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超 ,劉深賀 ,程春寶,周子超 ,阮健 ,南良康 ,張淑君
(1.農(nóng)業(yè)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武漢 430070;2.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武漢 430070;3.湖北省畜禽育種中心,武漢 430070)
奶牛配種后,及時且準確的妊娠診斷對于牧場高效的繁殖管理十分重要。未妊娠奶牛若不能及時診斷出來,會延長空懷期,導致產(chǎn)犢間隔延長,繁殖效率降低,產(chǎn)奶量降低,進而造成經(jīng)濟損失等[1,2]。因此,配種后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nèi)進行準確的妊娠診斷,在奶牛生產(chǎn)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常用的奶牛妊娠診斷方法主要有直腸檢測法、超聲波檢測法和妊娠相關物質檢測法等。近年來,隨著高通量技術的發(fā)展,轉錄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及中紅外光譜(mid-infrared spectroscopy, MIRS)等新型技術也已應用于奶牛的妊娠診斷,且已經(jīng)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傳統(tǒng)的奶牛妊娠診斷方法主要是直腸檢查法和超聲波診斷法等。通常情況下,這兩種檢測法相結合,稱為經(jīng)直腸超聲波檢測法。此外,也有經(jīng)皮膚的超聲波檢測法。Hunnam等分別利用經(jīng)直腸和經(jīng)皮膚超聲波技術對1 570頭奶牛進行妊娠診斷,結果表明,在人工授精后31~155d,經(jīng)直腸的準確率高于經(jīng)皮膚法,在156~196d,二者的準確率無顯著差異,幾乎均可達到100%。由于經(jīng)皮膚法簡便,易于操作,因此,經(jīng)直腸法適用于早中期妊娠診斷,而經(jīng)皮膚法適用于中晚期妊娠診斷[3,4]。Gaja等利用超聲波技術監(jiān)測人工授精后牛黃體變化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未妊娠牛在14~23d黃體逐漸退化;而妊娠牛在14~23d黃體維持在一定大小,不發(fā)生退化,且在18~23d妊娠牛黃體退化率顯著低于未妊娠牛[5]。Gomez-Seco等表明,從人工授精后第19天開始,未妊娠牛的黃體開始退化,而妊娠牛的黃體體積保持在一定大小,且在20~22d,妊娠牛黃體體積顯著大于未妊娠牛[6]。Scully等利用超聲波技術研究表明,在人工授精后7~18d,妊娠牛與未妊娠牛的黃體回聲特征及子宮回聲特征無明顯差異,黃體的面積及黃體的血流面積也無明顯差異,然而,在16~18d妊娠牛的黃體血流量比(黃體血流面積與黃體面積的比值)顯著高于未妊娠牛[7]。
由此可見,利用經(jīng)直腸超聲波技術,通過監(jiān)測黃體的退化情況、面積大小或者其他特征,可對奶牛進行妊娠診斷。但這兩種診斷法操作過程繁瑣,易對牛產(chǎn)生侵入性傷害,同時對操作人員的技術要求比較高,若操作不當,容易造成胚胎死亡[8]。
妊娠期間,由于生殖器官分泌水平的改變或者早期孕體的特異性表達,會導致母體血液、乳汁中的部分妊娠相關物質,如孕酮、妊娠相關糖蛋白(pregnancy associated glycoproteins, PAGs)等的含量發(fā)生改變,這種改變可被用作妊娠診斷。
孕酮主要是由卵巢上的黃體分泌。奶牛配種后,未妊娠牛由于黃體的退化,孕酮含量較低,而妊娠牛因黃體持續(xù)存在,孕酮含量可維持在較高水平。Gaja等研究表明,未妊娠牛在人工授精后第16天開始,血液中孕酮含量急劇下降,妊娠牛則可維持在一定水平,在18~23d,妊娠牛顯著高于非妊娠牛[5]。Scully等得出同樣的研究結果[7]。Gomez-Seco等研究表明,從人工授精后第18天開始,未妊娠牛血液中孕酮含量持續(xù)下降,妊娠牛則維持在一定水平,18~22d妊娠牛顯著高于未妊娠牛[6]。此外,Xu等研究表明,妊娠牛乳汁中孕酮含量均大于7ng/mL,而非妊娠牛則低于3ng/mL[9]。
妊娠相關糖蛋白(PAGs)是哺乳動物妊娠期間,由胎盤滋養(yǎng)層細胞合成并分泌的一類糖蛋白,其中,妊娠特異性蛋白B(PSPB)是最早被鑒定的妊娠相關糖蛋白家族成員。Friedrich等研究表明,奶牛配種后,未妊娠牛血液中PAGs含量維持在較低水平,妊娠牛在約22d開始其含量逐漸升高,25~35d,妊娠牛含量顯著高于未妊娠牛[10]。Gajewski等研究表明,奶樣中PAGs含量的變化趨勢與血樣中一致,即未妊娠牛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而妊娠牛從配種后第28天開始逐漸升高[11]。
通過檢測妊娠相關物質的含量進行妊娠診斷,具有簡單、快速等優(yōu)點。然而,這種方法一般在配種后四周左右才能獲得可靠結果,其靈敏度、特異性、陽性預測值以及陰性預測值等指標一般均可達到90%以上[11,12~20]。而在配種后的第一個情期內(nèi)(21d),利用上述四個指標無法獲得可靠的結果。因為奶牛的發(fā)情周期是21d,這就會導致授精后未妊娠奶牛錯過配種時期,從而增加生產(chǎn)成本。此外,妊娠相關物質的檢測方法主要是放射免疫法(RIA)和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等。然而,這兩種方法對檢測儀器設備要求比較高,費用昂貴,尤其是RIA法,需要使用專門的放射性同位素,若操作不當,會造成放射性同位素的浪費甚至會有輻射的危害[9]。
近年來,隨著高通量技術的逐漸成熟,一些新型技術,如轉錄組學技術、蛋白組學技術、代謝組學技術以及中紅外光譜技術(mid-infrared spectroscopy,MIRS)等已應用于奶牛的妊娠診斷。這些新型技術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組學技術已初步鑒定到一些妊娠相關生物標志物,如基因、miRNA、氨基酸以及蛋白質等,MIRS技術已初步鑒定出若干妊娠奶樣與未妊娠奶樣的差異光譜區(qū)域或應用于奶牛妊娠診斷判別模型的建立等。
3.1.1 基因
Mayer等研究表明,人工授精后第20天,妊娠奶牛血液中art2a和bovb基因的表達量顯著高于未妊娠奶牛,尤其是bovb基因靈敏度以及特異性達到83%和75%[21]。Sakumoto等采集人工授精后14~18d的奶牛血樣,通過qRT-PCR研究表明,妊娠CCL8和CXCL10基因的表達量呈現(xiàn)上升趨勢,且在第18天時顯著升高,而非妊娠牛的表達量無變化。由此可見,通過檢測這些基因的表達量變化有助于早期妊娠診斷[22]。Yoshino等研究表明,人工授精后20~22d,妊娠奶牛血樣中ISG15和MX2基因的表達顯著高于未妊娠奶牛,診斷準確率可達到80%[23]。
3.1.2 miRNAs
Ioannidis等采集發(fā)情后第0、8和16天未妊娠奶牛的血樣以及配種后第24天妊娠奶牛的血樣,通過miRNA測序以及qPCR驗證的方法,發(fā)現(xiàn)16個差異表達的miRNA,此外,妊娠牛miR-26a的表達顯著高于未妊娠牛,因此miR-26a可以作為早期妊娠診斷的潛在的生物標志物[24]。隨后,為了擴大妊娠診斷的范圍,Ioannidis等對發(fā)情當天和配種后第60天妊娠奶牛的血樣進行miRNA測序,結果共發(fā)現(xiàn)77個差異表達的miRNA,且miRNA-26a在發(fā)情當天、配種后第8、16和60天妊娠牛血樣中的表達量呈現(xiàn)上升趨勢,且在配種后第8天妊娠牛血樣中的表達量就顯著高于發(fā)情當天,進一步表明miRNA-26a在奶牛早期妊娠階段可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25]。Schanzenbach等采集發(fā)情后第4、12、18天奶樣以及配種后第4、12、18天妊娠牛的奶樣,通過miRNA測序方法共發(fā)現(xiàn)25個差異表達的miRNA[26]。Markkandan等在未妊娠牛和配種后第30天妊娠牛的血樣中共檢測出29個差異表達的miRNA[27]。
3.1.3 氨基酸和蛋白質
Han等采集未妊娠牛的奶樣和人工授精后第35天妊娠牛的奶樣,利用蛋白質組學分析技術,發(fā)現(xiàn)39個差異表達蛋白。進一步通過蛋白質免疫印跡驗證實驗將lactoferrin以及alpha-1G確定為早期妊娠診斷的生物標志物[2]。GUO等以10頭奶牛為研究對象,經(jīng)同期發(fā)情處理后,采集發(fā)情當天和人工授精后第17天乳樣(10頭奶牛后期均被確定為成功妊娠),采用高效液相色譜-四極桿-飛行時間質譜(LC-Q/TOF-MS)代謝組學技術,篩選兩組乳樣的代謝差異物,最終將L-酪氨酸、N-乙?;?L-酪氨酸、L-脯氨酸、四氫1-苯甲基-1,2,3,4-四氫異喹啉、鳥苷和十七烷基肉堿確定為妊娠識別階段的潛在乳樣生物標志物[28]。Johnston等利用LC-MS/MS技術對奶牛發(fā)情當天與人工授精后第21天乳樣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APOB、SPADH1、PLIN2和LPO在乳清中差異表達,PIGR、PGD、QSOX1、MUC1、SRPRA、MD2、GAPDH、FOLR1、GPRC5B和HHIPL2,在富含細胞外囊泡的乳清中差異表達,這些蛋白質可能成為潛在的妊娠診斷生物標志物[29]。
中紅外光譜(mid-infrared spectroscopy, MIRS)技術是基于特定區(qū)域中特定波長的各種化學基團的振動,用于定性或者定量檢測物質的一種技術[30]。作為一種新型現(xiàn)代分析檢測技術,MIRS技術具有無損、快速、高通量和低成本等優(yōu)點,已被廣泛應用于牛奶的大規(guī)模檢測[31]。目前,MIRS技術主要是預測牛奶中營養(yǎng)成分的含量,如脂肪酸、礦物元素或者蛋白質等的含量[31],以及判斷牛奶是否摻假或者是否有抗生素殘留[32~34]等,在奶牛妊娠診斷中的研究尚不多。Lainé等研究表明,妊娠對中紅外光譜968~1 577cm-1區(qū)域的影響最大[35]。Toledo-Alvarado等研究表明,利用脂肪、蛋白質、酪蛋白、乳糖、胎次以及泌乳天數(shù)等作為預測因子,采用一般線性模型預測奶牛是否妊娠時,將MIRS數(shù)據(jù)也作為預測因子加入到預測模型中,會提高預測模型的準確率[36]。這些研究為今后MIRS技術在奶牛妊娠診斷中的應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及時準確的妊娠診斷對提高奶牛場的管理效率和養(yǎng)殖經(jīng)濟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雖然已建立了多種奶牛妊娠診斷方法,如直腸檢測法、超聲波診斷法以及妊娠相關物質診斷法等,然而隨著奶牛養(yǎng)殖規(guī)?;图s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這些妊娠診斷方法越來越難以滿足現(xiàn)代奶牛養(yǎng)殖需求。因此,開發(fā)簡便、快速的奶牛妊娠診斷技術十分必要。今后,可利用組學等新型技術繼續(xù)篩選妊娠相關生物標志物,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尋找與妊娠相關的關鍵基因或者蛋白,并結合功能驗證實驗闡明關鍵基因或者蛋白的作用機制,進而應用于奶牛的妊娠診斷。此外,也可在現(xiàn)有 MIRS技術在奶牛妊娠診斷研究的基礎上,嘗試利用MIRS數(shù)據(jù)建立妊娠診斷判別模型,進而快速(甚至是在配后的第一個情期內(nèi))準確地判斷奶牛的妊娠狀況,進一步提高奶牛的繁殖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