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國
(甘肅省臨夏州臨夏縣農產品質量監(jiān)測中心,731800)
胃積脹是反芻動物生長發(fā)育進程中常見癥狀之一,臨床表現以噯氣、納差、腹部脹痛等為主,牛的胃積脹通常在夏末秋初、青草生長成熟的季節(jié),可能是數只牛同時發(fā)病,病癥多樣且多變,病情進展快速,若不能及時予以治療處理,則會增加死亡的風險。而針對慢性發(fā)病者,經治療后其早期癥狀明顯改善,但后期可能出現習慣性膨氣情況,整體療效欠佳[1]。最近幾年中,中獸醫(yī)在牛胃積脹病治療領域中體現出很大優(yōu)勢,本文幾次展開相關研究與分析: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6.4~2017.8 期間某獸醫(yī)站收治的60 只胃積脹病牛為研究對象,所有病牛均確診為胃積脹。依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n=30)中公18只,母12 只,體重80~145㎏不等,平均為(107.9±13.9)㎏;病程5~10d 不等,平均(7.8±0.5)d。觀察組組(n=30)中公14 只,母16 只,體重84~140㎏不等,平均為(107.0±13.5)㎏;病程4~12d 不等,平均(8.5±1.0)d。兩組病牛以上基本資料經對比分析,具有均衡性(P>0.05),有進一步對比的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方法,包括喝醋、嚼米湯、給予適量高纖維食物、適量運動等。觀察組采用中獸醫(yī)療法治療,現自擬中藥方劑:炒香附40g、蒼術35g、陳皮60g,炒厚樸30g、山楂55g、神曲60g、炒枳殼25g、麥芽65g、木香23g、炒二丑42g、滑石43g、玉片25g、炒大黃45g、甘草28g、炒萊菔子40g。將以上中藥材充分混合并研制成粉末,開水沖藥,急性病例加用石蠟油或清油1kg,混合后1 次灌服。灌藥以后于病牛腹下使用木棒搟行60min。慢性發(fā)病者可以加用生蘿卜500g(搗碎),混合后灌服。灌藥以后牽遛60min。隔天用藥1 劑,連續(xù)灌服1~3劑。連續(xù)用藥治療5d 后,觀察并比較效果。
1.3 療效判斷 結合病牛治療前后疾病相關癥狀改善情況,擬定應用臨床控制、顯效、好轉與無效4 級標準去評價治療效果??傆行?(總數- 無效數)/總數×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用SPSS16.0 軟件包處理數據,表示計量資料,率(%)表示計數資料,進行檢驗。將P=0.05 設為組間差異檢測標準。
在治療總有效率指標的比較上,對照組vs 觀察組為73.3%vs 96.7%,組間數據差異較為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胃是儲藏食物的主要器官,但是在攝氏過量且超過胃的負荷量或進食容易易發(fā)酵腐敗產氣類物質時,就會誘發(fā)胃積脹,本病癥的成因主要有飼養(yǎng)管理不科學、突然調整或更換草料等。胃積脹有急性與慢性之分,急性胃積脹的表現以躁動不安、腹脹明顯、甩頭、拍蹄、呼吸急促、打哈欠、口氣酸臭等較為常見;慢性胃積脹的表現有精神萎靡、低頭眼瞇、搖頭打尾,甩唇噴鼻。不管是急性還是慢性,口色鮮紅、口津粘連、舌苔枯黃及嘴唇干裂等均是較典型的癥狀。
在中醫(yī)領域中,胃積脹屬于“胃脘”、“痞脹”等范疇,發(fā)病原因是胃氣一度失降,在胃氣順和后就可以痊愈,但若癥狀數次發(fā)作,或者反復脹氣,應及時予以對癥治療。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中病牛遵照消積破氣,寬腸利便的原則施治療,本中藥方劑是最具代表性的方劑,方劑中的山楂、神曲、麥芽、萊菔子的作用以消除積食、導滯以及降逆驅滿等為主;香附能解郁通理;陳皮、蒼術、枳殼、厚樸理氣健脾胃、消脹通氣。二丑、滑石促進體內濕氣排處過程,并消解胃內部的積食消積;大黃的作用以通腸利便為主;玉片能除痞滿;木香可以順氣止疼;甘草和 中健胃。全方共奏消積導滯的功效[2]。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由此可見,中獸醫(yī)治療牛胃積脹病,和常規(guī)西醫(yī)相比較,能更明顯的改善病牛癥狀體征,優(yōu)化疾病治療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