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鐘平成 翻譯:劉驍 美編:嚴雨
拍攝微距的方法很多,使用近攝鏡、倒接環(huán)都可以拍到很小的物體,那么為何又需要一支專業(yè)的微距鏡頭就是我們今天的話題。
拍攝微距照片并不是什么難事,不過一般的鏡頭為了保證成像質(zhì)量,最近對焦都會較遠,正因如此無法拍攝非常微小的物體。對于普通鏡頭來說我們有很多“偏方”將它們改造為微距鏡頭,最常見的3種方法為近攝鏡、微距接圈以及倒接環(huán),不過這3種方法都有局限性,而且都會對原鏡頭的光學(xué)表現(xiàn)帶來不小的影響。所以,如果從長期來看,購買一支專用的微距鏡頭反而成為最佳選擇。
微距鏡頭上都有一個“macro”標識,實際上它是有確切意義的,即拍攝物體和它在傳感器上的像等大。舉例來說,你正在拍一只1厘米長的昆蟲,這時如果你能打開機身,能看到傳感器上的昆蟲的像,用尺子去量的話,這個像的長度正好也是1厘米。了解什么是微距鏡頭之后我們就來看看對于這類鏡頭,哪些特性是需要關(guān)注的。
不同層級的微距鏡頭
價位相差不多,但微距鏡頭的檔次是很清晰的。
1 焦距
幾乎所有的微距鏡頭都是定焦鏡頭。焦距以中長焦為主,焦距越長工作距離越長,有助于操作布光,對于機震也更敏感。反過來,短焦距的微距鏡頭拍攝距離非常近。
2 最大光圈
微距鏡頭最常見的光圈為f/2.8。相比同焦段的定焦鏡頭(比如f/1.4鏡頭)光圈更小。對于中長焦鏡頭而言,f/2.8光圈已經(jīng)足夠營造淺景深效果,讓微距鏡頭可以“客串”肖像鏡頭。
3 最大放大倍率
最常見的是1:1放大倍率,指的物體的大小與傳感器上的像一般大。一些更“微”的產(chǎn)品還會達到2:1或者5:1之類的超大放大倍率。
4 對焦限位器
相比普通鏡頭,微距的對焦距離范圍更廣,在對焦猶豫時會經(jīng)歷更漫長的“拉風(fēng)箱”。為了避免這類問題,一些微距鏡頭上安裝了對焦限位器。拍攝微距題材時將限位器鎖定在近距離區(qū)間上即可。
5 光學(xué)防抖
微距題材比日常題材對于抖動更加敏感,因此防抖系統(tǒng)在拍攝微距題材時都會顯得有些無力。高端的微距鏡頭安裝了光學(xué)防抖系統(tǒng),它們不僅能夠抵消常見的擺動震動,更可以針對平移方向的抖動進行補償。盡管如此,防抖系統(tǒng)仍不能保證拍攝不受抖動問題影響,此時最好的辦法還是使用三腳架拍攝。
6 自動/手動對焦
你現(xiàn)在還是能買到很多需要手動對焦的微距鏡頭。這是因為拍攝微距題材時,景深范圍非常窄,對焦位置的輕微變化也許就會決定拍攝的成敗。這種情況下,使用手動對焦反而成了最穩(wěn)妥的操作。手動的微距鏡頭并不可怕,相反,手動鏡頭的價格通常非常實惠,光學(xué)素質(zhì)也很有保證。
7 尺寸/重量
為了保證近距離拍攝時的成像質(zhì)量,微距鏡頭通常比同焦段、相同光圈的鏡頭都要更大更重。所以如果你想追求高品質(zhì)的微距鏡頭,它們通常在輕便性上的表現(xiàn)比較差。
8 全畫幅/APS-C
和其他類型的一樣,微距鏡頭也根據(jù)像場大小的不同分為可兼容全畫幅相機的鏡頭和APS-C像場鏡頭。選購的時候用戶同樣需要根據(jù)機身的情況進行選擇,以免造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