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豪 楊付明 胡澤華
湖北民族大學醫(yī)學部,湖北 恩施 445000
桐油別名桐子油,土家語名桐色是、桐時是,是大戟科油桐屬植物油桐(Verniciafordii(Hemsl.) Airy Shaw)的種子所榨取的油脂,在工業(yè)、國防和醫(yī)療等領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3]。武陵山區(qū)作為桐油的主要產地之一,使用桐油的歷史悠久。土家醫(yī)是中醫(yī)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善使用鮮藥外治。筆者通過對土家醫(yī)藥文獻閱讀整理及走訪當?shù)赝良裔t(yī)后發(fā)現(xiàn),桐油在土家醫(yī)藥中應用非常廣泛,尤其是在外治法中的應用所占比例很大,對其進行歸納綜述。
桐油入藥歷史久遠,早在唐代《本草拾遺》中就有記載,其性寒,“摩疥癬蟲瘡,毒腫”?!度杖A子本草》中記載,其有“敷惡瘡疥,及宣水腫”的功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言其外用可以“涂脛瘡、湯火傷瘡”,內服有“吐風痰喉痹,及一切諸疾,以水和油,掃入喉中探吐”的功效。桐油性味甘、辛、寒,有毒;功能涌吐痰涎,解毒殺蟲,潤膚生?。恢髦魏肀园b瘍,疥癬臁瘡,燙傷,凍瘡皸裂[4]。
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5],桐油的主要成分為桐酸、油酸、亞油酸等多種脂肪酸和植物甾醇等。因其所有毒,臨床中很少內服,大多外用。有醫(yī)家在臨床中觀察發(fā)現(xiàn),以桐油石膏外敷治療因輸液導致的靜脈炎[6-9]、化膿性靜脈炎[10]及脛骨結節(jié)軟骨病[11]等多種疾病,都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秦顯志[12]等發(fā)現(xiàn),以桐油涂在疣體表面治療扁平疣總有效率可達98%。
土家醫(yī)認為,桐油性冷,味甜、微辣,有毒,有敗毒生肌,止咳化痰,殺蟲止癢,清心鎮(zhèn)狂等功效,常用來治療水火燙傷、咳嗽痰鳴、干疙鬧、癲狂病等[13]。
桐油在土家醫(yī)外治法中使用非常廣泛,筆者通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土家醫(yī)常用的35種外治法中,使用桐油的有12種,所占比例超過1/3。筆者根據(jù)其作用的不同,大致將其分為兩類:①火攻療法類,如燈火療法、麝火針療法、銀火針療法、提風療法、踩油火療法等;②推抹介質類,如外敷療法、涂擦療法、推抹療法、摸油鍋療法、趕油火療法、吸負療法以及刮痧療法等。
2.1 火攻療法類
2.1.1 燈火療法 燈火療法也稱陽燈火、明燈火,醫(yī)生用一節(jié)約10cm長的燈芯蘸桐油后點燃,直接點燒根據(jù)病情選取的穴位[14]49。黃惠勇[15]認為,直接燈火法主要適應于驚風癥、臍風、腹痛、乳蛾、癲癇等。
2.1.2 麝火針療法 麝火針療法,也叫雷火神針療法,先將治療部位以75%的醫(yī)用酒精消毒,再將事先制好的麝火球上淋上桐油并點燃,然后開始針刺,醫(yī)生手持燃燒的麝火針,直接快速地點刺患處或特定的穴位,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14]52。此法有舒筋活血、趕寒除濕等功效,常用于痹癥、痛癥、虛寒癥[16]。
2.1.3 銀火針療法 銀火針療法是把銀質針消毒后浸入桐油約4cm,待針身沾有適量桐油后取出,將針尖放在酒精燈外焰上灼燒1至2分鐘,豎直向下沿著病位邊緣迅速刺入,針刺深度根據(jù)病情而定[17]。此法類似于外科醫(yī)學中的切開排膿,因桐油可以導致針眼愈合較慢,利于膿液的排出,常用于癰疽膿腫等疾病。
2.1.4 提風療法 提風療法是將煮熟的雞蛋掏出蛋黃,在蛋窩中放入適量搗爛的鮮藥,再取漏斗狀白紙,向其中倒入適量的桐油,點燃紙筒,將燒熱的桐油滴在藥上約十幾滴,以拇指堵住蛋孔至溫度適宜,將其緊敷在小兒肚臍上,約30分鐘取下[14]56。此法具有趕風、趕寒、趕氣等功效,常用來治療小兒走胎、停食、發(fā)熱、腹瀉等疾病。
2.1.5 踩油火療法 將耕田用的犁頭燒紅后噴上桐油,會燃起火,以燃火烘烤患處。此法具有趕寒除濕的功效,多用于寒濕所致的疾病,如關節(jié)骨病、冷骨風、肚子痛等[14]53。
2.2 推抹介質類
2.2.1 摸油鍋療法 摸油鍋療法是將藥末放入鍋內,后倒入適量桐油,加熱至適宜溫度,鍋內浮起大量油沫,醫(yī)生以手快速抓取泡沫,推摩患者患處[18]。此法多用于小兒疳積、風濕痹痛等疾病。
2.2.2 趕油火療法 趕油火療法是將桐油倒入搪瓷碗中,加入適量的蔥、姜末,燒開2分鐘后,冷卻至適宜溫度,以手掌快速蘸取桐油(一說抓取),推摩患處, 以使患者感覺局部有透熱感, 舒適為度[19]。此法具有舒筋活血通絡、趕寒除濕等功效,常用于治療風濕痹痛、骨關節(jié)病等因感受風寒濕所致的疾病[14]51。
2.2.3 刮痧療法 刮痧療法,也叫放痧療法,用刮痧的工具,常用的有牛角板、銅錢、硬幣等,蘸取少量的桐油或其他的刮痧介質,沿著特定的穴位或者經絡循行的部位等反復刮動,至出現(xiàn)紫紅色痧點或者痧斑為止。此法常用來治療中暑、發(fā)熱、風寒感冒、風濕痹痛等。
2.2.4 吸負療法 吸負療法,是人被毒蛇、毒蟲等咬傷后,醫(yī)生立即口含適量桐油,對準傷口用力吸吮,后馬上吐掉,再重復上述動作,如此反復十余次,可以使毒氣減輕。此法主要用于蟲獸咬傷[14]61。
2.2.5 外敷療法 外敷療法是將鮮藥搗爛,以輔料制成膏狀敷在患處或者選定的穴位,從而達到治病目的的方法[14]43。具體的藥物和輔料需要根據(jù)具體的病情選擇,如克馬草、血余,切碎,用雞蛋調勻,再用桐油文火熬成膏,外敷患處以治療巴骨流痰[20](類似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骨關節(jié)結核)。
2.2.6 涂擦療法 涂擦療法是將藥汁涂擦于患處,以達到治療目的[14]44。和外敷療法相似,此法中的藥物也是根據(jù)病情需要選擇,如治療燒傷時,先將燒傷處洗凈,在創(chuàng)面上涂上桐油,再撒上事先備好的野魚香草粉末即可[21]。
2.2.7 推抹療法 推抹療法是醫(yī)生用手按照一定的順序推摩人體某些部位或者特定的穴位,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在推摩時,可以根據(jù)病情的需要,選擇不同的手法和介質,常用的手法有開天門、三水點穴法、推黃經等12種,常用的介質有桐油、藥酒等。選取的手法和介質不同,治療的疾病也不盡相同,一般用于失眠、腰痛、肌肉酸痛及小兒發(fā)熱、食積等疾病。
3.1 防誤服中毒 桐油有毒,早有記載?!度杖A子本草》認為,桐油“冷,微毒”。《本草綱目》認為,其“甘微辛,寒,有大毒”。因桐油從外觀上看和食用油相似,臨床上發(fā)生過多起誤作食用油食用,導致的中毒事件[22-24]。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桐油可以降低染毒小鼠非特異性抵抗力和網狀內皮系統(tǒng)吞噬能力[25],抑制小鼠機體抗氧化能力[26]。李艷[27]等研究發(fā)現(xiàn),桐油對大鼠的肝、腎功能均有毒性作用,會導致大鼠的GPT、BUN、Cr等指標異常升高。姚雅玲[28]研究發(fā)現(xiàn),桐油急性中毒可以導致間質性肺水腫,隨著劑量加大,甚至可以出現(xiàn)肺泡性水腫。桐油中毒后的主要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嚴重者會有電解質失衡、神經損傷和肝腎功能的損害[29],甚至休克[30]。如果出現(xiàn)誤服情況,應及時到醫(yī)院就診。
土家醫(yī)使用桐油大多為外用,而臨床研究桐油的毒性多為內服所致,桐油外用是否會經皮吸收,以及是否會對人體產生毒副作用尚無相關的報道和文獻記載,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3.2 防燒燙傷 桐油性寒涼,但在臨床中常用來治療風寒濕痹類疾病,所以常需要加熱,使其由寒性轉變?yōu)闇匦??!蹲C治準繩·瘍醫(yī)》和《馮氏錦囊秘錄》中均有“用煎熟桐油”治療凍瘡的記載。因此,在使用桐油時應特別注意,防止燒燙傷患者或自己。如不慎發(fā)生燒燙傷,應及時治療,以防感染。
3.3 防止污染 桐油是植物類油脂,具有較強的粘附性,且有較大的異味兒,因此治療結束后應注意清潔,防止污染。
恩施地處武陵山區(qū),是土家族主要居住地之一,地理環(huán)境潮濕,風寒濕痹類疾病的發(fā)病率較高。土家醫(yī)外治法中大多對風寒濕痹類疾病有較好的療效,且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價格低廉,毒副作用較小,對現(xiàn)代醫(yī)療體系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桐油在土家醫(yī)外治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且武陵山區(qū)作為桐油的重要產地之一,具有得天獨厚的發(fā)展優(yōu)勢。但是,目前關于桐油的藥理及作用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尚不足,仍有待進一步研究。我們應該大力發(fā)掘、推廣和保護這些先民們遺留下來的寶貴經驗,并進一步深入研究其機理,以使其能夠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