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藝術領域正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傳統(tǒng)的以架上繪畫為主導的藝術形式由中心滑向邊緣,代之而起的是蓬勃發(fā)展的“圖像”。架上繪畫,作為傳統(tǒng)藝術形式中最基本的構成,自然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作為當下前沿的藝術形式,圖像內部的藝術邏輯深刻地影響了藝術家的繪畫思維和創(chuàng)作心理,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觀者的審美心理。為了迎合新的文化語境,藝術也隨之發(fā)生了不少變化。
關鍵詞:圖像文化;繪畫藝術
中圖分類號:J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24-0046-01
一、圖像文化與繪畫藝術的起源
自原始時代始,圖像的創(chuàng)造活動和言語活動相伴而生,無論是格瑞威特時期的狩獵者雕像還是瑪格達林時期的洞穴圖像,都隱藏著“從圖像到命名乃至言語符咒的奇妙之鏈”。圖像成為一種象征性的圖騰,一種具有心理暗示意味的表達方式。
現(xiàn)在我們所提及的藝術,起初的定義和認識都是由圖像而來,對藝術風格和歷史的闡釋實際上都是對圖像的闡釋,我們不可能大面積的接觸到原作,即使接觸到原作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它們依舊是一種圖像,因為無法從時代的角度和內在的審美標準去探討和認識。在印刷技術和網絡技術普及的大時代背景下,認識圖像和記憶圖像是我們接觸和學習藝術的最好途徑。所以圖像一定程度上就是藝術,一部藝術史就是一部圖像史。
繪畫藝術源于一種“模仿”的認知,赫拉克利特認為一切,包括繪畫在內的藝術活動,它們都在使用各自不同的載體與表現(xiàn)方法去模仿自然,因此,只有對自然客觀真實地重現(xiàn)才是繪畫藝術的價值體現(xiàn)。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可以透過現(xiàn)象去發(fā)現(xiàn)本質,用個別反映一般,模仿自然本身就是一種“求知”。西方傳統(tǒng)視覺藝術觀的基石就由這種求真、極力模仿現(xiàn)實世界的觀念奠定。
二、圖像文化對油畫藝術的影響
1838年攝影術的發(fā)明給傳統(tǒng)繪畫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從此圖像與繪畫藝術的關系成為爭論不懈的主題。到今天,利用圖像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成為了普遍經歷,圖像數(shù)字化技術的普及與推廣,極大地拓展了畫家表現(xiàn)對象的空間,圖像數(shù)字化、互聯(lián)網普及化使網絡圖像資源達到了無邊界、無限制的狀態(tài),甚至出現(xiàn)了直接利用圖像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行為,藝術的邊界被無限制的拓寬,繪畫作品也逐漸成為一種視覺圖像在互聯(lián)網上進行傳播,而不是在美術館中。
作為消費社會的產物,圖像文化帶有的濃郁的消費性大大增強了人們的文化消費主義觀念。波普藝術的大量重復性的圖式,可以看作一種商業(yè)性質的藝術行為。為了迎合人們新的審美趣味,繪畫藝術也開始追求消費性,具體表現(xiàn)為繪畫形式開始轉向各種裝飾性特點,繪畫主題也轉向了各種消費時尚。
大量圖像的生成,文化的圖像化轉向重建了人類社會的文化秩序,由圖像符號所形成的文化霸權,正改變著我們整個時代文化的生存模式。圖像文化強烈的可參與性和一些藝術家對形式的積極探索,使得繪畫出現(xiàn)了更豐富更極端的表現(xiàn)方法,作為圖像文化的代表和時代的最強音,影像對繪畫藝術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影視的勃興帶來了繪畫藝術的邊緣化。人們偏向于接受通俗易懂的劇情和更為直觀的表達方式,強烈的互動性也更加符合人們的消費觀念。
三、圖像文化對繪畫藝術觀念的影響
傳統(tǒng)繪畫的藝術形式在圖像文化語境中呈現(xiàn)出的一些新的變化,因為繪畫藝術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同時代的藝術觀念的變化。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對藝術家結合自身經歷而后運用圖像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進行實踐性探索,使傳統(tǒng)繪畫與時俱進,拓寬了藝術領域,尤其是新時代藝術家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利用強大的圖像處理軟件結合創(chuàng)作需要,對圖像素材經過剪裁、變形、變色、拼貼等處理,熟練掌握圖像處理技術,并不斷探索繪畫的藝術性,既融入了科技時代的創(chuàng)作觀念和時代精神,也充分展現(xiàn)了繪畫語言的獨特性與創(chuàng)造性,對繪畫創(chuàng)作具有重大的意義。
圖像處理技術雖然可以真實模仿出傳統(tǒng)的繪畫效果,但是單純照搬這些圖像是沒有任何藝術價值的,同時也失去了繪畫藝術存在的價值。計算機所處理的圖像只是大眾普及性的商業(yè)藝術,與繪畫藝術是截然不同的,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所思考,不要令自己的作品媚俗化,若沒有較深的藝術修養(yǎng)和藝術思考,圖像素材的不當應用就會給繪畫創(chuàng)作帶來誤區(qū)。藝術作為人類活動中不可缺少的行為,是人類精神棲息的場所,也是微妙情感的細膩表達,我們要回歸其最本質的基本訴求。
在圖像文化語境中,我們要肯定繪畫藝術在其中產生的一些變化,生成了豐富多樣的新形式;同時,也指出在這個形勢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應該堅守“藝術精神”,在精神領域里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使我們的靈魂有所寄托。
參考文獻:
[1]丹納.藝術哲學[M].傅雷(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9.
[2]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王才勇(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
[3]尼古拉所·米爾佐夫.視覺文化導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4]魏琦.圖像、觀念與傳統(tǒng)--媒介學考察下的藝術變遷史[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7.
作者簡介:左朗(1995-),男,河北秦皇島人,北京理工大學2017級碩士,美術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