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凌哲
摘要:20世紀偉大的藝術天才畢加索一生都在創(chuàng)作繪畫作品,后人把他的創(chuàng)作繪畫時期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憂愁的藍色時期、歡快的粉紅色時期、黑人時期扣后來的立體主義時期以及超現(xiàn)實主義時期。粉紅色時期是引導畢加索進入立體派的關鍵。文章通過淺析畢加索粉色時期的創(chuàng)作背景、繪畫特點扣繪畫作品,使后人對這位天才有更深的了解。
關鍵詞:粉紅色時期;明快;視覺;畢加索
中圖分類號:J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19) 30-0039-01
畢加索的粉紅色時期是1904-1906年,他的作品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具有獨特性,畢加索是當代西方最有創(chuàng)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一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是位多產(chǎn)畫家。在粉紅色時期早期畢加索就有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形體上用簡潔的筆法表現(xiàn),柔和的粉紅色開始成為主色調(diào)。
一、畢加索由藍色時期變?yōu)榉奂t時期的原因
(一)背景
初到巴黎的畢加索,作品并不被當時的巴黎社會所認可,雖然畢加索當時的作品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高度,但與巴黎的其他藝術家相比就顯得沒那么有特點,如馬蒂斯等。當時的畢加索又缺乏家里人的資助,使得初到巴黎的他窮困又落魄。再加之朋友的自殺讓畢加索在痛苦中沉溺。1904年畢加索住進了一處破舊的洗衣房,年輕美麗的奧莉薇走進畢加索的生命中,愛情滋潤了畢加索那顆原本對生活無望、頹廢的心靈,由憂郁藍色為主調(diào)的作品也開始變成輕快明亮的粉紅色。自此畢加索的畫面上展現(xiàn)了對青春與生活的美好憧憬,暖洋洋的粉紅色調(diào)使畢加索的油畫進入了新世界。
(二)繪畫對象
一心求變的畢加索喜歡把目光對準下層民眾,所描繪的對象一般是街頭流浪藝人、耍雜技人、女人為主。畢加索使用明亮、歡快的粉紅色來描繪這些人的生活狀態(tài)。畢加索能深刻體會下層貧苦人民的心理對其表示同情,因為愛情的滋補使畢加索重新燃起熱情,所以描繪的對象即使是流浪漢、賣藝者這些為生活所迫的人以粉色調(diào)為主也變得不那么沉重,憂傷。
二、粉紅色時期作品的特點
(一)題材
畢加索受到了這段甜蜜關系的影響,他使用了大量明快,積極的嫩粉色系,題材大多是描繪馬戲團和稚嫩孩童,對人物造型的刻畫生動形象。畢加索在藍色時期的題材文學性和抒情性較高,但粉紅色時期的畢加索比較重視視覺性。之前畢加索的作品內(nèi)容多以故事、詩歌的形式出現(xiàn)在繪畫中,不注重視覺性,但是粉紅色時期畢加索的作品開始注重和諧的美感,視覺性較高。畢加索在粉紅時期所用的主題多是青春期的成人儀式,從天真到成熟,更大的角度來看也可以是從神圣到世俗。
(二)色彩
由灰藍為主調(diào)的藍色時期轉變?yōu)橐阅奂t為主調(diào)的紅色時期,畢加索并不是特意的改變使用不同顏色繪畫創(chuàng)作,而是由畢加索創(chuàng)作繪畫時所處的環(huán)境及生活狀態(tài)使色彩產(chǎn)生了變化。色彩可以使人感同身受,藍色讓人覺得清冷,憂郁。紅色讓人覺得熱情,幸福。畢加索這一時期與奧莉薇熱戀,用粉紅色表達畫面色彩,使畫面充滿歡快的情感,描繪的對象大多數(shù)是貧苦人民但是從畫中能感受到貧苦人對生活的熱情。另外粉紅色時期的作品線條流暢、靈動。例如在《拿著煙斗的男孩》中,畢加索通過干凈利索的線條描繪青春期男孩,表現(xiàn)出男孩的動態(tài)還有憂郁的表情,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畫面雖然簡單卻又深邃,讓人不禁沉浸在畫中無法自拔。
三、典型作品分析
《持花籃的女孩》是畢加索在1905年創(chuàng)作的一幅油畫作品,粉紅色的色調(diào)開始在畢加索的畫布上有所展現(xiàn)。畫中的主角是給很多名人畫家當過模特名叫琳達。她手中帶著的花籃盛滿橘紅色的罌粟花,單薄的身影在灰藍的背景下顯得孤獨無助。赤裸的身軀透著粉嫩,少女稚嫩的氣息撲鼻而來。整個畫面色彩豐富,一籃筐的紅花為這幅淺色調(diào)的作品帶來勃勃生氣。另一幅作品《玫瑰色的裸女們》這時的畢加索聲望名氣很大,所以接觸的女人也很多,一幅以紅色為主色調(diào)描繪人體的作品產(chǎn)生了。畫面中五個站著的裸體女和一個坐著的裸男,形態(tài)不一,動態(tài)不同,卻很和諧的構成整體。男性和女性裸體一起出現(xiàn)體現(xiàn)出畢加索在性上并不避諱。畢加索用自己的眼光在記錄性行為。作品《馬上的姑娘》是畢加索在1906年畫的,畫中一名姑娘騎在馬上,身體看上去并不怎么協(xié)調(diào),手中揮舞著鞭子。這幅畫整體為暖色調(diào),跳躍的馬、舞動的鞭子和飛起來的頭發(fā)使靜態(tài)的畫變得生動起來,像在刻意的營造一種歡快、愉悅的生活氣息,背景大塊面的平涂更加襯托出快樂的簡單?!端固挂虍嬒瘛肥钱吋铀?906年所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是畢加索從粉紅色時期到立體主義的跳板,既受到了原始藝術的影響,也注意到了幾何學的基本型,畫中斯坦因的手是寫實的,但是臉卻像土著面具式的形象,兩者相結合,整個畫面非但不沖突反而覺得協(xié)調(diào),視覺沖擊較強。畫面中人物表情嚴肅,眼神與模特斯坦因及其神似,內(nèi)在氣質(zhì)也與模特一致。
四、結語
粉紅色時期是畢加索開始用比較實在的視覺性去做處理的階段,是引導畢加索進入立體派的重要過渡時期。畢加索藍色時期創(chuàng)造的作品文學氣質(zhì)較強,粉紅色時期其實是終止文學變成濫情的關鍵,我們不能把藍色時期和粉紅色時期分開來講,因為兩個時期是相輔相成,不可分開的兩個階段。雖然粉紅色時期只有短短的兩年,但其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