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加強引導,幫助學生感悟真理,實現(xiàn)自我提升。文章從科學定位,教學目標集中精粹;以生為本,搭建悟理思維支架;鞏固夯實,提升悟理思維素養(yǎng)等方面,就課堂教學中教師應(yīng)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思維進行了論述。
關(guān)鍵詞:悟理文本;寫作思維
作者簡介:唐文莉,四川省雙流中學教師,成都市雙流區(qū)優(yōu)秀教師。(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圖分類號:G633.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25-0022-02
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關(guān)照自然,體察社會、人生和日常生活,從而收獲獨特的生命體驗。王澤菊老師執(zhí)教的《茶味》是一堂很好的生命體驗課,更是一堂成功的悟理文本思維寫作訓練課。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花一葉雖小,卻往往蘊含著豐富的生活哲理,甚至可以映射整個世界。王老師這堂課積極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景、情、事、物中去體悟,從而發(fā)現(xiàn)人生某方面的真諦,讓學生收獲了豐富的審美體驗。
一、科學定位,教學目標集中精粹
悟理文本的主要目的是給讀者以啟發(fā)和啟示,引導讀者結(jié)合對社會人生的獨特體察,從文本中特有的景、情、事、物中悟得某些哲理,從而發(fā)現(xiàn)人生某方面的真諦。悟理文本既有生動性、形象性,同時又具有豐富性、深刻性和思想性,引導學生進行悟理文本寫作思維訓練,設(shè)置科學準確的教學目標便是前提。只有這樣,對學生的訓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幫助學生掌握思維的特點,提升悟理文本寫作的思維能力。
悟理文本的宏觀教學目標是從悟理文本寫作思維教學的整體出發(fā),讓學生認識、理解并熟悉悟理文本的寫作思維知識。其具體目標包括:能準確認識和理解悟理文本的承理載體;能夠識記、理解悟理文本的悟理途徑;能夠?qū)ξ蚶砦谋镜膶懽鞣椒ㄗ龀龇治?能夠認識并熟悉悟理文本的寫作思維環(huán)節(jié)。
結(jié)合悟理文本的宏觀教學目標,王老師在訓練中設(shè)置了以下幾個微觀目標:通過課前預(yù)習,讓學生熟悉悟理文本由“物”及“理”的章法;通過課堂釋疑,引導學生分辨悟理散文“物”“理”的相似類型;通過課堂探究,學生能由相似性角度體察校園里的一草一木一物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結(jié)合這些目標,我們不難看到,王老師的教學目標集中精粹。首先,調(diào)動了學生的舊知,課前預(yù)習環(huán)節(jié)有效溝通了學生以往所積累的關(guān)于悟理散文由“物”及“理”的章法。其次,通過課堂釋疑這一教學重點環(huán)節(jié),將本堂課的重心放在教師引導學生分辨悟理散文“物”“理”的相似類型上,從這一微觀的角度切入,很好地找到了進行悟理文本思維訓練的方法。最后,由萬事萬物都有相似性這一點來切入,解決了本堂課的教學難點,即讓學生進行悟理文本寫作思維素養(yǎng)的遷移訓練,將這種思維能力運用于實踐。
二、以生為本,搭建悟理思維支架
新課標強調(diào)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王老師的這堂課充分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真正做到把課堂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老師的巧妙點撥下實實在在地進行了一次悟理文本寫作思維訓練。
王老師首先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茶文化來激趣導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注重學生的主體感受。緊接著,王老師以林清玄的哲理散文《茶味》為載體,引導學生閱讀、體驗、圈點、批注,要求學生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文字并簡述喜歡這段文字的理由。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了王老師尊重學生個體的閱讀體驗。同時,王老師再進行適時引導:作者的這些感受帶有濃郁的哲理味,可我們讀來卻不枯燥、艱澀,為什么呢?因為林清玄不是單純地講道理,而是借助了承理的載體——物。由此可見,品讀哲理散文,我們一方面要體悟作者揭示的理趣,同時也要弄明白作者是借助了哪些物來析理的,這便是該堂課展開悟理文本寫作思維訓練的第一步,即教會學生要明確所悟之理,也要找到承理載體。
此外,該堂課展開悟理文本寫作思維訓練的第二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王老師從課文《游褒禪山記》中的那一塊仆碑切入,巧妙連接物與理之間的相似點,這是突破教學重點所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課堂教學現(xiàn)場片段:
師:通過形象的物來揭示抽象的理,讓讀者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感性的審美體驗。同學們,記得褒禪山的那塊仆碑嗎?請說說王安石由它想到了什么?
生:王安石由仆碑想到了“又以悲古書之不存,所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p>
師:王安石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聯(lián)想呢?
師:哪個同學能說說這樣聯(lián)想的理由?
生:兩者之間有相似性。
師:是??!哲理散文往往通過“物”與“理”的相似點,形象、自然地闡述哲理,那么,我們可從哪些角度去尋找物與理的相似點呢?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勾連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到悟理文本不僅要明確所悟之理,找到承理載體,還應(yīng)該找到物與理之間的相似點。
該堂課展開悟理思維訓練的第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即課堂實錄部分。王老師用追問法引領(lǐng)學生思考探究的問題:那么我們可從哪些角度去尋找“物”與“理”的相似點呢?讓學生借助《茶味》這篇文章,尋找承理載體和所悟之理之間的相似點,并探究尋找相似點的方法。
結(jié)合學生的收獲,王老師適時總結(jié):明確所悟之理,找到承理載體這是前提,尋找二者的相似點這是切入角度,尋找二者之間的相似點不僅要借助形聲色味態(tài)等方面的靜態(tài)特點,還要重點關(guān)注某一物形成或成長過程這種動態(tài)特點來捕捉物、理之間的相似點。正如開篇所提到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我們借助花、葉這些承理載體,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zhì),就能挖掘出更多的人生哲理,甚至窺看整個世界的風采,必能收獲更為豐富的審美體驗,提升每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以上便是這堂實實在在的思維訓練課為學生搭建起的悟理思維支架。
三、鞏固夯實,提升悟理思維素養(yǎng)
為學生搭建起悟理思維支架后,我們堅信,當他們再面對“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等句子時,一定會有更多的遙想,更深的體悟吧!當學生能從生活的一點一滴中悟出更多的人生哲理、生命況味的時候,我想,我們的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王老師的這堂課成功地為學生搭建起了悟理思維支架,但卻不僅僅止于此,這便是王老師這堂課最可貴之處,她還引領(lǐng)學生將搭建的思維支架運用于實踐,讓學生及時鞏固夯實,不斷提升他們的悟理寫作思維素養(yǎng)。我們一起來看看王老師接下來設(shè)置的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下面請同學們采擷身邊的一草一木一物,仔細觀察它們的形象,請你運用剛才的方法去體察它們在哪一個方面與我們的生命狀態(tài)相同,并把從它們身上悟到的人生哲理寫在學案上。
生13:銀杏的一生從初芽的新綠到遍地的金黃,它是美麗的。嫩綠的新芽如同正值青春的少年,懵懂中有著青澀,隨時間的成長,它綻放出耀眼的金色,將最后的姿態(tài)留在世間,如同人生暮年,窮其所有精力,留下一點點艷麗在世間。
該堂課的最后教學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閱讀2017年江蘇高考作文題目,“想想‘車有哪些類型?它們給你帶來哪些人生哲理的感悟?”等具體要求來展開悟理寫作思維訓練,一堂實實在在的悟理文本寫作思維訓練課就此落下了帷幕。我們堅信這堂課搭建的悟理思維支架,以及帶給學生的啟迪,會讓學生練就一雙慧眼,使他們學會去探究萬物相通的道理,從而感受哲理散文的審美情趣,更會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情思,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
責任編輯? ?朱澤玲