最大化,是教師要做的功課。每一個提問、練習的設計都將是必要的,我們不需要“滿堂灌”的課堂,也不需要“滿堂問”的課堂。經過這次活動,我認為高效的課堂應是精問、細講、實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