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驊市學院路小學 滕秀艷
課間,幾位語文教師在討論教學《朱德的扁擔》遇到的尷尬:扁擔是什么?茅坪在哪里?什么是會師?戰(zhàn)士們?yōu)槭裁匆刂斓碌谋鈸??由于課文的時空跨度大,學生缺乏生活體驗,會產(chǎn)生諸多疑問,以致教學思路中斷。那么,教師如何拉近學生與文本的情感距離,實現(xiàn)精神建構?
革命傳統(tǒng)題材課文一般都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和媒體資源,結(ji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巧加利用,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人物生活的時代特征。
比如教學《朱德的扁擔》時,可以讓學生思考:挑糧那么危險,那么辛苦,為什么還要去挑糧呢?此時適時補充背景資料,讓學生了解當時的局勢,從而理解戰(zhàn)士們不畏艱險、“爭”著挑糧的原因。
除文字資料外,還可以為課本中的文字配上豐富立體的視聽資料,如圖片、視頻、音樂等,給予學生更深刻的情感體驗,提升教學效果。
例如在感受“挑糧路”之險時,播放井岡山山路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山勢之高、路途之險;在教學“朱德同志與戰(zhàn)士同甘共苦”一段時,出示朱德挑糧的圖片,再補充對朱總司令身份資料的介紹。此時,學生對朱德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因此,教學時要抓住課文中關鍵的字、詞、句分析,反復品味“道”之所在,通過感悟人物形象,品情悟道。
課堂上,可以通過聚焦關鍵詞,引領學生感悟偉人品質(zhì)。比如,借助表示時間的詞語:“白天……晚上……”“整夜整夜”,與課文進行聯(lián)系:“白天,朱德同志挑起糧食……”“晚上,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戰(zhàn)略……”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如果你就是戰(zhàn)士,你會對朱德說什么?引導學生通過補白朗讀的方式,感悟戰(zhàn)士們對朱總司令的敬重與愛戴;通過補充閱讀,深入感受朱德與戰(zhàn)士同甘共苦的高大形象。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感悟,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生,朱德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就鮮活、豐滿起來。
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有益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在革命傳統(tǒng)題材課文的教學中,教師把握時代特色組織語文實踐活動,有助于突破此類題材課文的教學難點,有效弘揚革命傳統(tǒng)。
教學《朱德的扁擔》后,教師可以向?qū)W生推薦《一塊銀元》《朱德給老師讓座》《智勇雙全的朱老總》等文章,從中了解朱德尊敬老師、治軍嚴明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卓越的軍事才能。
其次,可以結(jié)合德育主題開展革命故事演講比賽、主題班會、紅歌會等活動,傳承革命精神。再如,可以進行相關主題的習作訓練,及時捕捉學生在活動中的情感蓄積點,讓他們通過練筆將這種體驗、感悟積淀下來,逐漸凝結(jié)成思想、轉(zhuǎn)化成行為能力。
借助革命傳統(tǒng)題材課文的教學,在學生幼小心田播下紅色的種子,是我們的光榮使命。我們堅信:只要是種子,總有一天會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