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煥
種植大蒜應選擇土壤疏松、排水良好、有機質豐富的地塊栽培,以沙壤土為好,因沙壤土地土質疏松,適宜根系發(fā)育,返青早,抽薹早,蒜頭大且辛辣味濃,起蒜容易。
大蒜生長期長,種植密度大,需肥量大,搶茬耕翻,曬透垡土。一般要曬垡15天,秋旱年份不要曬垡,耕翻深度一般在25厘米~30厘米,一般畝施腐熟的農家肥(有機肥)3000千克~4000千克,磷酸二銨50千克,并配施20千克~30千克磷、鉀肥,若施用農家肥做底肥,應提前充分發(fā)酵腐熟后再使用,這樣不會出現燒傷蒜根,也不會引起地下蟲害。要精細整地作畦,畦寬1米~1.5米,以南北延長為好。
河南省臺前縣種植的大蒜品種主要是蒼山蒲棵大蒜,屬中晚熟品種,皮薄,白色,蒜瓣內皮稍顯粉紅色,生長期為240天左右,較耐寒,品質好,有高產優(yōu)質等特點。成株高80厘米~90厘米,假莖橫徑1.4厘米~1.5厘米,葉片綠色,條帶狀,互生,扇形排列,中部葉長30厘米~50厘米,寬2厘米,蒜薹綠色,長60厘米~80厘米,橫徑0.46厘米~0.65厘米,單根蒜薹重20克~30克。蒜頭橫徑一般在4.6厘米~5.1厘米,單蒜頭重45克,最大鮮重200克,干重150克,單頭8~10瓣,秋分播種,翌年5月26日至6月5日收獲,每畝收獲蒜薹450千克,鮮蒜頭2000千克。
大蒜播種時間為9月下旬,此時的溫濕度適合大蒜的幼苗出土和生長,可以使植株在越冬前長到5~6片葉,培育壯苗,此時植株抗寒力最強,在冬季不會被凍死。播種過晚,則苗子小,根系弱,積累養(yǎng)分較少,抗寒力較弱,越冬期間死亡多,必須嚴格掌握好大蒜播種期。
一般每畝播4.5萬株左右為宜,播種前要精選種瓣,要求種瓣達到“五無”標準,即無病斑,無破損,無爛瓣,無夾心瓣,無彎曲瓣。中晚熟品種行距為16厘米~18厘米,株距為8厘米~10厘米,畝用種150千克,“深栽蔥淺栽蒜”是農民多年實踐得出的經驗,播種時可采用3厘米~4厘米深的淺溝,按株行距定向(蒜瓣總背向南)排種,播種后覆土厚度約2厘米。待7~10天后及時破膜放苗,先播種后覆膜的地塊,約有80%的幼苗可自行頂出地膜,不能頂出地膜的用鐵鉤鉤破地膜放苗,以防灼傷蒜苗。
大蒜覆膜栽培可提高地溫,使大蒜安全越冬,培育壯苗,春季早發(fā),增溫保墑,整地作畦時,要達到畦面平整,土塊細碎,做成寬120厘米~180厘米畦,兩邊開溝,溝寬25厘米,深20厘米,提高覆膜質量。根據畦寬選用0.004毫米厚的超薄地膜,一般用200厘米地膜覆蓋,覆膜前先噴施除草劑,人工由上風向下風鋪膜,使地膜緊貼畦面,兩邊用泥土壓實,嚴防風鼓入膜內,充分發(fā)揮地膜的增溫保墑作用。
春季大蒜返青后,新根大量發(fā)生,要早澆返青水,并隨水每畝沖施尿素或復合肥10千克~15千克。蒜頭花芽和鱗芽陸續(xù)分化進入花莖伸長期,同時蒜葉和蒜薹迅速生長,應施速效鉀、氮肥10千克~15千克,以滿足需要,促使蒜薹抽生快,旺盛生長,收蒜薹后15~20天即可收蒜頭,此間蒜頭膨大期,適度灌水,不缺肥可以不追肥,收獲前5天停止灌水。
大蒜常見的病蟲害有灰霉病、病毒病、紫斑病和地蛆、薊馬等,化學藥劑可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同時注意施藥的安全間隔期。防治灰毒病可選用速克靈、萬毒靈;防治病毒病可用病毒A、植病靈等;防治紫斑病可選用多菌靈、代森錳鋅、托布津、殺毒礬等;防治地蛆和薊馬可用辛硫磷、毒死蜱。
大蒜分為蒜薹收獲和蒜頭收獲兩部分,在取薹前5~7天停止?jié)菜?,蒜出葉鞘并開始甩彎時,是收獲蒜薹的適宜時期,采收時最好在晴天上午10時后溫度升高時進行采摘,此時植株有些萎蔫,葉鞘與蒜薹容易分離,并且葉片有韌性,不易折斷,可減少傷葉,用專用的鐵削插到上面第三葉時,手一剜,蒜薹即掉。收獲蒜頭時用鐵鍬起出的蒜應每畦排成一行,然后把根切掉,就地晾曬,只曬蒜葉不曬蒜頭,翻動2~3次,莖葉干燥即可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