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南苑小學 張永華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模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其中,課程游戲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營造了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學習興趣倍增,為全面提高數學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課程游戲化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游戲化的方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并在潛移默化中學有所獲。這種模式雖然是幼兒教學改革中的一個亮點,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能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情境,它的游戲性、娛樂性、體驗性的特點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好奇。同時,課程游戲化教學往往是在師生互動中實施的,從而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激勵學生勇于發(fā)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善于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可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合理滲透趣味化游戲,促使學生真正享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理論基礎和解題能力協(xié)調發(fā)展,數學核心素養(yǎng)同步提升。
1.課程游戲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課程游戲化處于起步階段,廣大一線教師與時俱進,堅持因材施教原則,緊密結合教學實際嘗試課程游戲化,并初見成效。但部分教師片面追求課堂上的熱鬧氣氛,一堂課上的歡聲笑語幾乎“淹沒”了教室,導致課堂教學效率出現下降趨勢。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些教師課程游戲化觀念尚不成熟,在操作時缺乏科學性、實用性和系統(tǒng)性,即使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能把握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不能激勵學生張開創(chuàng)新思維的翅膀進行自主探究,因而不能真正發(fā)揮課程游戲化的優(yōu)勢,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2.課程游戲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在小學數學課程游戲化過程中,首先可以讓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一旦遇到不易掌握的問題,就能借助師生互動找到解決問題的門徑,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其次,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輕松掌握重點和難點,高效完成學習任務;最后,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不斷提高合作學習的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學生的綜合素質顯著提高。
1.課前設計游戲,自然導入新授。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新課導入時往往通過復習學生已學過的知識,以達到承上啟下的效果。但是長此以往,有些學生對這種跳躍式的銜接方式感到厭倦。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導入新課前,應讓學生在了解相應游戲的性質和背景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參與“熱身游戲”,從而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所謂“熱身游戲”,就是教師在課前組織學生進行游戲活動,既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又能自然導入新課,為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認識物體和圖形”一課的導入時,先通過PPT 打開展示五彩繽紛的圖片,然后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后參與搶答游戲:
師:同學們,請你分別說出哪些物體屬于圓形、三角形和四邊形?其特點是什么?現在請大家開動腦筋回答,看看誰才是最棒的。
生1:畫面中的房子是四邊形的。
生2:老師,圖片中的光盤是圓形的,三明治是三角形的。
生3:圖片中的餐桌也是四邊形的。
師:上述學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接下來說說這些圖形具有什么特征?
生4:四邊形和三角形都有角,但是沒有角的是圓形。
生5:四邊形中的每個角都是一致的,但是三角形的角不一定是一樣的。
師:現在請大家打開書本,一起研究這些幾何圖形到底具有什么特點?
類似的小游戲活動,能迅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教學效果比較理想。
2.課中滲透游戲,營造愉悅氛圍。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趨勢,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立足于學生的實際需求,想學生所思,解學生所困,合理創(chuàng)設一些游戲情境,從而把學生的心思拉回到課堂上,并輕松掌握新的理論知識和動手操作能力,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圖形的變換”一課時,當學生基本上理解了基礎理論知識后,發(fā)現不少學生已經處于大腦和眼睛雙疲勞的狀態(tài),可謂心不在焉。于是,我就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小剪刀分發(fā)給各個學習小組,讓他們利用廢紙進行剪紙游戲,許多學生把紙剪成大小不同的形狀后,再借助剪裁、旋轉、平移和拼接等方法變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同時,讓學生一邊仔細觀察,一邊縝密思考各個圖形之間的變換關系,從而順利完成了學習任務。
3.課尾借助游戲,夯實學習基礎。課堂的結尾是“三段四模塊”教學模式中的壓軸戲,雖然只有五分鐘的時間,但既是一堂課的畫龍點睛之筆,又是四十五分鐘內的“精華”,有利于鞏固學生的所學知識,拓寬知識視野,達到余味無窮的效果。
我國古代教育巨匠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倍n堂上最后五分鐘是教師打開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閘門的最佳時機。眾所周知,在下課鈴聲即將響起來的時刻,有些學生人在教室,心在窗外,一門心思想走出教室呼吸室外的新鮮空氣,舒展一下筋骨,可謂“迫不及待”了。因此,在課堂尾聲階段,教師可以利用一個小游戲作為“壓軸戲”,激勵學生全身心投入游戲中去,從而達到巧妙總結與展望未來的美妙境界。
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積的近似值》一節(jié)時,經常發(fā)現部分學生不能真正理解取近似值的實際作用,因此就設計安排了《討價還價》的游戲:
在教室里,全班學生玩買賣水果的游戲:蘋果每千克8.12元,一位顧客買了0.4 千克的蘋果,試問應該付多少錢?8.12×0.4=3.248(元),因此,那個討價還價的“顧客”應付3 元2 角5分,但由于目前人民幣沒有比分更小的錢幣單位,因此,只能保留兩位小數,根據四舍五入法把末尾的“8”字去掉;同時,因為8比5 大,因此,一定要往前一位進1,即顧客應該付3.25 元。而在具體的付款過程中,那個討價還價的“顧客”表示自己沒有帶分幣,則3.248≈3.2,也就是這個“顧客”只承擔3.2 元就想成交了。但是,見錢眼開的“店老板”不愿甘拜下風,他認為3.248≈3.25≈3.3,“顧客”應付3 元3 角。此時,教室里出現了兩種決然不同的聲音,但大部分學生認為“店老板”的算法不正確。其實,在四舍五入保留一位小數時,常規(guī)的辦法應該先看小數點后的第二位,但不是先看第三位。況且,3.25 這個數字已經屬于近似數了。因此,不能再通過四舍五入取近似值,否則誤差就會很大。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合理開展課程游戲化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協(xié)調發(fā)展,數學核心素養(yǎng)穩(wěn)步發(fā)展。但愿大家在今后的教學革新中進一步明確小學數學課程游戲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勵、引導、促進更多的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數學知識的星空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