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讓卓瑪 南嘉格列 李曉君 劉君
(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超聲科,青海 西寧 81000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1〕,在西方女性中,乳腺癌在惡性腫瘤中居首位,雖然在我國乳腺癌仍屬于低發(fā)區(qū),但隨著社會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發(fā)病率也呈逐年上升,尤其在一些大城市和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其發(fā)病率大幅度增加〔2〕。乳腺癌可分為四期,其分期與病患的預后情況有著密切關系,如5年生存率一期為84%~100%,二期為76%~87%,三期為38%~77%,四期為16%~20%〔3〕。故對乳腺癌患者來說,要進行及時并準確的診斷是進行有效治療及預后的關鍵因素,也是提高生存質量和生存率的重要因素。隨著科技發(fā)展的突飛猛進,現(xiàn)代醫(yī)學也越來越先進,其對乳腺癌的診斷手段也大有提高,檢查項目也種類頗多〔4〕,其中有乳腺體檢、紅外線檢查、乳管鏡檢查、CT 檢查、MRI 檢查、B超、鉬靶等,目前臨床上比較常用的是觸診、B超和鉬靶,本文通過與術后病理結果相比較,探討觸診、B超和鉬靶三種診斷手段在早期乳腺癌中的檢查判斷浸潤性乳腺原發(fā)病灶的準確性,以便加強乳腺癌早期診斷和防治。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接受就診的200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為女性,年齡30~74〔平均(45±5.6)〕歲,均進行手術治療,并且在術前2 w內接受B超和鉬靶檢查,其觸診和病理資料完整,病理結果證實均為浸潤性乳腺癌。其中一期70例,二期59例,三期71例。病理結果顯示單純?yōu)榻櫺孕∪~癌60例,浸潤性導管癌90例,髓樣癌10例,其他類型乳腺癌40例。排除以下患者:①男性;②未手術的乳腺癌患者;③乳腺原位癌;④曾采用過的新輔助治療;⑤原發(fā)腫物已局部切除。
1.2檢查方法及儀器 觸診是指腹在乳房表面按象限觸診,按順序觸診腋頂和腋窩側壁,若是所觸摸到的原發(fā)性腫物具有質地硬、邊界不清,與表皮粘連、橘皮樣變等特征,可被疑為惡性;腋窩淋巴結具有直徑大于1.0 cm、固定、質地硬、多發(fā)、融合等特征時可被疑為惡性。使用GE E8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患者雙側乳腺各個象限做多切面掃查,超聲探頭頻率為8~12 Hz。觀察并記錄病灶的部位、大小、數(shù)目、形態(tài)、邊界、內部回聲、有無鈣化灶等特點。若乳腺原發(fā)腫物具有實性、邊界不清、低回聲、角狀突起、合并鈣化等特征,則可被疑為惡性;若腋窩淋巴結直徑大于1.0 cm、形態(tài)異常、皮髓質分界不清、相互融合,則被疑為陽性〔5〕。鉬靶機應用芬蘭普蘭梅德NuanceDR數(shù)字化乳腺鉬靶X線機,標準四投照位。檢查時讓患者取坐位或立位,每列均對雙側乳腺軸位和斜位進行攝片,如需要可加攝特殊體位。其投照條件35 kV,曝光量自動控制。觀察并記錄每位患者的乳腺位置、類型、大小、形態(tài)、邊緣、清晰度、有無鈣化(包括鈣化大小、形態(tài)、數(shù)量、密度及分布等) 等指標。若乳腺原發(fā)腫物具有邊界不清、密度高、毛刺、合并沙礫樣鈣化等特征,則被疑為惡性,若腋窩淋巴結腫大、形態(tài)異常、多發(fā)等,則被疑為陽性。病理切片采用日本OLYMPUS CX41顯微鏡進行觀察。
1.3圖像分析 B超和鉬靶檢查判斷的結果均參考醫(yī)療診斷報告,由2位專業(yè)影像科醫(yī)師共同閱片達成一致意見。所有病灶的分級均根據美國放射學會 BI-RADS分級標準,其中BI-RADS 1~4 級病灶被認定為良性,5 級病灶認定為惡性〔6〕。
1.4病理檢查 病理樣本通過 HE 染色和腫瘤細胞的免疫組化進行分析,診斷其為良性或惡性腫瘤。
1.5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χ2檢驗。
2.1觸診、B超和鉬靶對乳腺癌原發(fā)病灶診斷結果 觸診、B超和鉬靶三種檢查方法診斷結果顯示,觸診檢查時病灶的病變率為57.0%,非病變率為43.0%;B超檢查時病灶的病變率達88.0%,非病變率為12.5%;鉬靶檢查時的病變率為69.0%,非病變率為31.0%。三者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1.583,P<0.01)。其中B超檢查對于乳腺癌原發(fā)病灶的檢查準確性最高,其次是鉬靶檢查,觸診檢查的效果最差。
2.2三者聯(lián)合檢查乳腺癌原發(fā)病灶大小的一致性 對于乳腺癌原發(fā)病灶的大小的檢測,觸診和B超檢查結果完全一致的有135例(67.5%);觸診和鉬靶檢查結果一致的有67例(33.5%),B超和鉬靶檢查結果完全一致的有83例(41.5%);三種方法檢查均一致的有55例,占27.5%。四組檢查結果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3.652,P<0.01)。
2.3觸診、B超及鉬靶診斷的效能比較 觸診、B超和鉬靶三種方法檢查浸潤性乳腺癌的陽性預測值均大于陰性預測值,陽性預測值分別為79.4%、94.7%和88.6%,陰性預測值分別為56.8%、55.7%和50.9%。而B超的靈敏度和特異度最高,分別為60.1%和90.4%;鉬靶檢查的靈敏度和特異度次之,分別為57.8%和84.6%;觸診檢查的靈敏度和特異度最差,分別為44.2%和80.3%。
近年來,乳腺癌發(fā)生率逐年升高,好發(fā)于31~55歲年齡組中,其病死率也上升至女性全身腫瘤的第一位〔7〕。早期乳腺癌的體征癥狀不是很明顯,容易被人忽視,但在五年內生存率大約70%,因而乳腺癌的早期檢出和診斷是非常有意義的,也是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關鍵〔8〕。乳腺癌多數(shù)源自乳腺腺管上皮細胞,即為導管癌,在所有乳腺癌中所占比例約為93.5%,有部分源自腺泡上皮,稱為小葉癌,約占5.5%,還有其他的惡性腫瘤約占1%〔9〕。在目前比較認可的乳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的變化過程是“多階段發(fā)展模式”假說,即“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10〕,故要從細胞無限增殖到發(fā)展成臨床所能檢查到的腫塊需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故為了提高其生存率,必須做好早期檢查,這樣才能對下一步的臨床治療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另一方面,一些因素會影響到醫(yī)師制定診斷治療決策,如病情的發(fā)展,如乳腺癌腋窩淋巴結有否轉移,原發(fā)腫瘤大小等,這對于能否準確判斷原發(fā)病灶來治療乳腺癌患者尤為重要。目前臨床上幫助醫(yī)生做出正確判斷的診斷手段有很多種,其中最常使用是觸診、B超和鉬靶。而因為這些診斷手段采用的儀器、原理和所診斷的結果不是相同,故對于原發(fā)病灶做出的判斷也會出現(xiàn)差異,因此醫(yī)師們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如何通過不同的檢查結果的特點來判斷其準確性。
本研究顯示,觸診、B超和鉬靶三種檢查方法判斷乳腺癌原發(fā)病灶的大小差異較大,臨床上對于乳腺癌的各種檢查方法均具有其優(yōu)點和缺點。對于浸潤性乳腺癌患者,采用觸診和鉬靶手段診斷容易漏診,而B超診斷乳腺病灶的準確性比較高,因而對于觸診或鉬靶的可疑性病灶,建議采用B超作進一步檢查,以此提高診斷的乳腺病灶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