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美食聞名天下,眾多風味特色小吃遍布大街小巷,尤以早茶點心“三絕”最負盛名。所謂茶點“三絕”,是指揚州茶館內用以佐茶的三大傳統(tǒng)名點:三丁包子、翡翠燒賣和千層油糕。
舊時,揚州城內曾廣為流傳一首民謠,歌詠茶點“三絕”:“早上起來日已高,只覺心里鬧潮潮,茶館里頭走一遭。拌干絲,風味高;蟹殼黃,千層糕;翡翠燒賣,三丁包;清湯面,脆火燒,龍井茶葉香氣飄……”揚州名人朱自清在他的《說揚州》中寫道:“揚州最著名的是茶館,早上去下午去都是滿滿的。吃的花樣最多……揚州的小籠點心,肉餡兒的,蟹肉餡兒的,筍肉餡兒的且不用說,最可口的是菜包子菜燒賣,還有干菜包子。菜選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點兒糖一點兒油,蒸得白生生的,熱騰騰的,到口輕松地化去,留下一絲兒余味。”
三丁包子是揚州茶點“三絕”之首,它以面粉發(fā)酵和餡心精細取勝。包子面皮“潔白如雪”,面軟而帶韌,食不粘牙。清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對此有專門描述:“揚州發(fā)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彼^“三丁”,即以雞丁、肉丁、筍丁制成,雞丁選用隔年母雞,既肥且嫩;肉丁選用五花肋條,膘頭適中;筍丁根據季節(jié)選用鮮筍。雞丁、肉丁、筍丁按1∶2∶1的比例搭配,雞丁大、肉丁中、筍丁小,顆粒分明。觀其三丁包,造型十分講究,形似荸薺鼓,口如鯽魚嘴,30多道疊褶層層迭起,如同藝術品。三丁包子又稱三鮮包子,三鮮一體,津津有味,清晨果腹,至午不饑。
其實,揚州三丁包子的始祖是五丁包子,它是選用參丁、雞丁、肉丁、筍丁、蝦丁作餡制成。相傳,乾隆有一次巡游揚州時,說到御膳早點的備辦,要做到這么五句話,即“滋養(yǎng)而不過補,美味而不過鮮,油香而不過膩,松脆而不過硬,細嫩而不過軟”。茶館一位姓丁的廚師聽后,細細琢磨:“滋養(yǎng)莫過于海參,少用一點,不過補;美味莫過于母雞,少用一點,不過鮮;油香莫過于肥肉,少用一點,不過膩;松脆莫過于冬筍,少用一點,不過硬;細嫩莫過于蝦仁,少用一點,不過軟?!庇谑?,將參丁、雞丁、肉丁、筍丁、蝦丁五味摻和加工成餡,制成包子。乾隆品嘗后,連連稱好,并題下“天下一品”4個大字。當地百姓想到這種包子的餡心用的是“五丁”,首創(chuàng)廚師又姓丁,便叫它“五丁包子”。后來茶社考慮到百姓的消費水平,將五丁減去參丁和蝦丁制成了三丁包子,流傳至今。
翡翠燒賣由揚州市富春茶社創(chuàng)始人陳步云首創(chuàng),其茶點名號就賦予人想象空間,賣相清新可人,系一道飽含了揚州特色的淮揚細點的著名茶點。搟成菊花邊狀的面皮包入青菜餡,形如石榴,底若錢幣,上端突露如蓬頭,點綴上少量火腿茸,色如翡翠,看著就令人愉悅,猶如滿園春色關不住。朱自清曾作文贊美道:“滋潤利落,決不膩齒膩舌,不但味道鮮美,顏色也靚麗悅目?!睙u里碧綠的顏色,透出蒸熟后薄如紙的面皮,猶如翡翠一般。輕輕地咬上一口,燒賣皮一點便破,由蝦仁、青菜和雞蛋制成的菜茸,甜油盈潤,清香爽口。吃下去后嘴里充滿著蝦仁的鮮香味,真可謂齒頰留香,回味無窮。翡翠燒賣甜中帶咸,口味獨特。甜的是揚州產的“梅嶺青菜”,取其葉斬成茸,以熟豬油、火腿末、綿白糖、食鹽拌和成餡。與其他各地咸的米燒賣相比,別有一番滋味。
清光緒年間,揚州可可居名廚福建人高乃超吸取了“千層饅頭”的“其白如雪,揭之千層”的傳統(tǒng)技藝,首創(chuàng)制作了千層油糕,但一直都是走街串巷叫賣,不成氣候。后來,富春茶社對其制作工藝進行改進創(chuàng)新,登上了大雅之堂,繼而成為揚州三大傳統(tǒng)名點之一。千層油糕以上白面粉、酵種、生豬板油、熟豬油、白砂糖、紅綠瓜絲為主料,以清肥慢長起酵法制作,通體半透明,芙蓉色,菱形塊,柔韌異常,糕分64層,層層糖油相間,層次清晰分明,糕面布以紅綠瓜絲,觀之清新悅目,食之綿軟甜潤,香糯爽口。揚州各處茶館、點心店都以此作招牌名點,招徠顧客,因其為他地所無。1983年,揚州特一級點心師董德安以千層油糕參加全國烹飪大賽,技驚四座,獲全國最佳點心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