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麗鈞
一
最初,我以為我自己看一遍就行了,然而,不行,我忍不住把它推薦給了三個同事。我以為三個同事觀看就行了,然而,不行,三個同事看完后呼吁全校老師集體觀看。我以為全校老師集體觀看就行了,然而,不行,老師們呼吁全校學生集體觀看……
一部《嗝嗝老師》,勝過一打專家的勵志講座!天下師生,都能從中看到自己——伴著淚,伴著笑……
人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蘋果,區(qū)別在于,有人被咬得輕一些,有人被咬得重一些。咬得輕或咬得重,完全取決于上帝的心情。
那個叫奈娜的嗝嗝老師,不停地抽搐打嗝。顯然,上帝咬這個蘋果時,心情大好,于是他下口重了些。
奈娜,也許是這世界上最不適合做老師的人,求職時,她被十幾所學校拒絕,最后來到自己的母校。在回答“為什么一定要做老師”這個問題時,她說是因為一個人——可汗校長。
鏡頭一晃,回到了奈娜的少年時代。臺上正在演出精彩的莎士比亞戲劇,臺下鴉雀無聲。但是,怪異刺耳的嗝嗝聲在安靜的劇場里回蕩。劇終后,校長請那位不停地發(fā)出怪聲的同學上臺,于是奈娜怯怯地走上了舞臺。她痛苦地告訴可汗校長說她不能夠讓這討厭的嗝嗝聲停止下來,因為她是個……病人??珊剐iL無限憐愛地告訴小姑娘:“我們會像對待正常學生一樣對待你?!本瓦@樣,這個獲得了珍貴的尊嚴的孩子,立志做一名像可汗校長那樣予人尊嚴的老師。
她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學生時,著實驚呆了!他們有的在賭博,有的在化妝,有的帶著老鼠上學,有的悠然自得地抽煙,有的旁若無人地喝酒……
不完美的嗝嗝老師和這些不完美的“渣學生”走到一起,他們硬是合成了一個讓人無比驚異的完美。
還記得那句被我們喊了多少年、罵了多少年的口號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個惹事的口號,幾乎原封不動地從嗝嗝老師嘴里蹦出來了——“沒有差學生,只有差老師”!呵呵,身懷絕技的嗝嗝老師有資格這樣說。
創(chuàng)造了“零差評”奇跡的《嗝嗝老師》,堪稱“教師圣經”!
二
身為老師,我也打嗝呀。只是,我打無聲的嗝,打不讓你聽見的嗝。今生今世,我都要與這個無聲無痕的“嗝”作戰(zhàn)。時而潰敗,時而凱旋。它是我的隱疾,是我與生俱來的短板。它藏在我生命最幽暗的地方,伺機而動。我最繁難的任務,就是讓世人誤以為它壓根就不存在。然而,我明白,就算世人的錯覺再深重,它也始終與我同在,如影隨形。
普天之下,我的千萬個同行,也在打千奇百怪的嗝。他們,無一例外地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不要拿著一把丈量天使的尺子來丈量老師。不要說老師理應這樣、理應那樣。老師,有的是像奈娜那樣的醒得早的,有的是像9A班的輔導員瓦迪拉那樣的醒得晚的。給他們時間,期待他們醒來,而不是舉著大棒,追打這些為蒙昧生命開光的人,從而讓他們在傷心哭泣中不愿醒來、不甘醒來。
奈娜可以說“沒有差學生,只有差老師”,這其實是她的一句誓言,她需要這支火把照耀自己前行。但是,一旦這個句子從寄望或指斥教師者流口中蹦出,它就變了味兒,變成了一種施壓的鞭笞。當旁人欲要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居高臨下地對老師說出這個句子時,不妨先緘口,悄悄改裝一下這個句子,使之符合你自己的職業(yè)特征,然后試著用在你自己身上,可好?
教育,說到底無非就是一種傳遞。奈娜老師的“超能量”來自于那位給了她足夠尊重的可汗校長。而奈娜對教育的癡迷、執(zhí)著,其實就是在傳遞著自己從可汗校長那里接到的生命信息。
我看見一茬茬孩子,蜜蜂般如期飛進校園,盤桓三載,采足花粉,欣然飛離。我沒有見過一個真正“完美”的孩子。他們同樣是被上帝咬過的蘋果,人人身上帶傷,有人傷在明處,有人傷在暗處。
9F班的孩子,跟他們的老師一樣,是被上帝咬得重一些的蘋果。他們一出生,就被打上了貧賤的戳記,他們所能做的,似乎就是用與這身份相稱的種種自輕自賤行為一次次來回應這戳記、鞏固這戳記、強化這戳記。他們集體陷進一個泥淖,連掙扎的意思都沒有了。這時,有一只柔弱的手,來跟泥淖搶孩子。連孩子都覺得那只手自不量力。他們獻給那只手的,只有善意的嘲笑和惡意的戲謔。漸漸地,他們意識到了那只手非凡的力量。他們驚訝,他們羞愧,他們奮起。他們摘到了原先想都不敢想的嘉果。
親愛的老師,如果你恰好教著9F班的“熊孩子”,那就先跟自己的偏見掰腕子吧!沒有誰的命運可以被規(guī)定。注定了,我們要成為孩子的貴人。要知道,幫助一個“學渣”擺脫“渣狀態(tài)”,比幫助一個“學霸”進入“更霸狀態(tài)”更具挑戰(zhàn)性與成就感。
親愛的孩子,如果你恰好是9F班的“學渣”,那就把自己最大的恐懼也寫在一頁紙上,然后折成一個紙飛機,將它拋扔到它該去的地方吧!這是個“懷才不容易不遇”的時代??!在慨嘆不遇之前,先檢點自己是否懷才。
沒有不值得一活的人生。你的長板,或許恰是“學霸”們的短板。就算你碰不上自己生命中的嗝嗝老師,也應虔誠地將她恭請到自己的生命里,讓她做你的“缺席導師”。
你不是“高富帥”,也不是“白富美”,但你的“矬丑窮”里潛藏著巨大的能量。飛翔抑或匍匐,全在自己選擇。在AI博士年薪80萬的今天,你應該輕易就能掂量出知識究竟值不值錢?!斑M階”,多么沉重、悲涼的一個詞。這個詞的悄然升溫,代表了中、底層民眾有價值的掙扎。然而,“階層固化”的利刃,將多少“進階”夢想殺得片甲不留……
三
印度電影《起跑線》也是一部聚焦教育問題的好電影,恰似《嗝嗝老師》之姊妹篇。那里有令人趨之若鶩的“9A學?!?,有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9F學校”,有令人不可思議的“鄙視鏈”、“利益鏈”,有被“進階”折磨得五脊六獸的家長,有“進階”小成后沐猴而冠的校長,有以說不說英語判斷人貴賤的孩子……
來自異域的叩問竟如此驚心動魄,又如此“去陌生化”,仿佛是我們現(xiàn)實的“升級版”。當我打著一連串的寒噤看完此片,我不禁想,一個好的問題本身就包含了一個好的答案,我們拍不出這樣直面現(xiàn)實的影片,我們的答案何在?
其實,教育也是會“打嗝”的呀。面對那令人羞愧懊惱的嗝,我們是忙著捂與蓋、瞞與騙、歌與吹、拍腦門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大腿追悔、拍屁股走人,還是揭開瘡疤、直面困窘、回到原點、再次出發(fā)?
嗯,讓我們想一想,好好想一想。
美國當代最著名的電影評論家羅杰·伊伯特先生在他的著作《偉大的電影》導言中說:“電影允許我們進入他人的精神世界——這不僅意味著融入銀幕上的角色(盡管這也很重要),也意味著用另一個人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最能喚起我們對另一種經驗的感同身受,而好的電影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p>
是的,好的教師電影也一定能喚起我們對教師職業(yè)的感同身受,讓我們成為更好的教師。它能讓我們看到自己的職業(yè)理想和人生追求,讓我們更懂得如何教書育人。
時代呼喚著中國好教師,時代也呼喚著一些能夠真正反映我們好教師的優(yōu)秀電影。讓我們和這一部部優(yōu)秀的教師電影一起,開始一段美好的精神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