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宇
中號村,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村莊,一個土得掉渣的名字,卻是太奶奶多年來,心中默默呼喚的寶地。
太奶奶臉上常常掛著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式的微笑,嘴一咧,兩道月牙灣便鑲在了她的臉上,如陽光般的微笑總能讓我如沐春風。曾記得,太奶奶的瓦房后,有一條清澈的小河,太奶奶總會親昵地對我說:“孩子,洗個手吧!水清著咧!”小河上有一架搖晃的獨木橋,太奶奶總會微笑著對我說:“孩子,橋堅固著咧!”
還記得我五六歲那年,暑假是在老家過的。太奶奶常到獨木橋?qū)γ娴牟说厝ジ赊r(nóng)活,她一手挎著菜籃,一手牽著我,邁著輕盈的步伐走過獨木橋。她總會大聲地告訴我,誰家丟了幾只羊仔,誰家的娃有出息了……小木橋會發(fā)出“嘎吱嘎吱”的聲音。每當聽到這個聲音,太奶奶會笑:“木頭老了,就吱呀吱呀地叫喚著呢,難聽著哩!”但現(xiàn)在想來,在太奶奶心中,那聲音的魅力或許勝過京劇或秦腔。
太奶奶在中號村生活了幾十年。后來,由于沒有親戚照看,爸媽擔心太奶奶的身體健康,便決定將太奶奶接到城里住。
接太奶奶的那天,我也回去了。她像平常一樣,在暖洋洋的下午挎?zhèn)€菜籃走過獨木橋,可沒有了往日輕盈的步伐,也沒有像往日那樣和村民們熱情地打招呼。此刻,她就像一株折了腰的稻草,少了些許的精神。她撫摸著粗糙的橋桿,輕擦著橋木的裂縫。望著不遠處高低錯落的瓦房,綠油油的農(nóng)田,她對我說:“昊子,我跟這木橋約定了呢!到城里住幾年后,再回來看看它……”
那時,我六歲,尚不明白“約定”的含義,但我知道,它對太奶奶很重要。
現(xiàn)在,太奶奶去世已有一年多了。生前,她總對我提到那個約定:“昊子,什么時候能再回一次中號村?那座橋,你還記得不?”我會點著頭:“當然了!”
現(xiàn)在,我明白了,鄉(xiāng)愁是一個美好的約定,太奶奶在這頭,家鄉(xiāng)在那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