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新時代下“楓橋經驗”的法治化轉型探索
        ——以法律援助參與糾紛化解為例

        2019-01-09 10:48:34李成博劉婭
        21世紀 2018年12期
        關鍵詞:楓橋經驗經驗

        文/李成博 劉婭

        “楓橋經驗”需進行法治化改革

        (一)“楓橋經驗”面臨法治化困境

        “楓橋經驗”是我國探索基層糾紛化解模式、維護基層群眾利益的一支標桿?;仡櫋皸鳂蚪涷灐钡男纬珊桶l(fā)展歷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動靜結合的過程:一方面,“楓橋經驗”自20世紀60年代誕生后,隨著我國社會發(fā)展和變遷,人們對其內涵不斷進行改造和更新,并且對基層群眾的糾紛化解方面的工作不斷創(chuàng)新和完善發(fā)展;另一方面,“楓橋經驗”萬變不離其宗,始終立足于群眾的情感之上,符合我國人民千百年來對于和諧的向往與對仁愛的提倡,這也是“楓橋經驗”歷久彌新的原因。今天,我國正處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維護基層群眾的利益更為重要。

        當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社會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基層狀況也與以往相比有所不同:其一,農民的非農化趨勢使農村群眾面對的社會關系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糾紛更為復雜,傳統(tǒng)的糾紛解決方法難以應對新型糾紛;其二,隨著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基層群眾的知識文化水平不斷提升,法律意識不斷加強,他們更加傾向于依靠法律而非道德處理問題。即使在鄉(xiāng)土社會,也出現(xiàn)了道德讓位法律的現(xiàn)象,法律成為社會的最主要規(guī)范。這些變化使得發(fā)軔于鄉(xiāng)土中國時期,重點依靠“鄉(xiāng)村道德”化解普通矛盾的“楓橋經驗”,面對新時代下數量龐大、種類復雜的新型糾紛,遭受嚴峻挑戰(zhàn);其三,自上世紀末我國首次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以來,法治觀念已漸入人心;黨的第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我國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黨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依法治國是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方略。中國人口眾多,因而面對日益快速發(fā)展的社會,基層群眾對法律服務的需求量大而且緊迫。為實現(xiàn)建成法治國家的目標,同樣離不開對基層糾紛的妥善處理,對傳統(tǒng)的“楓橋經驗”進行法治化改造成為必須。

        (二)法律援助助力“楓橋經驗”法治化改革

        法律援助介入糾紛化解是推動“楓橋經驗”法治化發(fā)展的重要方式。法律援助是指國家為保護法律賦予公民的合法權益,對于特定社會群體或者特定案件的當事人減免訴訟費用、無償提供法律服務的一種制度。多數情況下,法律援助表現(xiàn)為援助律師介入訴訟,為弱勢一方提供法律服務,表達其訴求,對抗強勢一方,例如幫助當事人對抗刑事訴訟程序中的公訴方、國家賠償訴訟程序中的公權力方。但這并不是法律援助的全部含義,事實上,為需要法律專業(yè)服務的人提供幫助的一切活動均屬于法律援助。本文所稱法律援助,也采取廣義的解釋,包括援助律師中立地為糾紛雙方提供法律服務的活動。

        事實上,法律援助與“楓橋經驗”具有天然的理論融通之處,法律援助參與糾紛的法治化治理沒有理論盲區(qū)。首先,二者具有類似的文化根基。儒家文化是我國古代社會的主流思想,千百年來為華夏民族不斷傳承發(fā)展,儒家文化對中華文化發(fā)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并且深深烙印在中華民族的情感當中?!皸鳂蚪涷灐北旧砭褪窃谌寮椅幕幕A上,結合諸暨市楓橋鎮(zhèn)的時代條件所構建的基層治理經驗。比如“楓橋經驗”強調就地解決矛盾,楓橋地區(qū)的民眾在解決矛盾糾紛時,更傾向于選擇平和的解決方式,適當禮讓而避免沖突,體現(xiàn)了對鄉(xiāng)村和諧安定的價值追求,這是對儒家文化中和諧觀和禮治觀的體現(xiàn)。又比如“楓橋經驗”重視社區(qū)矯正的工作,重視對罪犯的矯治和回歸工作,這是對儒家文化中仁愛與寬容的體現(xiàn)。而誕生于西方社會的法律援助制度,旨在為貧困者提供必要的免費的法律服務,倡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項制度在我國得以確立,并在近二十年快速發(fā)展,也是因為法律援助制度符合我國儒家文化所倡導的一視同仁的仁愛精神,法律援助制度為符合條件的弱勢群體提供專業(yè)性的法律服務,是對弱勢群體需求的關注和扶持,這一項制度被廣泛接受和推廣,是因為其契合中華民族的情感,得到了群眾的支持。因此,“楓橋經驗”與法律援助制度均是對儒家文化的傳承和在現(xiàn)實條件下的實踐,兩者的文化根基具有融通之處。

        進一步分析,法律援助參與糾紛化解開啟了鄉(xiāng)賢調解的新模式。鄉(xiāng)賢調解是我國鄉(xiāng)賢文化在“楓橋經驗”中的應用。所謂鄉(xiāng)賢文化,在中國古代是指傳統(tǒng)社會的士紳在鄉(xiāng)村社會建設、風習教化、鄉(xiāng)里公共事務中貢獻力量,人們尊重和依靠鄉(xiāng)紳的權威,而政府也借助鄉(xiāng)紳進行溝通和治理,逐漸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頗具特色的一種現(xiàn)象?!皸鳂蚪涷灐狈浅W⒅剜l(xiāng)賢調解,因為和司法訴訟程序相比,鄉(xiāng)賢調解更能夠及時趕到現(xiàn)場處理糾紛矛盾,而鄉(xiāng)賢更為了解雙方的利益所在,能夠提出更為妥當的方案,也更易于說服當事人,同時當事人往往自愿履行,避免了執(zhí)行難的問題。今天,鄉(xiāng)賢文化隨著社會的變遷,有的瓦解,有的完成革新,形成“新鄉(xiāng)賢”階層?!靶锣l(xiāng)賢”可以涵蓋基層干部、德高望重的退休官員、具備專業(yè)知識的本土精英或服務群眾的外來精英等。而法律援助參與到糾紛化解的工作當中,便是對鄉(xiāng)賢調解的補充和發(fā)展。具備法律專業(yè)知識的律師可以成為“新鄉(xiāng)賢”隊伍中堅實的力量,贏得群眾的信賴。

        法律援助參與糾紛化解的意義

        在紀念推廣“楓橋經驗”50周年大會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充分認識“楓橋經驗”的重大意義,適應時代要求,創(chuàng)新群眾工作方法,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矛盾,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fā)展好。在糾紛化解過程中,引入法律援助制度,正是新形勢下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解決矛盾、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的一次有益嘗試。

        (一)法治思維:法律援助使糾紛化解更具中立性

        介入矛盾雙方進行調解的第三方只有客觀中立,才能公正化解糾紛,保障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由中立的第三方參與糾紛化解早已成為法治國家的共同做法,如“審判中立”?!皸鳂蚪涷灐敝辛⒌鼗饧m紛也不例外。經過50余年的發(fā)展,“楓橋經驗”在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和法治化等方面功不可沒,但是必須承認,許多調解組織行政色彩濃厚,以“走群眾路線”為精神內核的“楓橋經驗”,正面臨著與其設計初衷背道而馳的風險。造成這種不利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調解人員幾乎均與體制有關,他們或者是政府退休人員,或者是村委會成員,而且其工資來自財政撥款;再如調解組織或者隸屬于工青婦,或者下設于村兩委,儼然基層政府。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將“楓橋經驗”調解組織等同于政府機關的現(xiàn)象不足為奇?;谏鲜鲈?,參與糾紛化解尤其是群眾與政府部門的糾紛時,相關調解組織很難做到客觀中立。因此,在推動全面依法治國和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時代背景下,引入中立的第三方,對于實現(xiàn)法治并確保社會和諧穩(wěn)定至關重要。法律援助作為一項以維護公平正義為根本目的的司法制度,主要應用于訴訟程序中,吸收援助律師參與糾紛化解等非訴活動不過是近幾個月的最新嘗試。事實上,援助律師以中立的第三方介入糾紛,具有不受體制干擾、客觀中立的天然優(yōu)勢,應受到充分重視。

        (二)法治方式:法律援助使糾紛化解更具專業(yè)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深刻變革,專業(yè)性、行業(yè)性糾紛大量上升,糾紛的有效解決,是我國在社會轉型期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律師由于其獨特的專業(yè)優(yōu)勢、職業(yè)優(yōu)勢和實踐優(yōu)勢,在解決專業(yè)性糾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加強行業(yè)性、專業(yè)性人民調解組織的建設。據統(tǒng)計,目前全國共有行業(yè)性、專業(yè)性調解組織4.5萬個,其中醫(yī)療糾紛調解組織約7000個,道路交通調解組織約5500個,勞動爭議調解組織約7000個,物業(yè)糾紛調解組織約5000個。如果沒有律師的專業(yè)支持,發(fā)揮這些調解組織的專業(yè)性幾乎是空談。與傳統(tǒng)的以道德規(guī)范解決糾紛的調解方式不同,援助律師更擅長以法治方式、用專業(yè)法律知識協(xié)調矛盾雙方,從而使雙方當事人更為理性地參與和尊重調解的過程,并基于信服和認可及時落實調解的結果。

        法律援助參與糾紛化解的實踐概況

        (一)比較法視野下的糾紛化解法律援助

        國外律師參與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即非訴訟糾紛解決)的實踐做法由來已久。ADR是對各種非訴訟機制的總稱。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隨后迅猛地發(fā)展,逐漸在更多國家中推廣。而外國律師在ADR當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并且在ADR中的地位逐漸提高,對糾紛解決的輔導性地位向主導性地位逐漸轉變——律師不僅僅只能作為一方當事人的代理人,而且可以作為調解員、專業(yè)的第三方或者仲裁員的身份參與其中。

        以美國為例,在美國的司法調解制度當中,調解員一般由法官的助理或者書記員擔任,但是特殊情況下,也會請志愿律師擔任調解員。換句話說,美國的司法調解制度一直都有律師團體的參與。志愿律師基于他們的專業(yè)知識和業(yè)務能力,在面對較為復雜、專業(yè)性強的案件時,可以更好地發(fā)揮調解員的職能。其他國家對于律師參與ADR也同樣十分重視。在英國,1988年便成立了由事務律師組成的“家庭事務調解協(xié)會”,類似的律師行業(yè)協(xié)會得到了英國政府的重視,1990年便成立了“英國有效爭議解決中心”,不僅提供調解服務,更重要的是承擔了培訓調解員的任務。在日本,眾多的律師協(xié)會當中都設立了仲裁機構,而當中更多地以調解作為案件的處理方式。

        可見,許多國家對于律師參與到ADR當中十分重視,并且形成了相應的配套機制,在實踐中形成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二)糾紛化解法律援助在中國

        我國法律援助建設起步晚,但是發(fā)展迅速,自1984年11月西北政法學院成立第一家高校法律援助機構(西北政法學院法律服務中心)、1995年2月廣州市成立第一家政府法律援助機構以來,各類法律援助機構的組織建設在全國范圍內不斷發(fā)展完善;1996年,第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修改了《刑事訴訟法》,并隨后在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律師法》,標志著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國正式確立。2003年,國務院通過了《法律援助條例》,但該條例在條文上著重訴訟方面的規(guī)定,而缺乏非訴訟方面特別是調解的規(guī)定。但是實務中,非訴訟案件也是我國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部分。2014年,法律援助律師辦結了812247件民事案件,其中包含434050件非訴訟案件,占民事案件數量的53.4%。其比重之大,表明了我國的法律援助律師也積極參與到非訴訟案件的處理中。

        為了更好地規(guī)范律師參與調解的工作,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頒布了《關于開展律師調解試點工作的意見》,要求在北京、黑龍江等11個?。ㄖ陛犑校╅_展試點工作,促進律師參與調解工作,并要求具備條件的法庭設立律師調解工作室等建立了一系列配套機制。表明司法對于律師調解給予了相當的重視。在該意見的促進下,2017年10月,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成立了家事調解中心,這是北京市第一個調解中心。廣東省也在積極開展試點工作,2018年3月,廣東省律師協(xié)會律師調解中心成立后,便成功處理了廣東省中級人民法院移送的第一個案件。該意見邁出了規(guī)范我國律師調解工作的第一步,法律援助律師介入糾紛調解作為一種被長期忽視的法律援助方式,不同于傳統(tǒng)的援助律師介入訴訟模式。調研發(fā)現(xiàn),該試點工作的推行并未受到重視,部分試點地區(qū)至今未出臺細則、未落實工作,其中援助律師參與調解的開展則更為困難。

        法律援助參與糾紛化解的制度建議

        (一)指導原則

        1.自愿性原則

        8.加強蛻殼管理。通過投餌、換水、減少人為干擾、操作細心謹慎、創(chuàng)造安靜良好環(huán)境等措施促進小龍蝦群體順利統(tǒng)一蛻殼,防止蛻殼后餌料不足引起相互殘殺。

        與訴訟程序中法律援助的介入帶有一定的強制性不同,法律援助參與糾紛化解實際上是一種非訴調解,因此必須尊重當事人的自由意志,當事人主動申請或者自愿接受法律援助的,援助律師方能介入糾紛。堅持自愿性原則的原因有二,首先,調解的本質即以雙方當事人合意解決糾紛,因此,必須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維護當事人對自己權利的處分權;其次,律師介入調解的最終目的是糾紛化解,如果違背當事人意愿強制調解,即使達成調解協(xié)議,也會造成“調而不解”,使協(xié)議成為一紙空文。但是自愿性原則應從兩個方面進行約束,第一,當事人自愿申請法律援助介入糾紛并不排斥相關組織指派律師參與調解,對于特殊糾紛,尤其是專業(yè)性強、法益影響大的糾紛,相關組織有權啟動法律援助調解程序;第二,對于身份關系、婚姻關系的確認等不能通過調解解決的糾紛,即使調解過程有援助律師介入也不被允許。

        2.合法性原則

        援助律師參與糾紛化解應尊重事實和法律,依法調解。長期以來,以“楓橋經驗”為代表的調解機制重視勸導和感化,具有深厚的教化治理傳統(tǒng),“楓橋經驗”似乎更加是一種政治學或社會學的概念,和法學卻相去甚遠?,F(xiàn)有的研究論著、政策宣傳傾向也往往多于學術傾向, 因而也就難以發(fā)現(xiàn)其中隱含的深層次的法學問題。過分重視“楓橋經驗”的政策風向,忽視調解作為一種非訴方式解決糾紛的本身應有的法治特色,于黨中央所提倡的創(chuàng)新“楓橋經驗”、用法治思維和方式解決新型矛盾糾紛無益。因此我們必須在糾紛化解中堅持合法性原則,在程序法方面,援助律師的介入、調處過程應嚴格遵守調解程序,踐行回避制度,與相關糾紛有利益關聯(lián)的律師不能參與該起案件;在實體法方面,援助律師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依法促成調解,確保調解協(xié)議之公正,不能出現(xiàn)違反法律法規(guī)禁止性規(guī)定之事由。

        3.效益原則

        效益原則要求盡量降低成功化解一起糾紛的成本投入,包括調解組織、調解人員、雙方當事人的時間成本或者金錢成本。如果說公正原則是訴訟程序的“王牌原則”,那么效益原則在非訴調解(包括律師介入糾紛調解)中的地位應尤其突出。一是因為選擇調解而非訴訟的本來目的就是選擇交易成本最低的情況下達到對雙方都有益的交易,每一當事人都渴求和解產生的對訴訟的剩余最大化;二是因為我國律師資源稀缺,吸收一部分律師參與糾紛化解,勢必造成其他訴訟糾紛律師資源緊缺,而且援助律師的薪酬也會進一步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在這種情況下,糾紛發(fā)生后的訴訟與非訴的程序選擇、援助律師介入的糾紛類型、參與化解糾紛的方式等一系列影響司法效益的因素必須得到充分考慮。

        (二)糾紛調解法律援助的介入機制

        首先,法律援助能夠介入的案件范圍主要涵蓋各類民商事的糾紛,包括刑事附帶民事糾紛中的民事部分。正如前文所述,法律援助參與糾紛化解以自愿性原則作為指導原則之一,在當事人能夠自由處分的權益上,都可以自愿申請調解。但是身份關系、婚姻關系的確認等問題由于不屬于當事人能夠自由處分的權益,則排除于范圍之外。其次,為了保障法律援助的資源能夠充分地作用在經濟困難或者其他有需要的公民上,當事人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申請法律援助?,F(xiàn)行的《法律援助條例》明確規(guī)定了民事和刑事案件中申請法律援助提供代理人的條件,但是卻缺乏申請法律援助提供調解服務的條件。筆者認為,后者的條件可以參照該條例第十條和第十一條的規(guī)定,為有經濟困難的公民提供調解服務。

        符合條件的當事人的申請是最主要的介入方式。其次,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等部門在處理糾紛時,對可調、能調、愿調的案件當事人提出建議和勸導,讓其理解和選擇更適合的處理方式。同時,對于常見的交通事故糾紛、醫(yī)療侵權糾紛、房產糾紛等,各地司法局和交警部門、醫(yī)學會、國土房管等相關部門建立相應的訴調平臺,對糾紛的性質作出判斷并引導符合條件的當事人尋求法律援助的幫助,實現(xiàn)訴調分流。

        (三)法律援助參與糾紛化解的開展機制

        2.說服和疏導。在法援律師組織調解的過程中,應當仔細了解雙方的利益訴求。在此基礎上,依據自身的法律知識為雙方當事人的合理需求進行說理論證,讓對方當事人理解個中緣由;同時從客觀中立的角度為當事人排解心中的矛盾,緩和情緒,從而促成雙方和解。律師作為具備專業(yè)知識的第三方,其身份和地位往往能夠得到當事人的信賴,律師應當發(fā)揮這方面的作用,在當事人之間構建互相理解的橋梁。

        3.提出化解方案。法援律師應當用書面形式記錄各方當事人的爭議事項,以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讓雙方同意的調解方案,并經雙方當事人簽字確認。另外律師還可以鼓勵和見證當事人即時履行,避免遲延履行再次激化矛盾,這也會增強人們對法律援助律師調解的信心。

        4.交流和培訓。一方面,對成功調解的案件進行類型化整理,根據不同性質案件的不同處理方式總結經驗,在法律援助中心、人民調解委員會、律師行業(yè)協(xié)會等組織下交流經驗。另一方面,可以請在這方面工作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律師或調解員為其他人員提供培訓,彼此促進提升,這也是對“楓橋經驗”的貫徹和運用。

        (四)法律援助參與糾紛化解的保障機制

        法律援助機構與人民調解委員會層級設置

        1.組織建設保障

        不同于傳統(tǒng)的援助律師介入訴訟模式,法律援助參與糾紛化解實質是援助律師介入人民調解,因此在組織建設上,應結合法律援助和人民調解的既有成果,構建法律援助參與糾紛化解的新組織模式。

        觀察發(fā)現(xiàn),法律援助機構與調解委員會的層級設置正好相反,前者呈倒三角結構,后者呈三角結構。在市級及以上、村、居委會層面二者無重合之處,縣級、鄉(xiāng)鎮(zhèn)層面二者稍有共存。因此,應充分利用現(xiàn)有資源,由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分管領導統(tǒng)籌工作,重點加強縣級法律援助機構、鄉(xiāng)鎮(zhèn)司法所援助律師參與本級人民調解的力度;各縣級法律援助機構、鄉(xiāng)鎮(zhèn)司法所也應當加強對所轄村居委會基層糾紛的援助力度;經濟條件成熟的縣、鎮(zhèn)人民調解組織,應積極探索援助律師職業(yè)化道路,吸收援助律師專職從事調解工作。三管齊下,共同推動“楓橋經驗”的法治化道路。

        此外,要格外注意發(fā)揮社會律師的主體作用。由于編制、待遇等因素,我國發(fā)展專職法援律師道阻且艱。在此期間,應充分發(fā)揮社會律師的優(yōu)勢,鼓勵、聘請他們參與到人民調解工作中。社會律師必須具有一定的職業(yè)經驗和執(zhí)業(yè)年限,熱心調解事業(yè),社會聲譽良好。應建立社會律師參與調解的多元化渠道,例如根據律師事務所所在地劃片負責本地調解工作,指派社會律師前往相應的調解組織值班;有條件的律師事務所可以成立專門的調解工作室,減免調解費用或者享受調解補貼,將律師調解作為一項專門的業(yè)務運行,積極探索律師調解的市場化道路;各縣市律師協(xié)會應成立專門的律師調解辦公室,組織協(xié)會內律師展開來自本轄區(qū)公安司法機關委托的或者當事人主動申請的糾紛化解工作;各縣市共青團、工會、婦聯(lián)等組織要與當地律協(xié)積極合作,尋求律師幫助本部門分別負責的青少年、工人、婦女群體相關糾紛的調解工作;調解工作經驗性強,律師專業(yè)技能突出但是難以應對復雜的社會糾紛,因此必須加強律師與普通人民調解員之間的交流學習,分享經驗,優(yōu)勢互補。

        其次,還要充分發(fā)揮各大高校法科學子自發(fā)成立的法律援助相關社團的作用。首先必須認識到,法律援助介入糾紛化解的援助者并不應局限于律師、調解組織和法援機構,具備專業(yè)知識、調解能力的法學教師、學生也可以積極參與到調解工作中去,尤其是我國各類糾紛數量巨大、律師數量有限、調解組織法學專業(yè)能力欠缺的大背景下,吸收法科學子隊伍參與調解更為必要。調查發(fā)現(xiàn),各政法院校、各高校法學院幾乎均設有法律援助團體,其學術能力、師資力量、工作能力已初具規(guī)模,這些團體常年義務接受群眾的大量法律咨詢。近年來,各大高校相繼與政府機構強強聯(lián)合,探索建立新型法律援助研究機構,例如2018年1月中國政法大學在司法部的支持下成立國家法律援助研究院,標志著我國法律援助事業(yè)從重視機構建設向加強理論建設的轉型。如果充分利用這些高校團體參與到調解工作中,將大幅解決我國當前面臨的調解困境。

        最后,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建設律師介入糾紛調解的信息化途徑。2017年8月,司法部《關于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的意見》中強調提供法律咨詢的重要性,為人們面對的法律困境提供指引,并利用現(xiàn)代信息科技實現(xiàn)線上線下互補,應對數量龐大的各類糾紛。要充分利用“12348”法律援助熱線,嘗試開辟律師調解專線;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信息平臺,例如有些地區(qū)創(chuàng)新建立微信糾紛解決群,矛盾雙方在微信群里交流、談判,律師在微信群里建言獻策、講解法律,省時省力,極具創(chuàng)意和效率;有些地區(qū)打造了專門用于糾紛調解的APP,聚合法律專家、調解人員、執(zhí)業(yè)律師在線上服務,通過媒體推廣給當地居民,鼓勵居民下載使用,有了矛盾直接通過APP上的律師和調解人員解決,“小事不出村”變成了“小事不出手機”,方便高效;此外,要充分利用大數據,致力于大數據平臺的建設和應用,將歷史上的糾紛類型和應用法律上傳到云端,建立律師與調解大數據交互平臺,讓律師更加直接地應用相關法律調解類似糾紛,既高效,又正確,又能使糾紛雙方信服,同時,大數據平臺通過各層次、地域之間糾紛調解資料的報備和共享,還可以預測某一地域、某一時期的可能出現(xiàn)的糾紛種類,提前選取有相關經驗的律師介入糾紛化解,充分利用有限的律師資源,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專長,提高糾紛化解的成功率。

        2.物質保障與精神激勵

        保障短缺是目前我國各類援助律師面臨的共同困境,糾紛調解援助律師作為意義重大的新生制度,尤其應增加物質保障,并注重該制度的公益性質,進行精神激勵。首先,應加大政府購買法律服務的力度。按照《財政部、司法部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民調解工作經費保障的意見》,落實援助律師作為調解人員的經費補貼,并根據當地經濟發(fā)展實際建立動態(tài)增長機制,還應按照《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的要求,把人民調解以及援助律師調解作為社會管理性服務內容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目錄;第二,爭取分級財政預算,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以區(qū)縣財政為主,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以省市財政為主,共同解決援助律師調解經費問題,對中西部地方特別是貧困地區(qū),要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第三,積極吸收各類公益基金、社會組織的捐贈,尤其是高校法律援助組織,應大力加強與律師事務所合作,爭取律師事務所的援助基金;第四,重視精神激勵,包括對參與法律援助的律師個人、積極組織調解援助的律師事務所和調解組織,充分利用多媒體渠道,通過先進事跡展播、評選、頒獎大會等方式,對優(yōu)秀個人和組織進行精神激勵,增強廣大律師參加調解的積極性、榮譽感和自豪感。

        結論

        “楓橋經驗”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進了新時代。當前各項法治改革進入深水區(qū),而“楓橋經驗”作為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滿足基層人民利益分配的糾紛化解模式,也面臨著法治化轉型難題,同時也面臨改革創(chuàng)新機遇。新時代下,將法律援助制度引入糾紛調解機制,著力調整《人民調解法》、《法律援助條例》、《關于開展律師調解試點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法律文件的不協(xié)調、不完善之處,推動基層法治,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全面依法治國的宏偉藍圖。

        猜你喜歡
        楓橋經驗經驗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廣的經驗”評選
        黨課參考(2021年20期)2021-11-04 09:39:46
        經驗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廣的經驗”評選
        黨課參考(2018年20期)2018-11-09 08:52:36
        “楓橋經驗”和黨的群眾路線
        小經驗試試看
        檢察機關提起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問題檢視
        新常態(tài)下社會矛盾的多元解決機制的重塑
        法制博覽(2016年11期)2016-11-14 09:56:47
        基于“楓橋經驗”的新時期社會矛盾多元化解決機制探析
        當你遇見了“零經驗”的他
        都市麗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22
        我對組織指揮作戰(zhàn)的若干經驗
        軍事歷史(1984年1期)1984-08-21 06:24:32
        又黄又硬又湿又刺激视频免费|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熟妇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天堂av| 在线观看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伊甸园| 国产精品无需播放器|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av| av在线免费观看网站,|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视频中文|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者| 五月婷婷激情六月开心| 亚洲永久国产中文字幕|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 五月天婷婷综合网| 蜜桃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人妻av在线 | 四虎影视在线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一区| 国产免费精品一品二区三| 亚洲a∨无码精品色午夜| 2019最新国产不卡a| 亚欧同人精品天堂|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国产欧美精品aaaaaa片|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 国产69口爆吞精在线视频喝尿| 亚洲视频在线视频在线视频| 国内精品少妇高潮视频| 欧美aaaaaa级午夜福利视频| 91超碰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字幕高清视频婷婷| 国产a国产片国产| 在线免费毛片|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 日韩精品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精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久| 九九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色噜噜 | 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