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貴蘭,張繼東,劉曉曦*
(廣東海洋大學農學院,廣東湛江524000)
仔豬大腸桿菌性腹瀉是養(yǎng)豬場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在許多規(guī)模豬生產中,仔豬腹瀉非常嚴重,病因也相當復雜,引起仔豬腹瀉疾病的病源多數(shù)由病原體感染引發(fā),并與寄生蟲病、氣候多樣性、飲食習慣、臟肺腑功能失調等因素息息相關。據報道,我國30kg 左右的仔豬全年大腸桿菌性腹瀉發(fā)病率44.5%左右,死亡率達17%[1]。仔豬大腸桿菌性腹瀉流行廣,終年發(fā)生,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即使幸免于死的仔豬亦常生長滯緩,飼料報酬率降低,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目前,抗生素和化學類藥物是防治該病的常用藥物,且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抗生素的長期而廣泛的使用,尤其是不合理濫用,容易產生耐藥現(xiàn)象,最終導致臨床治療效果不佳。因此,研制高效、低耐藥性的藥物成為防治仔豬大腸桿菌性腹瀉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我國,用中藥預防和治療動物疾病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中獸醫(yī)學的理論的指導下,使用中藥用于預防和治療動物疾病,提高動物的生產性能早有記載[2]。中藥來源廣泛,富含多種天然的營養(yǎng)成分和化學成分。中藥含有的多種天然藥物化學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提升機體生產和生長發(fā)育性能,在預防和治療畜禽疾病過程中潛力巨大。本文從中藥抗腹瀉的作用機理、仔豬大腸桿菌性腹瀉及中獸醫(yī)辨證、中藥抗仔豬大腸桿菌性腹瀉的作用機理三個方面展開論述,為防治仔豬腹瀉提供理論基礎。
根據中獸醫(yī)學傳統(tǒng)理論,獸醫(yī)常用澀腸止瀉藥治療動物發(fā)病后表現(xiàn)出的久瀉、久痢等臨床癥狀,常見的澀腸止瀉藥有烏梅、訶子、肉豆蔻、石榴皮等,它們的主要功效是收斂止瀉。在臨床上,獸醫(yī)還可以根據病情的具體情況開具不同的中藥處方,即在澀腸止瀉方的基礎上進行加減,如加金銀花、連翹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的藥物;或加茯苓、澤瀉等增強基礎藥方的利水止瀉功能;或加沒藥、延胡索等起到活血的作用,可緩解腹部疼痛。
張明發(fā)等[3-9]通過運用腹瀉模型對厚樸、火麻仁、蓮須、蒼術等多種中藥進行抗腹瀉研究發(fā)現(xiàn),臨床所見的大多數(shù)腹瀉性疾病是致病因子誘導腸道發(fā)生炎癥,釋放出各種炎癥介質所致,中藥可以通過抑制炎癥的發(fā)生、發(fā)展,抑制炎癥介質的合成與釋放等發(fā)揮止瀉作用。李鯤鵬等[10]發(fā)現(xiàn)蒙脫石因其吸附性,可以吸附細菌、病毒及產生的毒素,增強對腸道黏膜和機體的免疫保護作用,有效治療仔豬腹瀉。此外,李立順等[11]研究了由黃連、白頭翁、山植等組成的犬瀉清口服液,犬瀉清口服液可以通過抑菌、抗炎、抑制胃腸道的推進作用治療腹瀉。尤越人等[12]通過研究無毒棉籽液對生大黃致瀉小鼠、脾虛小鼠的止瀉作用發(fā)現(xiàn),無毒棉籽液有較好的抑制排便頻率,可用于治療腹瀉。因此,從現(xiàn)代藥理學角度看,中藥主要通過抑菌、消炎、保護腸道黏膜、抑制腸道蠕動等方式治療人和動物的腹瀉。
仔豬大腸桿菌性腹瀉由病原性大腸桿菌引起,根據豬的不同生長期分為仔豬黃痢和仔豬白痢。仔豬黃痢又名新生仔豬大腸桿菌病,多發(fā)生于出生后幾小時到一周齡的仔豬,1-3日齡最為常見,是以劇烈腹瀉、排出黃色或黃白色水樣糞便以及迅速脫水死亡為特征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的腸道傳染病。仔豬黃痢在同窩仔豬中發(fā)病率很高,常在90%以上,甚至全窩死亡,未死的仔豬須經過較長時間才能恢復正常生長。仔豬白痢是仔豬在10-30日齡多發(fā)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上以下痢或排出乳白色、淡黃白色或灰白色,帶有特殊腥臭氣味的粘稠糞便為特征,發(fā)病率高,但死亡率低[13]。
中獸醫(yī)認為,泄瀉是以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溏,甚至泄出如水樣為主的病證。以仔豬黃痢為例,仔豬患病后可表現(xiàn)為劇烈腹瀉、排黃色水樣腹瀉,符合中獸醫(yī)“泄瀉”的基本特征。從中獸醫(yī)理論看,仔豬感染大腸桿菌后即受外邪侵襲,脾胃的正常功能受損,隨著病情的加劇,脾胃運化水谷的能力下降,導致腸道的傳導功能失司,引起機體泄瀉或下痢。這種癥狀表現(xiàn)屬于中獸醫(yī)辨證里的“濕熱泄瀉”證型,治療原則是清熱、運脾、化濕,可選藥物有清熱類的藥物如白頭翁、黃連等,以及祛濕類的藥物如白術、茯苓等。
近年來,隨著大腸桿菌耐藥性的不斷增加,對中草藥治療仔豬大腸桿菌性腹瀉作用機理的研究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吳立夫等[14]發(fā)現(xiàn)金銀花、連翹提取物對大腸桿菌分泌的熱敏腸毒素具有拮抗作用,苦參可抑制小腸運動,苦參、多頭風菜和水琴對腸炎時的滲出有抑制作用,還可促進水、鈉從腸腔向腸粘膜上皮細胞轉運的作用,可用于治療仔豬白痢發(fā)揮抗腹瀉作用。林建坤等[15]根據中獸醫(yī)學辨證論治的原則,選擇白頭翁、焦山楂、茯苓、炙甘草等9 味中藥組成了方劑腸炎清,按2%的比例添加在飼料中連續(xù)飼喂7天,可通過消積導滯、健脾、利水滲濕有效預防仔豬白痢腹瀉率。趙坤[16]用白頭翁、蒼術、石膏等中藥發(fā)揮抑菌作用治療仔豬大腸桿菌性腹瀉。王會香等[17]利用三黃湯(白頭翁、黃芩、黃柏、黃連等十二種中藥)可通過清熱解毒、抗菌消炎、收斂、止痢治療仔豬白痢。孫展兵等[18]應用中藥煎劑一(陳皮、連翹、山楂、苦參等),煎劑二(黃芩、黃連、烏梅、姜黃等)治療仔豬腹瀉,有效率和治愈率均超過90%。梁應林等[19]用22 味中藥(鬼針草、三顆針、多葉勾兒茶、天青地白、黃芪、地榆等)按照不同比例煎煮,發(fā)現(xiàn)多葉勾兒茶和天青地白配伍后具有抑菌效果,按1%添加多葉勾兒茶和天青地白的可顯著降低仔豬腹瀉頻率。上述研究所用藥方中包含了金銀花、白頭翁、黃連、苦參等清熱藥,山楂等消導藥,陳皮等茯苓等祛濕藥,符合治療“濕熱泄瀉”證型清熱、運脾、化濕的治療原則,有效治療仔豬大腸桿菌性腹瀉。
綜上所述,仔豬感染大腸桿菌后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可辨證為“濕熱泄瀉”證型,通過中獸藥進行治療的原則是清熱、運脾、化濕,在澀腸止瀉藥基礎上配伍清熱藥和祛濕藥物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