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鐘琪
作者單位:410013 長沙,中南大學湘雅醫(yī)學院
康復是達到下述目標的一個過程,即旨在通過綜合、協(xié)調地應用各種措施,消除或減輕病、傷、殘者身心、社會功能障礙,達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社會功能上的最佳水平,從而使其借助某種手段,改變生活,增強自立能力,使病、傷、殘者能重返社會,提高生存質量;使病、傷、殘者在有些病理變化無法消除的情況下,達到個體最佳的生存狀態(tài)。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了康復機構的康復、上門康復服務和社基(區(qū))康復3種康復服務方式。康復醫(yī)學是具有基礎理論、評定方法及治療技術的獨特學科,是醫(y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促進病、傷、殘者康復的學科。研究有關功能障礙的預防、評定和處理(治療、訓練)等問題,與保健、預防和臨床共同構成全面醫(yī)學。其對象主要是由于損傷以及急、慢性疾病帶來的功能障礙者和先天發(fā)育障礙者。康復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主導方向的不同,臨床醫(yī)學以疾病為主導,而康復醫(yī)學以功能障礙為主導。常用的康復治療方法有:物理治療、作業(yè)治療、言語治療、心理輔導與治療、文體治療、中國傳統(tǒng)治療、康復工程、康復護理、社區(qū)服務等。
殘疾(障礙)是指外傷、疾病、發(fā)育缺陷或精神因素或解剖結構異常引起的生理功能或心理功能的任何喪失和異常。根據(jù)國際殘疾分類對殘疾者自身和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將殘疾區(qū)分為以下3種水平。
1.1 病損(缺損、缺陷)為殘疾的第一水平(屬生物器官系統(tǒng)水平的殘疾),患者只在解剖形態(tài)和(或)生理、心理功能上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異常或結構功能的缺損喪失,但不一定影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1.2 殘疾(能力障礙)為殘疾的第二水平,由于殘損使功能受限或缺乏,以致不能按正常的方式和在正常范圍內進行活動,是個體水平上的殘疾,影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1.3 殘障(殘廢)為殘疾第三水平,是社會水平上的障礙。功能和能力障礙的累積程度不僅影響到患者日常生活的獨立進行,并已造成其經濟、職業(yè)和社會等其他方面的不利,不能完成正常人對社會的作用。
社區(qū)康復是以社區(qū)為基地,依靠社區(qū)內自身的力量,包括殘疾者本人、殘疾者的家庭以及社會的力量和技術,在基層具體條件下,以簡便實用的方式向殘疾人提供必要的醫(yī)療、教育或職業(yè)康復等方面的服務。也就是說,在社區(qū)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土洋結合、因人而異地對殘障問題進行預防和康復綜合治理。它與專業(yè)康復是相輔相成的。強調殘疾人參與、殘疾人受益。
殘疾后需要重新就業(yè)時,必須通過對殘疾后的職業(yè)能力進行評價,并根據(jù)殘疾者所從事的職業(yè)進行就業(yè)前訓練,按照訓練結果決定何種就業(yè)方式,并協(xié)助安排就業(yè)。職業(yè)康復是以促使殘疾人能在職業(yè)上自立為目的的康復服務。
教育康復是指通過特殊教育而進行的康復活動,尤其是指對身區(qū)體器官有障礙和(或)精神智力有障礙的兒童給予康復性的教育活動。如盲人需通過特殊的、不同于一般文字的盲文,聾啞人需通過特殊的、不同于一般言語的手語等方法進行教育。
醫(yī)學康復大體包括以下程序。
5.1 評價通過問診、診察、化驗、康復功能檢查評定及診斷思考,根據(jù)殘疾的原因、病期及經過、全身狀況、現(xiàn)有殘疾及并發(fā)癥,以及精神、心理智力狀況、年齡、性別、社會及經濟背景等,重點對殘疾人的功能障礙進行綜合評價。
5.2 設定預期目標包括目標設定程序,目標的階段性,目標設立的目的。
5.3 治療程序表的制定包括預防對策在內的各種治療手段程序表。
5.4 治療實施根據(jù)總的治療方針,按處方上的治療種類實施。
5.5 再評價根據(jù)進行治療后患者的恢復情況,再次進行客觀的判定,了解患者是否按預期恢復,據(jù)此修正和補充程序表。
5.6 決定去向通過反復再評價,確認患者恢復已達頂點、癥狀已固定之后,決定患者今后的去向,如回歸原工作還是換工作,并提出復職注意和限制事項。
6.1 康復領域康復是范圍廣泛的綜合性事業(yè),它包括醫(yī)療康復、物理治療、作業(yè)治療、康復護理、言語治療、心理輔導、文體治療、傳統(tǒng)治療、康復工程、教育康復、職業(yè)康復和社會康復。
6.2 康復方式有專業(yè)康復(IBR)、社區(qū)康復(CBR)和上門康復服務(CRS)。專業(yè)康復是指集中康復專業(yè)人才和利用較復雜先進的設備進行康復工作,包括綜合醫(yī)院中的康復科(部)、康復門診、康復中心等。
康復處方與內服藥的處方很不相同,治療師要按照醫(yī)師處方親手進行治療??祻歪t(yī)師要充分掌握有關康復的知識,治療師也要掌握專業(yè)知識和技術。由于康復醫(yī)學涉及范圍廣泛,康復對象包括內科、骨科、腫瘤科、小兒科、神經科、精神科等??苹颊?,故制定康復治療處方時應由??漆t(yī)師與康復醫(yī)師共同商討后,由康復??漆t(yī)師開出處方。處方要求有治療目的、治療項目、治療部位、用量、治療時間、次數(shù)、禁忌和注意事項等?,F(xiàn)以右肩關節(jié)周圍炎為例,以消炎止痛、松解粘連、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為目的康復處方舉例如下。
7.1 物理治療超聲波1.0~1.5 W/cm2右肩部治療,移動法按摩5~10 min,1次/d?;蛴贸滩▽χ梅ㄎ崃?5 min/次,1次/d。
7.2 右肩深按和揉捏運動10~15 min。
7.3 右肩主動和輔助運動中度牽拉,肋木訓練,頭頂滑輪,用2.75 kg沙袋做Codman鍛煉,禁用暴力。
8.1 預防醫(yī)學側重研究流行病學、衛(wèi)生學、環(huán)境保護、安全防護等,以預防疾病的發(fā)生。采用社會措施、宣傳教育與醫(yī)學衛(wèi)生方法等對疾病進行預防,也包括殘疾的預防,減少各種病損的發(fā)生,促進健康、特殊防護,此為一級預防。
8.2 臨床醫(yī)學側重研究疾病的診斷技術、治療手段和處理方法,如手術、藥物及其他治療方法。也包括殘疾的早期診斷,合理治療,限制或逆轉由病損造成的殘疾,此為二級預防。
8.3 康復醫(yī)學又稱第三醫(yī)學,它不只滿足于做出疾病的診斷和處理,而側重于研究病、傷、殘所致各種障礙的原因、后果與恢復的可能性,以及恢復的方法。其目的是消除或減輕病、傷、殘所造成的功能障礙,最大限度地恢復其生活與勞動能力,防止殘疾轉化為殘障??祻椭委熞晕锢碇委?、運動療法、作業(yè)療法、言語矯治等功能訓練方法,以及代償和重建等方法為主,輔以必要的手術、藥物治療。康復的核必是功能的康復和整體的康復,即必須從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教育、職業(yè)活動上進行全面康復,此為三級預防。
預防畸形,矯正肢體攣縮變形.保持功能位置,支持和穩(wěn)定肢體和軀體,固定骨折部位,減輕疼痛,保護患病組織,抑制不隨意運動,補償功能活動。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包括穿衣、進食、洗漱、如廁、入浴、室內移動(輪椅、拐杖文具)、交流(口頭、筆談)、起居以及與生活有聯(lián)的活動(家務勞動、縫紉、育兒、購物和上下車等)。評定方法是讓患者實地進行每一項測驗項目,通過觀察以了解患者能夠完成或不能完成哪些活動,并將患者的能力在質和量兩方面與健全人進行比較,并做出其生活活動能力判定。常用的為三級評定,即完全自主、部分需人幫助、完全需人幫助。評定的方法有Barthel法、Katz法等。
最常用的有肌力測定、關節(jié)活動度測定、步態(tài)分析、電診斷(包括古典的時值測定、強度-時間曲線、直流-感應電檢查)和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測定、神經反射檢查、誘發(fā)電位,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測定、心理測驗、智力測驗、殘損分析、心肺功能檢查、代謝及有氧活動能力的測定,以及語言及視聽能力檢查與評定、職業(yè)能力檢查與評定等。
作業(yè)治療是一門指導患者參與選擇性活動的科學和藝術。目的是消除病態(tài),保持健康,增強患者參與社會、適應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生活的能力。作業(yè)評定包括:感覺運動功能評定、認知綜合功能評定、日常生活能力評定、社會心理功能評定和環(huán)境評估。
腦癱的評定內容包括小兒身體發(fā)育;軀體發(fā)育,如肌力、肌張力、關節(jié)活動度、原始反射或姿勢性反射、平衡反應、協(xié)調能力、站立和步行能力(步態(tài)),以及心理、智力及行為評定,語言功能評定,感、知覺功能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以及功能獨立能力評定。
14.1 急性期預防壓瘡、呼吸道和泌尿系統(tǒng)感染、深靜脈炎及關節(jié)攣縮和變形等并發(fā)癥。盡快地從床上的被動運動過渡到主動運動,為主動運動訓練創(chuàng)造條件。盡早開始床上的生活自理活動,為恢復期功能訓練做準備。
14.2 恢復期改善步態(tài),恢復步行能力。增強肢體協(xié)調性和精細運動能力,提高和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適時應用輔助器具以補償患肢的功能。重視心理、社會及家庭環(huán)境改造,使患者重返社會。
15.1 早期(骨折固定期)消除腫脹,緩解疼痛。
15.2 后期(骨折愈合期)消除殘余腫脹,軟化和牽伸攣縮的纖維組織,增加關節(jié)活動范圍和肌力,重新訓練肌肉的協(xié)調性和靈巧性。
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中,應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種物理因子與物理方法,如電、光、聲、磁、冷、熱、機械和放射能等作用于機體,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物理療法或理學療法。
物理療法對人體的作用可分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直接作用是指各種物理因子與物理方法直接引起局部組織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的變化。間接作用是指物理因子與物理方法作用于人體后,通過熱、電化學或光化學的變化,而引起體液改變;或通過神經反射與經絡穴位而發(fā)揮作用。
用電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電療法。根據(jù)其采用的電流頻率不同,常分為低頻電療法(采用>0~1 000 Hz的低頻電流)、中頻電療法(采用1~100 kHz的中頻電流)、高頻電療法(采用100~300 kHz的高頻電流)三大類。低頻電療法包括經皮電刺激療法、神經肌肉電刺激療法、功能電刺激療法等。中頻電療法包括等幅正弦中頻電療法、正弦調制中頻電療法、脈沖調制中頻電療法等。高頻電療法包括短波、超短波療法、分米波療法等。此外,還有直流電療法、靜電療法等。
超聲波是一種機械彈性振動波,它有與光波相似的物理性質。應用超聲波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超聲波療法。超聲波作用于人體時可產生微細按摩效應、溫熱效應、空化效應以及多種理化效應。在臨床主要應用于軟組織損傷、神經炎、神經痛等的治療,促進炎癥滲出的吸收,減少瘢痕形成,松解組織粘連,以及促進組織器官修復和功能改善等。
應用人工光源或日光輻射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光療法,常用的有紅外線療法、紫外線療法和激光療法等。
19.1 紅外線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松弛肌肉痙攣和鎮(zhèn)痛作用,常用于治療慢性軟組織勞損、扭傷和炎癥等。
19.2 紫外線是一種光化學輻射線,長波紫外線有抗過敏、抗佝僂病和治療銀屑病作用。中波紫外線有調節(jié)機體代謝、增強免疫力、刺激組織再生和上皮修復作用,常用于治療慢性潰瘍及經常感冒者。短波紫外線具有強烈的殺菌作用,常用于治療軟組織急性炎癥。
19.3 激光具有消炎、止痛、促進組織再生、降血壓及切割作用,常用于治療慢性炎癥、潰瘍等。
溫熱療法包括濕溫布、熱敷袋、石蠟、熱氣、蒸汽、溫水噴淋及沖洗等。溫熱由于物理作用使組織溫度升高,能促進炎癥產物及廢物溶解吸收,增強局部營養(yǎng),并有消除肌肉痙攣及強直的作用,因此常用于外傷后疼痛、殘肢痛、慢性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關節(jié)周圍炎、骨質增生性腰腿痛、手術后疼痛、肌肉痛等病,以緩解疼痛、緩解中樞性肌痙攣和肌強直。
寒冷療法是利用冰、冰水、氯乙烷、干冰等將低溫作用于人體表面而發(fā)揮治療作用的療法。它的主要作用機制是使血管收縮繼之擴張,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浮腫)和新陳代謝(抑制炎癥),降低肌肉活動(抑制肌痙攣)。治療開始時疼痛加重,繼之減輕(寒冷麻醉,疼痛緩解)。常用于治療外傷的急性期或后遺癥,如疼痛、腫脹、落枕、燒傷、急性腰痛和關節(jié)炎的急性癥狀等。
利用磁場作用于人體的病變部位或穴位,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磁療。它的主要治療作用有鎮(zhèn)痛、鎮(zhèn)靜、消炎、消腫、降低血壓等。對胃腸道有減少滲出、促進吸收和影響運動功能的作用。磁療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軟組織扭損傷、肌纖維組織炎、頸椎病、乳腺小葉增生、靜脈炎、泌尿道結石、膽結石、腮腺導管結石、耳郭囊腫、中央性視網膜脈絡膜炎、嬰兒腹瀉、支氣管炎、神經衰弱、毛細血管瘤、高血壓、冠心病、關節(jié)炎、結腸炎、盆腔炎、月經不調等。
運動療法又稱治療性運動,系通過力學的作用,根據(jù)疾病的特點和身體的功能狀況,借助治療器械和(或)治療者的手法操作以及患者自身的參與,通過主動和(或)被動運動方式來改善機體局部或整體功能,增強體魄,提高生活素質的一種治療和(或)鍛煉方法,也是康復醫(yī)學的基本治療方法之一。根據(jù)能量消耗可分為放松性運動、力量性運動、耐力性運動。根據(jù)肌肉收縮的形式分為等長收縮和等張收縮運動,以及等速運動等。根據(jù)動力來源可分為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
根據(jù)動力來源運動療法可分為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
24.1 主動運動包括隨意運動、助力運動、抗阻力運動這3種形式。主動運動需要肌力達到2級以上才能進行。
24.2 被動運動指在運動時患者完全不用力、肌肉不收縮、肢體處于放松狀態(tài),由外力完成整個運動過程。它具有防止骨關節(jié)粘連僵直、肌萎縮,維持關節(jié)現(xiàn)有活動度并改善肢體血循環(huán),提高整體功能的作用。被動運動常用于肌力<2級,或者需要保持關節(jié)活動范圍但又不能或者不宜進行主動運動的情況下,如按摩、關節(jié)松動術,器械持續(xù)性被動運動(CPM)和牽引治療等。
25.1 治療作用①維持和改善運動器官的功能。②增強心肺動能。③促進代償功能的形成和發(fā)展。④提高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能力。⑤增強內分泌系統(tǒng)的代謝能力。
25.2 臨床應用神經系統(tǒng)疾病如腦血管意外、顱腦外傷、脊髓損傷、周圍神經損傷等;運動器官疾病如四肢骨折、關節(jié)手術后、頸肩腰腿痛、骨質疏松癥。內臟器官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肺氣腫等。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癥、肥胖癥等。
物理治療中的聲、光、電、磁、熱等物理因素,多數(shù)都可以引起局部或全身產生熱量,血液循環(huán)旺盛和代謝增強,周圍血管擴張,甚至血壓下降,心跳、呼吸加快等反應。同時許多物理因素對于核酸、酶、生物膜以及能量代謝有顯著的影響或某種作用?;谏鲜鲈颍锢硪蜃又委煷嬖谝恍┫鄬勺C和絕對禁忌證。如腫瘤、結核在沒有使用足夠量的抗癌、抗結核藥物和其他治療前進行物理因子治療,則可能引起結核、癌腫的擴散;如果在積極的、足夠量的藥物和其他有效處理下進行治療,不但沒有害,相反還可提高治療效果。如利用發(fā)熱治療能提高腫瘤對放療和化療的敏感性以及局部藥物濃度。發(fā)熱治療還可引起腫瘤細胞原生質體結構的破壞,溶酶體膜不穩(wěn)定,DNA、RNA和蛋白質的合成受到抑制。物理因子治療對某些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階段是絕對禁忌的,如活動性出血期疾病或有出血傾向、高熱、婦女月經期下腹部、體內金屬存留部位、帶有人工心臟起搏器者、機體極度衰弱者、皮膚感覺喪失著等,高頻電療、超聲波、熱療等為絕對禁忌證。如特別需要者,要極為小心,采用高頻電療時,要用無熱量。另外,患者對某些物理因子治療過敏時,也視為禁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