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麗媛
摘要: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其中熟語又是語言的濃縮和精華,充分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飲食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擁有物質(zhì)文化的內(nèi)涵,也擁有精神文化的精髓。運用跨文化交際的理論,著重分析、比較中德飲食熟語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以及其中反映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差異,將有助于中德兩國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共同發(fā)展,有利于雙方的跨文化交流。
關鍵詞:熟語;飲食文化;跨文化;德語
一、引言
人類飲食的歷史是人類適應自然以求得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歷史,在這個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不同的飲食文化。語言體現(xiàn)了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其中,熟語又是語言的濃縮和精華,用簡單明快的詞語表達了人們的生活經(jīng)驗或某種看法。熟語包括慣用語﹑成語、諺語、俗語、格言、歇后語等,充分反映出一個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背景,高度體現(xiàn)出一個民族的民族性格和價值取向。飲食熟語的豐富性與趣味性,將它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的載體,更易于被大多數(shù)人理解和接受。
二、中德飲食熟語的共同性特點
在表達同一語義時,不同語言存在著用詞相同或相近之處,即表達形式相同或相似,這種無論從字面上還是從內(nèi)涵上都表達相同或相近語義的熟語,我們稱之為語義重合。首先,中德熟語有很多語義重合的熟語,體現(xiàn)了民以食為天的觀點,強調(diào)了飲食的重要性。如開門七件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人生萬事,吃飯第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鍋里沒米下等。德語中也有這樣的熟語,如Man lebt nicht,um zu essen,sondern man isst,um zu leben.(人們活著不是為了吃飯,而吃飯是為了活著)。
其次,關于飲食,人們不僅要求物質(zhì)生活上的溫飽,同時也對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中德熟語都提倡培養(yǎng)健康飲食習慣,如飯后百步走;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早餐像國王,午餐像平民,晚餐像乞丐。Essen und Trinken h?lt Leib und Seele zusammen.(吃好喝好,身心和好)。Kurz Abendbrot,macht lange Lebenszeit.(晚飯吃的少,增壽人不老)。Nach dem Mittag sitz ein Weilchen,nach dem Abendessen geh ein Meilchen.(午飯后坐著養(yǎng)神兒,晚飯后出門遛彎)。
再次,中德飲食熟語中的一些詞都具有相似的隱喻。在中德的熟語中有很多相同的食物都表達了相似的意義,具有相似的隱喻,比如酒后吐真言,im Wein liegt Wahrheit;泡湯,ins Wasser fallen;火上澆油,?l ins Feuer gie?en。
三、中德飲食熟語差異性的特點
中德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現(xiàn)了典型的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宏觀上,整個人類文化有一定共性,但在微觀上,各自的不同的思維、價值也造成了中德熟語語義的差異。首先,形異意似。指的是兩種語言對同一客觀事物或思想使用不同的形式來表達,其字面義相異,內(nèi)在的比喻義或引申義相同。例如形容新事物的發(fā)展迅速漢語用成語“雨后春筍”和德語用成語“wie Pilze aus dem Boden schie?en”。漢語用竹筍,原因在于中國盛產(chǎn)竹,而在德國雨水多的季節(jié),蘑菇生長迅速。再如,Hunger macht rohe Bohnen sü?.(饑餓做出的糙豆也香甜)。德國有的農(nóng)村喜歡吃菜豆,Gebackene Bohnen(烤菜豆)是一道美食,而糙豆則食之無味,不得已時用來充饑。同樣的意思,漢語的熟語表示為:餓了吃糠甜如蜜。
其次,形似意異。指與同一中心詞組成的熟語,中心詞的字面義在兩種語言中是相同的,但其內(nèi)涵義十分不同。中國文化賦予“吃”這個字更多的意義,比如吃錯藥、吃不消、吃醋、吃小灶、吃老本、吃官司、吃閑飯、吃軟飯、吃回扣、大鍋飯、鐵飯碗、吃一塹、長一智。中國是一種泛食主義,體現(xiàn)了雜糅的思想,什么都吃,易中天的《閑話中國人》里介紹了,用口表示人,家有幾口人,用飯碗表示工作。而德國人對面包情有獨鐘,面包是日常飲食中的主食。德語中有大量和面包有關的熟語。如Eigenes Brot n?hrt am besten.(自己的面包最養(yǎng)人);ein hartes Brot sein(艱苦謀生);sein Brot verdienen(自己謀生,自食其力);anderer leute Brot essen(吃別人的飯,受雇于人);ein gutes Brot haben(生活寬裕)。
再次,獨自特有的熟語。這類的熟語大多與歷史事件、神話寓言和宗教信仰有關。這類熟語語義在兩種不同的語言中往往是此有彼無,或彼有此無的。漢語中很多熟語來自古詩詞,不為五斗米折腰、對酒當歌、把酒問青天等。中國人信仰佛教,因而“上帝”之類的詞語絕對不會出現(xiàn)在中國的熟語中,而代之以與佛教有關的詞語。如吃齋念佛。一人吃齋,十人念佛。德語中很多熟語來自古語和當?shù)氐娘L俗習慣,德國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經(jīng)》也是德語熟語的主要來源之一。比如Am Hungertuch nagen(饑餓難耐)源于宗教節(jié)日大齋節(jié),約公元1000年時人們通過齋戒表達贖罪懺悔之意,每逢大齋節(jié)便會在祭壇上蓋一塊布,布上會繡有紀念齋戒的圖案,到16世紀出現(xiàn)了短語“am Hunger n?hen”,人們認為“n?hen”(刺繡)后來極有可能被人為替換為“nagen(咬)”,也就演變成了現(xiàn)在的“Am Hungertuch nagen”。
四、中德飲食熟語具有共同性和差異特點的原因
根據(jù)馬勒茨克《跨文化交流》一書中的觀點,在跨文化交際中,那些使文化之間相互區(qū)別,并給各文化的結構性整體以獨特的輪廓特征的范疇為“結構特征”。首先,中德飲食熟語具有差異性是因為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國人自古以來大部分以農(nóng)耕為主,所謂“面朝黃土背朝天”,通常以谷類為主食,傾向于安居樂業(yè)、和平與安定,與自然和諧相處。德國人持征服自然的觀點,是因為西方很多國家其祖先為狩獵民族,為了能在殘酷惡劣的環(huán)境下生存,必須善于捕獵,富于進攻性,形成了爭強好勝和樂于冒險的性格特征,飲食內(nèi)容也以肉類為主。其次,宗教也對飲食熟語的差異性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語言與宗教密切相關,特別是《圣經(jīng)》對德國語言的影響很大。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喜歡用圣經(jīng)中的故事及警句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經(jīng)過增刪與斧削,傳之后世,成為熟語。比如,Verbotene Früchte sind sü?.(禁果味甜。)“禁果”就來源于《圣經(jīng)》。
五、小結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萬里不同食”。中德兩國國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風土人情、宗教信仰、思維方式造就了各自飲食的文化。語言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文化的重要承載者。對比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只有通過對比事物之間的差異性才會真實的展現(xiàn)事物的本質(zhì),也只有當確切地掌握事物之間的差異性,才會更深刻地認識“彼”與“此”,才會更好的指導實踐。通過熟語來研究中德的飲食文化,將有助于中德兩國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共同發(fā)展,有利于雙方的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馬勒茨克.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劉承華.文化與人格——中西文化差異的一次比較[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2.
[3]許震民.漢德熟語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4]許震民.德語諺語詞典(德漢對照)[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5]易中天.閑話中國人[M].北京:華齡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