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宋昌斌
1977年恢復高考第一年,圖為考試的青年正在認真答題。
參加1978年的高考,對我而言,真的是“逼上梁山”。
1976年3月31日,我給一位同學寄了本書,書中的信中,有一首剛作的詞。不久,這封信被公安系統(tǒng)轉(zhuǎn)到了我當時工作的單位——省革委會辦事組。我當時在辦事組的機要組做密碼譯電員。
大約4月份的一天,領(lǐng)導找我談話,說最近該咱們?nèi)ト说睫r(nóng)場勞動了,經(jīng)研究,派你去,收拾一下,明天就出發(fā)吧。
那時候,幾乎所有機關(guān)干部都要定期到農(nóng)場或農(nóng)村參加勞動。我簡單收拾了一下,第二天就到渭河邊上的農(nóng)場去了。
按慣例,到農(nóng)場勞動是一月輪換一次。但時間過去了40多天,仍不見機關(guān)來人接我回去。我有點疑心,但轉(zhuǎn)念一想,也可能是最近機關(guān)太忙,一時派不出人來。
又過了好多天,機關(guān)來人接我回去。到宿舍后,稍歇息一會,我想到辦公室去。接我的同志說,領(lǐng)導找你談話。
到了領(lǐng)導辦公室,寒暄了幾句,領(lǐng)導問我,你前一段時間寫過什么東西沒有?我說,沒寫過什么。又問,你再想想,真的沒寫過什么嗎?我想了一下,說,給同學寫過信。他說,信里都說了些什么?我說,沒有什么,就是寄了本書,寫了幾句話,噢,對了,里邊有一首我作的詞。他說,你沒覺得詞里有什么問題嗎?我說,就是看了幾本書,有些感想,給同學交流交流。
這時,領(lǐng)導不再兜圈子了,非常嚴肅地對我說:你寫的這個東西問題很嚴重,省革委會和辦事組的主要領(lǐng)導都十分震驚。這段時間你不用上班了,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問題吧!
這時,我才如夢初醒,知道大事不好。
我想起了自己詞中的幾句話:
“錢權(quán)是皇,后門正當,奸臣害忠良?!?/p>
要知道,與當時“四五”天安門事件前后的政治形勢聯(lián)系起來,這是要命的話。何況,出自掌握核心機密的機要人員之手,怪不得驚動了高層領(lǐng)導。
考慮到我的特殊身份,需要有一個脫密過程,當時沒有采取其他措施。只是不準我進辦公室,整天呆在宿舍寫檢查。
大約六七月份吧,領(lǐng)導給我正式談話。大意是,你的錯誤性質(zhì)是嚴重的,但考慮到你還很年輕,工作表現(xiàn)一直不錯,你寫的東西也沒有公開發(fā)表,先給你一個黨內(nèi)處分。但你不能在機要部門工作了,也不能當干部了。至于到哪里,根據(jù)情況再定。你現(xiàn)在到政工組去報到,由政工組安置你。
知青在報名高考
1977年12月11日,考生興致勃勃地走進高考考場。
之后大約兩年里,我名義上是政工組的干部,實際上一直在農(nóng)村。先是到長安縣郭杜公社的赤蘭橋大隊“蹲點”,后來到延安縣河莊坪公社小溝村搞“路線教育”。
在延安小溝村期間,離我家不是太遠。父親可能聽到什么風聲,步行了大約80多里路,趕到村中看我。但他什么也沒問,我也什么也沒說。臨走時,我把當時從西安帶的已經(jīng)發(fā)干的面包給了他兩個。我知道當時的農(nóng)村,很少有人能吃到面包。父親把面包裝在搭褳里,慢慢走了。
直到后來父親去世時,我也沒有告訴他這件事。他不問我,是怕再傷害到我。我不明說,是總覺得愧對老人。
當年我從陜北偏僻的小山村到省城工作,可謂“一步登天”。現(xiàn)在又被打回農(nóng)村,可以說是“一落千丈”。父母在鄉(xiāng)村的感覺,可能比我這個當事人更揪心、更難受。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后,我明顯感覺到情況有了變化。本來說要對我采取的進一步措施,再無人提起。但直到1977年底恢復高考時,我仍然在農(nóng)村打熬。我哥參加當年高考成績?nèi)雵蛭业膯栴},政審沒有過關(guān)。
直到1978年的春天,在機關(guān)不少同志的呼吁下,我的問題有了說法,認為有錯誤,但不影響使用。這就是后來說的“留尾巴”的改正。這也促使我,不能老夾著這個“尾巴”做人,要改變?nèi)松能壽E。
于是,我下決心參加當年的高考。
我考上了復旦大學。
進校后的第二年,我的正式平反決定寄到了學校。輔導員對我說,原來你的檔案里還有那么多的東西!
中國有句話,人是逼出來的。我參加高考,就是這樣被“逼上梁山”的。
當時中國千千萬萬有志青年,實際上也是程度不同地被逼到高考場所的。后來知道,當時我所在的班級中,有十幾位同學與我有相似的經(jīng)歷。
實際上,當年鄧小平下決心恢復高考,也是逼出來的。他是要爭分奪秒,解決國家的人才斷檔問題。
隨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改革開放決策,又何嘗不是逼出來的。
有人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應(yīng)該從當年恢復高考算起。這不無道理。因為恢復高考實際上啟動了改革的大門,而當年走進考場的不少人,后來成了各條戰(zhàn)線的骨干,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作出了應(yīng)有的貢獻。
今天,我常想,如果沒有當年的恢復高考,我的命運會如何?如果沒有當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前途又會如何?
歷史無法假設(shè)。但重溫歷史,會使我們懂得珍惜,變得理智,少走彎路,不走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