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升舉
(丹東市中心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遼寧 丹東118000)
慢性鼻竇炎一般是急性鼻竇炎延誤治療、反復發(fā)作所導致,根治困難,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影響大。該病多與鼻腔鼻竇引流障礙及通氣障礙有關(guān),目前西醫(yī)主要是通過解除引流障礙、恢復通氣來達到治療的目的[1]。該病纏綿難愈,輕者常以藥物控制,重者以手術(shù)治療,但傳統(tǒng)手術(shù)會破壞鼻腔功能。本研究旨在觀察長期小劑量克拉霉素治療慢性鼻竇炎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93例成人慢性鼻竇炎患者,均符合《耳鼻咽喉科學》診斷標準,具有鼻塞、鼻涕伴頭痛、嗅覺減退等臨床癥狀,鼻內(nèi)鏡檢查示鼻黏膜充血、水腫,有膿性分泌物及息肉樣變,鼻竇影像學檢查示鼻竇模糊、黏膜肥厚,病史>3個月或每年發(fā)作>4次。排除過敏性鼻炎、鼻息肉患者,男43例,女50例,年齡22~67歲,平均(37.4±8.2)歲,病程7個月~4.5年,平均(2.9±1.8)年,隨機分為對照組45例與觀察組48例,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布地奈德鼻噴霧劑噴鼻,每日2次;口服桉擰蒎腸溶軟膠囊,每次0.3 g,每日3次,以促進黏液排出;生理性海水鼻腔盥洗,每日4~5次等。觀察組在其基礎(chǔ)上進行長期小劑量克拉霉素治療:每次250 mg,每日1次。
1.3 觀察指標:兩組前后評估癥狀,臨床癥狀評分標準[2]:①鼻塞:無癥狀計0分,僅早晚鼻塞計2分,間歇性鼻塞計4分,持續(xù)鼻塞計6分;②鼻涕:無癥狀計0分,僅早晚鼻涕計2分,間歇性鼻涕或量多計4分,持續(xù)鼻涕或量多、色綠計6分;③頭痛:無癥狀計0分,偶發(fā)或程度輕微計2分,間歇性明顯頭痛計4分,持續(xù)性頭痛或程度劇烈計6分。
1.4 療效判斷標準。痊愈:臨床癥狀基本緩解,鼻竇X線片或CT檢查提示恢復正常;好轉(zhuǎn):臨床癥狀有所緩解,鼻竇X線片或CT檢查提示鼻竇炎減輕;無效:臨床癥狀及鼻竇X線片或CT檢查均未見緩解[3]。
1.5 統(tǒng)計學方法: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用[n(%)]表示,組間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行t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治療前,觀察組臨床癥狀評分為(12.77±3.93)分,對照組為(12.52±4.28)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為(3.95±1.47)分,對照組為(6.05±1.01)分,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顯效27例(56.3%),有效17例(35.4%),無效4例(8.3%);對照組顯效14例(31.1%),有效20例(44.4%),無效11例(24.4%),比較差異顯著(P<0.05)。
慢性鼻竇炎屬于耳鼻喉科常見的炎性疾病,發(fā)病率較高,各年齡層次皆可發(fā)生,病原菌感染或變態(tài)反應(yīng)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鼻竇炎患者血清TNF-α、IL-6、IL-8等炎性因子水平較健康人群顯著升高[4]。該病患者常具有鼻塞、鼻涕伴頭痛、嗅覺減退等臨床癥狀,病程常易復發(fā),導致生活質(zhì)量大受影響。目前西醫(yī)主要是通過解除引流障礙、恢復通氣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該病多與鼻腔鼻竇引流障礙及通氣障礙有關(guān),目前西醫(yī)主要是通過解除引流障礙、恢復通氣來達到治療的目的。該病纏綿難愈,輕者常以藥物控制,重者以手術(shù)治療,但傳統(tǒng)手術(shù)會破壞鼻腔功能。在CPOS-2008指南中指出,藥物治療是慢性鼻竇炎的首選,不得已時才考慮手術(shù)。克拉霉素是一種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藥,具有抗炎、抗菌、抗細菌生物膜的作用。15元環(huán)、16元環(huán)的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藥半衰期長,在體內(nèi)堆積時間長,長期使用會對胃腸造成較大的刺激。而克拉霉素為14元環(huán),相對來說,半衰期縮短,能夠減少對胃腸的傷害,適合長期使用。指南推薦,可將長期小劑量(>12周)使用克拉霉素作為慢性鼻竇炎的首選[5]。研究表明,克拉霉素可通過制炎性反應(yīng)中樞 NF-κB活性,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抑制細胞黏附分子的表達來發(fā)揮抗炎作用,同時還能抑制氯離子通道,從而抑制黏液的分泌。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臨床癥狀明顯小于對照組,臨床療效明顯提高。綜上所述,慢性鼻竇炎患者進行長期小劑量克拉霉素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療效,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