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馬 康作
[摘? ? ? ? ? ?要]? 當前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進入大學的學生人數呈逐年遞增的趨勢,而拿到大學畢業(yè)證的學生人數呈遞減趨勢,在就業(y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大學生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yè)必須通過提高上課學習效率來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效率是目前課程實踐和改革的研究重點,新課程要求教學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與人的本性等方面促進學生正向持續(xù)發(fā)展。
[關? ? 鍵? ?詞]? 大學生;效率;態(tài)度
[中圖分類號]? G647?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8-0080-02
一、上課學習效率的勝任素質分析
(一)前提假設
1.學生與老師都是理想的。
2.每個人的學習基礎不同,對老師傳授的知識理解接受的程度和掌握重點也不同,但都會給每個人帶來一定的收益。
3.老師按照X理論實施嚴密的督促管理,在學習任務易測的條件下有一定程度的效率。
4.老師按照Y理論實施松弛的學習和參與管理,在學習任務不易測定的條件下有一定程度的效率。
5.學生每次都來上課。
(二)建立X、Y理論模型
假設學生是屬于X理論型的人,老師安排的學習任務是易測定的,那么學習效率高,學習任務不易測定的學習效率低;如果學生是屬于Y理論型的人,在老師安排的學習任務易測定的條件下學習效率低,在學習任務不易測定的條件下學習效率高。按照這個假設,學習效率如下:
(三)模型分析結果
X理論型的學生有好逸惡勞,盡可能逃避學習的特性;Y理論型的學生熱衷于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和創(chuàng)造性。
X理論型的學生在老師安排的學習效率易測定的情況下效率高,在學習任務不易測定的條件下效率低。
Y理論型的學生在老師安排的學習效率易測定的情況下效率低,則在學習任務不易測定的條件下效率高。
(四)模型的修正與補充
盡管Y理論型的學生在本性上比X理論型的學生好,但是從表中可以看出,學習任務是否易測定中采用X理論和Y理論的模型都有效率高和效率低的現象,可見Y理論型不一定都比X理論型好。針對這種情況,下面對此基礎模型進行修正。
1.“課堂保健因素”修正
增加前提假設——老師上課制度松弛且學生對這科專業(yè)沒有興趣,同時對這科的成績沒有多大的要求,那么就會導致部分學生不來上課或者上課做其他事情,從而影響學習效率,按照這個假設,學習效率如下。
修正模型一:
根據修正后的模型得到新的結論:老師上課沒有多大的要求,學生自己也沒有什么興趣,對X理論的人來說,他們最喜歡的就是這類課。他們可以選擇來或者不來,如果他們來上課了獲得的效率很低,如果選擇不來,效率為零甚至為負,因為每節(jié)課都有成本;對于Y理論的人來說,盡管他有很好的自制力和創(chuàng)造力,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也會隨波逐流,在學習任務易測定的條件下效率低,有的人在學習任務不易測定的條件下效率高,這種模型無法達到最優(yōu)原則。
2.“課堂激勵”修正
增加前提假設——老師上課要求很高,要求提前預習并以抽問的方式檢驗,同時學生對這堂課感興趣,采取激勵因素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重視和學習上的成就感,按照這個假設,學習效率如下。
修正模型二:
根據修正后的模型得到新的結論:在這種情況下,課堂激勵因素是以學習為中心,即以對學習本身是否滿意,學習中個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重用和提升為中心,在學習任務不易測定的條件下,屬于X理論的人在受到重用和關注時,無論是因為興趣還是強制,都會獲得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通過不斷的學習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今后的學習也會養(yǎng)成一定的好習慣。在學習任務容易測評的條件下,屬于Y理論的人對學習本身是很滿意的,在學習中得到了提升和重用,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達到了滿意原則。
(五)老師與學生間的信息不對稱
每個人的學習基礎不同,老師很難找到一種適合所有學生的教學方法,只能選擇一種適合大多數人的方法,而且進入大學以后,很多大學生已經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認為進入大學就什么都有了,沒有關注社會的就業(yè)問題,考試抱著僥幸心理;大學老師和高中老師不一樣,每一周見面的時間就僅僅只有上課的時候,而且大學老師認為學生已經是成年人,做什么事情都是自己負責,盡管有什么事情也不會和老師進行信息交流。
事實上,老師在學習任務易測與學習任務不易測之間很難做出抉擇,因為老師和學生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學生知道學習
任務的難易程度,而老師很難完全地掌握學生上課的效率高低。這種信息不對稱的產生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學生群體與教師群體內部的信息傳遞差異;同學之間的信息交流往往是很頻繁的,學生之間經?;ハ嗔私飧鱾€老師的情況,了解學校的政策變化等。而老師之間雖然也會有信息交流,但相對學生群體還是很匱乏的;一門課的學生數量遠遠超過老師數量。
學生可以很輕松地通過少部分學生對老師的了解而使群體中的學生都獲得完全信息。而老師卻由于各種時間限制及交流途徑限制,只能了解很少一部分學生的狀況,而且由于學生數量眾多,老師也根本不可能掌握所有學生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